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兰芳的“红楼戏”

最后更新:2022.11.09来源: 辽宁大学 点击数:36

【类型】图书

【作者】 夏爽  

【关键词】 京剧  红楼梦  戏曲表演  梅兰芳  红楼戏 

【书名】梅兰芳的“红楼戏”

【内容提要】 在京剧绵亘二百年的红氍毹上,梅兰芳毋庸置疑是最流光夺目、至臻化境的巨星。梨园世家出身的他,功底扎实、勤而好学,不但熟悉传统曲目,且大量创排新戏,其所能者逾三百出。 梅兰芳于京剧界崭露头角之时,恰逢清帝逊位、民国甫立,飘摇与革新并存的时代,新思潮、新美学极大冲击着传统戏曲,他和齐如山、李释戡、罗瘿公等友人经过客观分析和思考,取材《红楼梦》,先后编演了《黛玉葬花》、《千金一笑》、《俊袭人》三出“红楼戏”,塑造了黛玉、晴雯这样具有反抗意识的女性形象。“红楼戏”早在清代时既已有之,留世者十三种,多以宝黛爱情悲剧敷演之,难逃才子佳人之窠臼。而梅氏的三出“红楼戏”,从取材、服饰、唱腔、舞蹈、布景等方面均予以大胆创新,突破时代的局限,遂轰动一时,亦拓宽了“红楼戏”的道路,其时除京戏外,越剧、闽剧、粤剧、川剧等诸多地方剧种涌现出一批红楼戏,蔚然风行。 本文从文本研究的视角着眼,对《红楼梦》原著与梅氏“红楼戏”剧本加以比较,从题材的选取、人物形象的塑造、叙事结构、叙事艺术、表现形式、创作与接受等多个角度进行多层面、全视角的立体透视分析。首先,原著在提炼故事情节时,以宽绰的篇幅娓娓道来纠结的矛盾冲突,从多侧面塑造丰满立体真实的人物形象;戏曲则囿于时空局限,只能表现那些冲突最集中的典型事件,使人物在短暂的表演中瞬间鲜活起来。在题材的取舍上,戏曲也要充分考虑到其美学特性和观众审美心理的因素,尽量选择能激起观众美的感受的题材。其次,小说《红楼梦》采取立体交叉的网状结构、多元的叙事视角、文学化含蓄化的语言风格,自由地向读者传达作者的意图;“红楼戏”则以戏曲的线性结构、二元视角、通俗易懂的语言、严格的表演程式构筑起涵盖了语言、诗词、音乐、舞蹈、武术、杂技、绘画、雕塑、工艺、建筑等几乎一切艺术美的综合的泛美体系,从各个角度作用与观众的感官,使观者得到全面的审美体验。再次,戏曲是活的艺术,具有实时反馈性,剧本常常会随观众的反应而加以调整,这也有别于小说文本的相对稳定性。 梅兰芳编演“红楼戏”的意义不仅在于引领了“红楼戏”的复兴,而且将中国戏曲表演艺术推向了世界舞台,在更广袤的视野中,对中国传统戏曲表演加以审视和思考,并最终形成了梅兰芳表演理论,确立了梅兰芳表演体系的地位。

【年份】2009

【获取全文】 文献详情

2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