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元杂剧的题材来源分类研究
作者:王玉超 日期: 2007 文献类型 :图书
描述:元杂剧作为独具特色的戏曲艺术,其题材来源极为复杂。从目前存在完整的剧目中可知,它的取材有着明显的倾向性,这与元代的社会、时代、文化及文人的心态密切相关。元杂剧本事来源于各个朝代,其数量和题材类型也有其特点,究其原因正是元代的某一特征与历史上某朝恰有相似之处。
运斤成风 游刃余地:明代安徽戏曲题材探析
作者:钱晓红 日期: 2015 文献类型 :图书
描述:明代戏曲创作题材非常广泛,晥籍戏曲家的创作涉及宗教题材、婚恋爱情、历史故事和文人题材。虽然范围广阔,涵盖了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但缺少时事题材剧,内容多因袭少独创,文化理念上先后受程朱理学和明朝中后期人性解放的进步思潮的影响,形成了晥籍曲家创作的具体特色,决定了安徽戏曲虽然不是一流但也不容忽视的特殊地位。
《剧本》(1979-1989)研究:以话剧作品为中心
作者:冯鑫 日期: 2011 文献类型 :图书
描述:1979年复刊的《剧本》,是中国当代戏剧文学中出现的为数不多的专注于戏剧文学剧本的刊物,其中又以刊登话剧作品为主。1979年-1989年是话剧发展的黄金年代,许多话剧作品应运而生。这其中有紧跟时事政治步伐的“战斗传统剧”,又有在创作环境宽松时出现的创新之作,它们试图抛开政治对话剧创作的束缚,遵循话剧自身的发展规律和艺术追求。在西方思潮的影响下,部分剧作家勇敢地将各种西方现代派艺术融合到传统的话剧创作中,使剧坛焕然一新。本文采用内容与形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这些话剧作品进行深入剖析。具体说来,本文分为四个部分。第一章梳理《剧本》(1979-1989)中占主流的“战斗传统剧”的发展演变情况。一面整理出各个时段话剧创作主题的变化,看政治对话剧创作的影响;一面对当时出现的一些重要作品做深入分析。第二章则研究那些有别于“战斗传统剧”的话剧作品,从题材的多样化选取和艺术手法革新两方面着手,看它与“战斗传统剧”的区别。第三章则关注当时在《剧本》中引起大讨论的三个话题和几个相关剧本,看这些论争对当时的剧坛和话剧创作产生了怎样的影响。这三次讨论分别针对沙叶新的《假如我是真的》(又名《骗子》)、高行健的探索剧作和白峰溪的《明月初照人》等。第四章则是在前面三章的分析、研究基础之上,总结出《剧本》中的话剧作品研究的意义和价值。
“赵氏孤儿”题材戏剧的流变研究
作者:李静 日期: 2006 文献类型 :图书
描述:“赵氏孤儿”故事是中国戏曲史上一个独具魅力的题材。宋元以来,由此繁衍出各种类型的戏曲作品。直至今天,以此故事为题材创作的戏曲还一直都在上演。在当代,它还以话剧的形式得到演绎。它也是第一个为西方戏剧所借鉴的戏剧题材。本文主要考察“赵氏孤儿”题材戏剧在不同的时间和空间中的流变史,涉及到古典戏曲自身的沿革、戏曲与话剧的融汇、东西方文化的差异等问题,进而深入思考同一题材在不同时代、不同国度的戏剧中的流变,以及流变背后的深层原由。本文共分五章。第一章,第一节绪论部分首先是对这一题材的溯源、以及对同题材戏曲剧目的概述。第二节分两部分,主要是对元明两个刊本的杂剧《赵氏孤儿》的比较;以及传奇《八义记》和此前剧本的比较。第二章以近代以来各声腔剧种中的同题材戏曲为考察对象。由于篇幅的限制,仅选取有突出影响的京剧、秦腔、越剧、豫剧为例进行重点论述。第三章,主要是对2003年两个话剧《赵氏孤儿》的比较。共分四节,依次是女性主角的出现、父子形象的嬗变、复仇主题的颠覆、舞台呈现的变换。从人物、情节、结局、主题、舞台等方面来探讨它们之间以及它们与古典戏曲中同题材戏曲的异同,同时还涉及话剧与戏曲的关系等问题。第四章,主要写在中西文化交流中,这一题材在戏剧上的衍变。重点以元杂剧《赵氏孤儿》和伏尔泰的《中国孤儿》为例,探讨中西戏剧的关系。第一节论述在西方异文化语境中的《中国孤儿》在情节和思想上的独特之处。第二节以林兆华导演的《赵氏孤儿》为个案,论述话剧《中国孤儿》和河北梆子《赵氏孤儿》在同一表演时空中相遇时所形成的特殊观演环境和戏剧效果。第五章,重点解读“赵氏孤儿”这一题材戏剧的流变,分析它具有如此长久的艺术生命力的原因。首先,这一题材的戏文、杂剧的产生和宋元时期特殊的社会历史情境密切相关;其次,它承载的是忠孝节义等儒家伦理观念,以及千百年来人们对“侠义”精神的推崇。再次,其大团圆结局所代表的大众审美倾向。最后,表演艺术的日益精湛与成熟也是构成其得以流变的重要原因。
明清杂剧对元人杂剧题材的接受
作者:姜丽华 日期: 2016 文献类型 :图书
描述:明清杂剧对元人杂剧题材类型的承袭,主要体现在历史故事题材、男女情爱题材和神仙道化题材等三个类型之中,从中反映了明清曲家的“杂剧宗元”观念。对元代历史故事题材表现的英雄主题,明清杂剧有所延续。由于主题建构的不同诉求,明清历史题材亦呈现出与元人历史题材不一样的美学风貌。在男女情爱题材中,明清杂剧延续元杂剧以“才美”为核心的钟情模式,其才美特征,不是简单固化的郎才女貌,而是男女双方均为才貌双全。明清神仙道化剧对元人杂剧的题材宗尚,主要表现在度脱剧当中。
“永乐大典戏文三种”研究
作者:刘建欣 日期: 2011 文献类型 :图书
描述:本文以“永乐大典戏文三种”为中心,对其形式体制、角色表演和题材结构进行系统的比较和分析。以期通过这三部作品的研究,看到早期南戏对其它艺术形式、表演体制和创作手法的借鉴与发展,力图把“永乐大典戏文三种”的价值全面地展现出来。从形式体制上来说,“戏文三种”汲取了诸如诸宫调、唱赚、宋杂剧、里巷歌谣、词、大曲等多种艺术形式的营养。这使作为早期南戏的“戏文三种”在体例上显现出比较成熟的状态,这些因素共同构成了南戏体制的基本框架,也为后来的戏曲艺术形式提供了范本。从角色表演上来说,“戏文三种”中生、旦、净、末、丑、外、贴这七大角色已经出现,虽存在分工不细的问题,但已初步形成了戏曲的“行当”。由于当时的社会及经济原因,南戏出现了一角多扮、打诨插科过多、道具简单等现象,但都随着戏曲的进一步发展而明显改善或消失。对“戏文三种”角色表演上的分析,可以让我们看到了戏曲的角色行当从不成熟到成熟的发展过程。从题材与结构方面,大多早期南戏是根据当时其它艺术形式的作品改编而来,并且以“戏文三种”为代表的“中举加婚变”题材、“追求婚恋自由”题材及“公案剧”题材成为人们关注的中心,这除了戏曲本身的特点以外,也有其深刻的社会原因。另外,“戏文三种”作为早期南戏,已经具备了后世戏剧创作的基本结构模式和塑造人物的方法。
上页 1 2 下页 尾页 跳转至:第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