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照文献类别分组

按栏目分组

按年份分组

目的论理论下的《牡丹亭》两译本的文化负载词对比分析
作者:缑月 日期: 2014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描述:汤显祖在1598年完成了《牡丹亭还魂记》的写作。这本书一出来就轰动当时的文坛,“家传户诵,几令《西厢》减价”(沈德符《顾曲杂言》)。作为古代四大名剧之一,《牡丹亭》以其优美绚丽的文字表达,幽婉动人的故事情节以及生动形象的人物描写在舞台上经久不衰。除了文学价值之外,《牡丹亭》还具有较高的文化价值。全剧共55出,包含了600多个文化意象,反映了中国古代历史、社会、宗教、神话,具有浓厚的民族色彩,是研究古代文化的重要素材。因此,准确的将源语的文化内涵传递给目的语读者,实现跨文化的交流,成为《牡丹亭》翻译的重中之重。20世纪70年代德国的功能主义翻译理论开辟了解决文化翻译的新途径。其核心理论目的论构建了以目的法则为基础的译本翻译和译本评价体系。它认为翻译是一种有目的的跨文化的交际行为,译者根据预期的目的决定所采用的翻译策略和方法。因而,同一个原文会因不同的目的而产生不同的译文和翻译类型。在目的论中,目的文本好坏的评价标准不是等值而是充分发挥了译者想要译文发挥的作用。作者从目的论的视角分别对白之与汪榕培教授的《牡丹亭》的两部英文全译本进行文化层次上的比较分析,深入研究了译者的翻译目的如何影响译者选择翻译方法和策略,取得怎样的效果。研究表明:文化翻译是一种译者目的为主导的的跨文化交际行为,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忠实再创造。在对于文化的处理上,两位译者因翻译目的的不同而选取了不同的翻译策略。白之主要采取了异化策略,其读者对象一般为汉学家和中文专业的外国学生,由于读者已经对中国文化有一定的了解,白之希望译作能准确、忠实的反应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因而他多采用直译及直译加注的翻译方法,其翻译方法符合目的论的忠实原则。汪榕培教授主要采取了归化策略,其目的是吸引更多的外国民众关注中国传统文学,他的读者对象是普通的西方读者,因此汪榕培教授多采用意译、改写及省译等翻译方法,力求让译作显得雅俗共赏、易于理解,其翻译方法符合目的论的连贯原则。两译者均达到了译文读者的预期目的,实现了跨文化交际的功能。
目的论视角下的文化旅游翻译文本分析 ——以遂昌县汤显祖纪念馆为例
作者:蓝宁悦,张妍瑜 日期: 2020 文献类型 :期刊
描述:文化旅游是我国当前旅游业一大发展趋势。中国特色文化要对外传播,翻译必须了解及贴近受众实际文化背景与需求。以浙江遂昌汤显祖纪念馆翻译文本为例,结合目的论视角与策略,分析并解决文化旅游文本翻译中存在的具体问题。提出译者采取符合译入语习惯的语言表达方式和措辞,深入研究文本内容,并在此基础上进行适度增减和调整;应从译文受众角度,选择恰当的翻译策略并产生良好的对外文化传播效果。
Cultural Analysis of Two English Versions of The Peony Pavilion--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kopostheorie
作者:熊灵燕 日期: 2006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描述:汤显祖的“临川四梦”之一《牡丹亭》是中国著名古典戏曲的传世之作,它的情节、主题和语言都影响极大。问世四百年来在中国的舞台上久演不衰,震撼了多少青年女子的心灵,她们都为女主人公杜丽娘的命运洒下了一掬掬同情之泪。广陵(桂林)女子冯小青在忧郁而死之际,留下绝句一首:“冷雨幽窗不可听,挑灯闲看《牡丹亭》。人间亦有痴如我,岂独伤心是小青?”如此优秀的中国文化遗产应向世界推广。根据德国功能学派的目的论(将“目的”这一概念纳入翻译的理论),整个翻译行为的目的决定任何翻译过程的主旨。翻译目的决定将要采取的翻译方法和策略,以便创造出功能上充分的目的文本。在目的论中,目的文本好坏的评价标准不是等值而是充分发挥了译者想要译文发挥的作用。本文尝试从目的论的角度分析《牡丹亭》的文化翻译,看翻译目的在翻译行为中怎样影响译者选择翻译方法和策略,并能取得什么效果。我们发现,在不同翻译目的的指导下,《牡丹亭》两个英译本的译者在采取不同翻译策略后创造出了不同的目的文本。然而,两个目的文本都体现了译者在翻译行为中各自的翻译目的。本文将努力研究翻译过程中的目的并介绍以充分为中心的评价标准。本剧创作于明朝,即便是中国读者在理解文言文(尤其是其中的诗句部分)这一高度浓缩的语言上都可能有困难,外国读者就更不用说了。不可避免有许多内涵的东西因完全不同的文化和历史背景而无法欣赏,因此,对译者而言,最关键是要让译文能在使用的环境里起到人们正好想要它起到的作用。只有这样,外国读者才能对我们伟大而灿烂的中华文化获得真正而全面的理解。
上页 1 下页 尾页 跳转至:第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