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明末清初时事剧研究
作者:董云龙 日期: 2009 文献类型 :图书
描述:在明末清初动荡的社会中,时事剧为“十部传奇九相思”的剧坛带来了一股新风。时事剧是以当代重大政治事件为题材的戏剧作品,它具有时效性、轰动性、真实性等文体特点。时事剧在明末清初出现不是无根之木、无源之水。它是戏剧艺术成熟发展的产物,同时也是当时“天崩地解”动荡社会的产物,与当时的社会环境、学术思潮都有密切的关系。时事剧不同于以往的传奇戏剧,尤其不同于历史剧,时事剧继承并发展了中国古典文学的现实主义传统,它把戏剧的描写对象由历史转移到现实的生活上,以其注重“实录”精神的创作态度,着力描写了当时人们的发现与觉醒,具有重大的文化意义。除此以外,时事剧的“实录”特点还起到保存史料的作用。现存的时事剧大致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是以反阉斗争为题材的时事剧;第二类是以农民起义和市民运动等阶级矛盾为题材的时事剧;第三类是以清军入侵等民族矛盾为题材的时事剧。 文章分为五部分:第一章《绪论》,主要定义时事剧概念,讨论时事剧的特征以及界定明末清初的起始等问题,同时概述时事剧研究现状。第二章《明末清初时事剧分类》,根据题材的不同,对时事剧进行分类而对其本事有所考证,以求更加直观地认识时事剧。第三章《明末清初时事剧的艺术特色》,通过对时事剧进行分析,认为时事剧具有“避实击虚”的叙事手法、特征化的人物塑造以及富有寓言性等艺术特色。第四章《明末清初时事剧产生原因探析》,通过对明末清初的社会政治环境、社会思潮进行分析,归纳时事剧产生的外部原因。同时从时事剧作者的角度,分析其创作时事剧的主观原因。第五章《明末清初时事剧价值与局限》,辩证的分析了时事剧的价值与缺陷,以期唤起人们对时事剧的关注。
陆采戏曲作品研究
作者:顾周禄 日期: 2013 文献类型 :图书
描述:陆采,原名陆灼,字子玄,号天池山人,又号清痴叟。明代戏曲家,小说家,诗人。他生于1497年,卒于1537年,今江苏苏州人。 他虽然英年早逝,但少时成名,名播江东儒林,可谓天纵英才,著作亦颇丰,在诗歌、散文、戏曲、传奇等领域多有建树。他著有诗文集《天池山人小稿》五种(明刻本,今存),这是他诗文作品的代表作,其他的还有《壬辰稿》、《陆子玄诗集》等;著有文言小说《艾子后语》、《冶城客论》、《天池声隽》四十卷,辑录唐人小说《虞初志》;另写有五种传奇,即《明珠记》、《怀香记》、《南西厢记》、《分鞋记》、《椒觞记》,后两种散佚。此外还有史类著述《国朝史余》八卷,游记《览胜记谈》十卷。 但是在陆采所有的文学作品中,当以戏曲最为著名,成绩最大。他的《明珠记》、《怀香记》和改编的《南西厢》,以典雅、骈俪的语言讲述男女主人公的悲欢离合,关注点从外在的戏曲冲突转向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情感波澜,将“情”之一字摆在了最重要的位置,符合文人士大夫传统的审美观念,对后世风情剧的发展,特别是汤显祖所代表的“临川派”、沈憬所代表的“吴江派”等剧作家的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 本文共四个部分,第一章主要论述陆采的生平、思想和主要作品,结合原始资料对陆采短暂的一生进行梳理;第二章介绍陆采三部主要的戏曲:《南西厢》、《明珠记》、《怀香记》,对作品题材内容的源流演变以及故事情节进行探究评价;第三部分主要介绍陆采戏曲创作中所体现出来的时代思想,探究他如何达到爱情与伦理纲常的和谐;第四章是对陆采戏曲创作艺术特色进行研究,主要着力于文词典丽的语言特色、丰满细致的人物描写,精心设置的巧妙情节三个方面,最后对他在创作中蹈袭、陈陈相因的缺憾问题进行探究批评,以求全面公允。
海派京剧初探
作者:钱久元 日期: 2004 文献类型 :图书
描述:京剧在流播全国的过程中并没有形成众多的各个地方性的京剧流派,只有上海地方特色的京剧真正地具有明确的、稳定的艺术特征,可以称得上“派”。本文的“海派京剧”指的就是具有上海地方特色的京剧。 根据海派京剧在历史演进中所表现出来的具体特点,本文把海派京剧的历史划分为四个时期,即“酝酿与形成时期”;“发展与鼎盛时期”;“后租界时期”和“新时期”。1867年上海第一家京剧剧场“满庭芳”开业,这是上海京剧发展的起点,到十九世纪末期,以《铁公鸡》等一批“真刀真枪”上场,武打凶狠“清装戏”的上演为标志,海派京剧正式形成。第二个时期受中西文化互动的影响更加明显和强烈,海派京剧艺术进一步地得到了发展和繁荣。第三个时期以租界时代的结束为标志,虽然这一段时期海派京剧的演出活动依然频繁,但艺术上基本维持了以前的格局。第四个时期是在1978年之后逐步启动的,粉碎”四人帮”之后,国家主动地实行了主权之下的对外开放政策,中西文化的交流迎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时期。 近代上海中西文化的汇合促进了艺术的商业化、市场化、通俗化,海派京剧的艺术特色就是中国传统戏曲在西方文化或者直接或者间接的影响之下形成的。 中国正统京剧奉行精神至上主义,欣赏戏剧的时候,着重于听觉效果,强调唱腔的“韵味”,趣味高雅。在西方文化和中国民间俗文化的共同拉动下,“海派京剧”的美学特点呈现出向通俗化“下落”的态势,并由此而导致了它的一系列具体特征的出现。它进一步地强调了艺术的真实性,强调了艺术与现实生活之间的联系,呈现出一定的写实主义的倾向;它注重舞台的视觉直观性,灯彩戏和机关布景戏的盛行改变了中国传统戏曲以演员的表演独占舞台的局面,而对于做工的重视则又改变了传统戏曲的表演艺术以演员的演唱为主导的局面;它力图大众化、通俗化,注重戏剧情节性因素,大大地发展了连台本戏,表演风格热烈、火炽;它适应上海市民心理,广征博取,在京剧艺术的各个方面都进行了大胆的创新;它比较重视剧情,重视刻画人物性格,舞台演出的整体性比传统戏曲有所提高。 海派京剧是东西方文明碰撞,融合的结果,在进一步对外开放的今天,对于致力于建设国际化大都市的上海来说,海派京剧的研究具有很高的理论价值。
上页 1 2 下页 尾页 跳转至:第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