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以《度柳翠》杂剧为例看《红楼梦》与元人度脱剧的关系
作者:王佳琪 日期: 2019 文献类型 :图书
描述:度脱剧对小说《红楼梦》的影响,前人已有注意,但未有较细致的文本对读和分析。本文通过元杂剧《月明和尚度柳翠》与小说《红楼梦》的文本对读,并参以十一部其他元人度脱剧,试图对度脱剧、《红楼梦》之间的相似关系做进一步考察。在作品遣词用语、借物喻人技巧的使用、癞僧形象的塑造、度脱情节的展开与度脱主题的表达等多个层面上,《红楼梦》既与以《度柳翠》为代表的元人度脱剧相类,又表现出了自觉的艺术创造。
《红楼梦》越剧改编研究
作者:佟静 日期: 2014 文献类型 :图书
描述:越剧是继清传奇之后改编及演出《红楼梦》最多的剧种,从民国时期至今,越剧“红楼戏”约有三十种,其中1958年的一部《红楼梦》成为了戏曲改编这部名著的经典之作,至今常演不衰。越剧在改编《红楼梦》的实践中,于剧本创作及舞台演出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红楼梦》的越剧改编史在历史文化语境中呈现出意味浓厚的文化史意义。本论文研究按历史阶段划分章节,梳理剧目资料,分析《红楼梦》越剧改编在不同时期的叙事策略、文本结构、旨趣倾向、价值取舍及其折射出的历史语境中的文化建构。戏曲改编同样会涉及的其它方面如表演、导演、唱腔等,本论文不对其做艺术分析,但对于进入21世纪后舞台表演和影视呈现所承载的视觉文化内涵,本文在第四章的第三节从视觉文化研究的维度进行了简要阐述。绪论部分是对前人研究的述评,总结前人的学术成果,以此作为自己研究的借鉴,同时评析其中的不足和疏漏,使自己的这次研究能够成为学术史的一点补充。第一章是民国时期的《红楼梦》越剧改编研究,越剧改编《红楼梦》始于战时上海的“沦陷”期,彼时的历史和文化语境对越剧选择编演《红楼梦》具有某种旨趣上的影响,这一时期的改编初步奠定了越剧“红楼戏”的基本叙事架构。第二章是1949年至1954年的改编研究,之所以将界限划在1954年,是因为在这一年的9月份发生了“红学”界的大事件,即“红学批判”运动,这次由毛泽东亲自发起的、文艺及知识界全部参与的运动影响了《红楼梦》的越剧改编旨趣和立场。从新中国成立到“红学批判”之前的这段时期,越剧“红楼戏”的创演非常活跃,其改编的价值立场和叙事结构相比于民国时期骤然而变,在反封建婚俗的历史语境下,这一时期的《红楼梦》越剧改编迎合了社会大改造时期的时代话语。第三章是1955年至1965年的改编研究,即“红学批判”到文革前,这段时期的《红楼梦》越剧改编呈现了高水准的艺术水平。苏青和徐进改编的两部戏相映成趣,各有特色,徐进的改编本已成为经典作品。该章节分析其剧本及舞台表演的叙事学建构、价值取向及对前人作品的承袭和超越。第四章是新时期以来至当代即1978年至2014年的改编研究。这段时期《红楼梦》的越剧改编在电视剧创作方面有了进一步的探索和创新,同时对经典版越剧《红楼梦》进行了不同意旨的重拍。这段时期电视电影媒介的介入对舞台表演的重构具有某种程度的影响,该章节还从视觉文化研究的维度对此进行了分析和阐释。
《儒林外史》《红楼梦》戏曲元素比较谈
作者:俞晓红 日期: 2020 文献类型 :图书
描述:《儒林外史》和《红楼梦》这两部长篇小说,写及清初戏曲演出相关的诸多元素。细读两书对贵族家班和职业戏班日常生活的描写,可以较为清晰地还原清康乾时期两京戏班生存状貌的历史图景;小说借助男女优伶形象的塑造,表达了作者对俗世凡人的自尊与风骨的崇尚;两书所叙诸多剧目,则传达出作者以戏寓世的艺术匠心。
梅兰芳的“红楼戏”
作者:夏爽 日期: 2009 文献类型 :图书
描述:在京剧绵亘二百年的红氍毹上,梅兰芳毋庸置疑是最流光夺目、至臻化境的巨星。梨园世家出身的他,功底扎实、勤而好学,不但熟悉传统曲目,且大量创排新戏,其所能者逾三百出。 梅兰芳于京剧界崭露头角之时,恰逢清帝逊位、民国甫立,飘摇与革新并存的时代,新思潮、新美学极大冲击着传统戏曲,他和齐如山、李释戡、罗瘿公等友人经过客观分析和思考,取材《红楼梦》,先后编演了《黛玉葬花》、《千金一笑》、《俊袭人》三出“红楼戏”,塑造了黛玉、晴雯这样具有反抗意识的女性形象。“红楼戏”早在清代时既已有之,留世者十三种,多以宝黛爱情悲剧敷演之,难逃才子佳人之窠臼。而梅氏的三出“红楼戏”,从取材、服饰、唱腔、舞蹈、布景等方面均予以大胆创新,突破时代的局限,遂轰动一时,亦拓宽了“红楼戏”的道路,其时除京戏外,越剧、闽剧、粤剧、川剧等诸多地方剧种涌现出一批红楼戏,蔚然风行。 本文从文本研究的视角着眼,对《红楼梦》原著与梅氏“红楼戏”剧本加以比较,从题材的选取、人物形象的塑造、叙事结构、叙事艺术、表现形式、创作与接受等多个角度进行多层面、全视角的立体透视分析。首先,原著在提炼故事情节时,以宽绰的篇幅娓娓道来纠结的矛盾冲突,从多侧面塑造丰满立体真实的人物形象;戏曲则囿于时空局限,只能表现那些冲突最集中的典型事件,使人物在短暂的表演中瞬间鲜活起来。在题材的取舍上,戏曲也要充分考虑到其美学特性和观众审美心理的因素,尽量选择能激起观众美的感受的题材。其次,小说《红楼梦》采取立体交叉的网状结构、多元的叙事视角、文学化含蓄化的语言风格,自由地向读者传达作者的意图;“红楼戏”则以戏曲的线性结构、二元视角、通俗易懂的语言、严格的表演程式构筑起涵盖了语言、诗词、音乐、舞蹈、武术、杂技、绘画、雕塑、工艺、建筑等几乎一切艺术美的综合的泛美体系,从各个角度作用与观众的感官,使观者得到全面的审美体验。再次,戏曲是活的艺术,具有实时反馈性,剧本常常会随观众的反应而加以调整,这也有别于小说文本的相对稳定性。 梅兰芳编演“红楼戏”的意义不仅在于引领了“红楼戏”的复兴,而且将中国戏曲表演艺术推向了世界舞台,在更广袤的视野中,对中国传统戏曲表演加以审视和思考,并最终形成了梅兰芳表演理论,确立了梅兰芳表演体系的地位。
上页 1 下页 尾页 跳转至:第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