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照文献类别分组

按年份分组

汪延讷戏曲研究
作者:刘井亮 日期: 2011 文献类型 :图书
描述:汪廷讷是晚明剧坛上一位颇为怪异的人物,他著作颇丰,其《狮吼记》被称为有明一代最为著名的滑稽剧,仅此一剧就足以让他在明中后期的剧坛上占有一席之地。然而,目前学界对这位著名的滑稽剧作家诸剧的研究还不够深入。汪廷讷的思想是很复杂的,儒释道对其均有所影响,但仍以求仙问道为主。其复杂的思想体现于剧作中,既有读书人的积极入世精神,又有道家的归隐山林之志,且信奉鬼神,作品被涂上了一层浓厚的封建宿命色彩和风化精神。本文分为三章,第一章分析汪廷讷的现存诸剧,并从题材上将汪剧分为历史人物、家庭教化、青年爱情三种,既横向分析每一种剧作又将各剧作联系起来进行纵向比较。第二章论述汪剧中显露出的思想,主要有风化旨归、封建宿命思想,对待功名的矛盾心态以及文人情趣。第三章分别从情节、语言、舞台艺术、戏剧艺术等方面分析了汪剧的成就。
明清之际时事剧研究
作者:李江杰 日期: 2007 文献类型 :图书
描述:时事剧是我国古典戏曲发展史上的重要分支,它伴随着戏曲艺术的发展演变而在明末清初时逐渐走向成熟。明清之际动荡的社会现实,给剧作家创作时事剧提供了丰富的时事素材,明清之际戏曲理论家的戏曲理论探讨为时事剧的创作积累了丰富的创作经验,观众对时事剧的爱好和关注推动时事剧的创作的发展和繁荣。明清之际的时事剧在题材内容上涉猎广泛,大凡对社会发展具有重大影响的事件,在剧作中均有不同程度的反映,包括揭露荒乱年代动荡、腐败的社会现实;构建易代之际道德理想以挽救日益堕落的世风;反映鼎革之际激烈的民族斗争。此期时事剧在艺术特点上,不仅具有崇实、尚宿命、重团圆结局的创作理念,而且大胆借鉴史学著作的史传笔法,并对时事与戏剧结合的艺术手法进行有益探索,时事剧作家为了在有限的舞台再现时事场面,对舞台表演艺术不断进行革新和完善,为后世戏曲,尤其是时事剧的创作和演出积累了丰富的艺术经验。明清之际的时事剧具有信息传播、保存历史资料、道德教化、总结历史经验等重要的价值和作用。本论文共分五部分:绪论主要是陈述选题缘起,界定时事剧、明清之际的起止时间等具有争议的概念,并且试图对时事剧的发展演变进行追源溯流,为深入研究时事剧奠定基础。第一章着重...
公安三袁传记散文研究
作者:刘玉 日期: 2016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描述:传记散文作为中国古代散文的一个重要分支,自汉代发端,源远流长,发展到明代中后期出现了一些新变。这一时期,政教衰颓,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心学广泛传播,文人开始自觉地反思前代文学,也开始审视内心真实的感受,创作出众多反应主体情思的传记散文,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就是其中的代表人物。他们公开反对复古派字句模拟的做法,强调“世道既变,文亦因之”,主张“独抒性灵,不拘格套”,反映在传记散文创作上,他们喜欢选取社会上的一些狂人异端为传主对象,热衷于赞颂底层百姓的优秀品质。他们的创作在中晚明文坛引起极大轰动,文人竞相模仿,对后世产生重大影响。本文以公安三袁的传记散文为研究对象,从以下四个方面展开论述:引言部分主要是对三袁的传记散文进行研究综述,简要介绍传记散文的发展和三袁的生平概况,并分析三袁传记散文历来不受重视的原因,以及二十世纪初在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下,文人对公安三袁的重新认识。这部分的着重点在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之后对公安三袁的研究,包括对三袁生平、文学思想和散文的研究。第一章主要梳理传记散文的发展历程并重点分析在中晚明时期的新变。主要包括三节,第一节对“传记”二字进行释名并分类,阐明不同类别传记的特征和盛行时代;第二节将传记散文放在中国古代传记散文发展的历程中进行源与流的分析;第三节论述在中晚明这一特殊的时代背景下,传记散文出现的新变。第二章主要介绍公安三袁的性格特征和文学思想,这对研究三袁的传记散文和分析文章风格的不同之处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此章以三袁的传记散文为主要的研究资料,分析他们不同性格的成因,并阐明其文学思想。第三章是三袁传记散文的主要内容。按传主对象的不同,分为亲朋好友传记、朝廷官员传记、狂人异端传记、底层百姓传记、商人传记和女性人物传记,并分析三袁传记散文在传主选择和思想价值等方面的不同。第四章是三袁传记散文的艺术特色。从叙事、写人和语言三个方面分析他们文章的艺术魅力,并分析三袁文章在遣词用语、写人侧重点和主观情感涉入程度等方面的不同之处。最后的结语是对全文内容进行总结,阐述公安三袁传记散文的时代价值,并分析他们文章的不足之处。
元杂剧与日本能乐的文学性比较
作者:王勇亚 日期: 2009 文献类型 :图书
描述:中日两国一衣带水,正因这得天独厚的便利,自古以来两国经济交往和文化交流十分频繁,并且有着两千多年的历史。中国古文化对日本的影响是众所周知的,日本文字中的汉字即是不言的铁证。但是,中日毕竟是两个不同国家和民族,各自有着不同的发展历史,由此打造出的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也大相径,体现在文学上既有相似也有不同。 论文第一章主要对元杂剧和能乐之间影响的事实联系进行探讨,佛教充当媒介作用为能乐元曲交流提供了可能,并列举一些具体事实例证二者之间的影响联系。 第二章主要从平行研究角度探讨二者之间的相似点,二者同为剧诗,都追求情景交融的意境和诗话语言,二者都表现出受宗教的影响,佛教共同影响了二者的创造,二者相似点产生的原因为:中日共处一个文化圈,思想情感上相互渗透有很多共同之处,表现在戏曲创造上也必然会有相同点。 第三章主要主要从平行研究角度探讨二者之间不同点,元杂剧和能乐在审美情趣、题材、思想内容、和戏曲结构上表现出很大不同,二者受各自国家传统的影响在审美情趣上各有千秋,元杂剧多表现“中和”之美,能乐表现为“物哀美”。元曲创作的选材非常广阔,它真实地反映了五光十色的社会生活,鲜明地展示了作家丰富多样的精神世界,思想内容社会意义明显,而能乐其题材多取自日本著名古典文学作品,如《古事记》、《万叶集》、《源氏物语》等就其中某一片段,予以深入发挥,以情动人。元杂剧的结构大多是“起承转合”,能乐的的基本结构分为序、破、急,是能乐的规范。元杂剧情节矛盾冲突集中激烈,发展节奏迅速,而能乐一般没有复杂的故事情节,没有特别尖锐的矛盾冲突,剧本大多短小精炼“以静求静”,几乎没有任何激烈的矛盾冲突和人物纠葛,着重表现人内心深处的情感。 希望通过元杂剧和能乐比较研究增进中日两国的戏剧交流,互相学习借鉴,更好地欣赏中日古典戏曲。
元代山东杂剧研究
作者:李秋晨 日期: 2010 文献类型 :图书
描述:根据元杂剧作家地域的不同,我们可以将其划分为几个区域作家群,如大都作家群、杭州作家群、山东作家群等。本论文以元代山东杂剧为中心,以地域文化、文史互证的方法与视角,对元代山东杂剧进行全方位的观照与研究。论文分为四个部分进行论述。 第一部分,根据《录鬼簿》、《录鬼簿续编》、《太和正音谱》等文献的记载,元代山东共出现了12位杂剧作家,产生了80余部作品。本文考证了这些作家的籍贯:他们分属于东平路、济南路、益都路、潘阳路和曹州路等。 第二部分,根据《元史》、《山东通志》等考察元代山东的经济、政治、社会情况。悠久的歌舞戏曲历史、众多的创作者和传播者、热情的消费者以及地方官员的大力支持是元代山东杂剧兴盛的原因。 第三部分,元代山东杂剧题材丰富,水浒戏、爱情戏、历史戏、伦理戏和神仙道化剧演绎着元代山东杂剧的繁荣辉煌。不同题材的作品塑造了不同的人物形象,反应了作者不同的文化思索。水浒戏的盛行与山东侠义文化有着密切的关联;情爱戏歌颂爱情,赞美婚姻自由;历史戏表达了剧作家对于历史和人生的思考与感悟;伦理戏展现了剧作家对中国传统文化之血缘亲情和家业传承的深深思考;神仙道化剧则表达了...
论明赋的社会批判精神──明赋主题研究二题
作者:毕万忱 日期: 1999 文献类型 :期刊
描述:一切优秀的文学艺术作品,不论它写什么、怎样写,也不论它是什么样式、形式,其内在意蕴都必然包含着作者的某种认识和评价,某种价值取向,这就是作品的主题。韦勒克说:“一部文学作品的‘材料’,在一个层次上是语言,在另一个层次上是人类的行为经验,在又一个层次上是人类的思想和态度。所有这些包括语言在内,都以另外的方式存在于艺术作品之外;但是,在一部成功的诗或小说中它们是被审美的这一原动力吸引在一起从而组成为复调式的联系的。”①可见,作品的主题,或称审美目的,就是融贯作品中的思想和态度。文学艺术作品表现出来的主题,是非常复杂和丰富的,但是,如果从文学与社会生活的关系作考察,我们就会发现歌颂和批判是最具有生命力的两大主题,这是不难从文学发展的历史得到印证的。赋体文学创作的实践充分体现了这一主题特征。例如,“劝百讽一”的汉大赋、杜甫的《三大礼赋》、周邦彦的《汴都赋》等,其立意都在歌颂;扬雄《解嘲》、赵壹《刺世嫉邪赋》、潘岳《西征赋》、鲍照《芜城赋》、痰信《枯树赋》、《哀江南赋》、杜牧《阿房宫赋》。皮日休《桃花赋》等,其宗旨皆在讽刺批判。明赋承继赋体创作歌颂与批判的传统,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呈现出新的风貌。本
上页 1 2 下页 尾页 跳转至:第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