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照文献类别分组

按年份分组

俗文学研究的百年回顾与前瞻
作者:廖可斌 日期: 2021 文献类型 :期刊
描述:俗文学研究的百年回顾与前瞻
《全明词》作者小传订补
作者:周明初 日期: 2009 文献类型 :期刊
描述:《全明词》作者小传订补
《全明词》作者小传订补
作者:周明初 日期: 2009 文献类型 :期刊
描述:《全明词》作者小传订补
阳明後学与利玛窦的交往及其涵义
作者:黃文樹 日期: 2009 文献类型 :期刊
描述:「陽明後學」章潢、李贄、祝世祿、焦竑、鄒元標及馮應京等人是活躍於明萬曆年間的思想家兼教育家,而利瑪竇乃當時「輸入西學的第一人」,他們交流、互動,構成明末中西文化交流最初時期儒士與傳教士相會、直接對話、建立友誼的歷史圖景。江右王門章潢,主持白鹿洞書院,屢次邀請利瑪竇到書院與年輕士子研討學問,相互辯難,腦力激盪。泰州王門李贄與利瑪竇初識於南京,再會於濟寧,彼此交換讀書心得,討論人文觀念,惺惺相惜。同為泰州王門的名士兼名宦祝世祿,除鼎力襄助利氏推展南京的傳教事業外,還親自發給他到北京的路票,熱切奧援利氏進京朝貢。而亦屬同門的學界領袖焦竑,倡導「多元文化思想」,並與利瑪竇密切往來,促進了士人階層與利氏的交流。江右王門鄒元標以中國傳統「敬天」思想「會通」西方「天學」。鄒氏的傳人馮應京,一面深交利氏以認識西學,一面指派弟子向利氏問學。馮應京出資刊印利氏《天主實義》,並公開發售給人們,引起了明末至清初文教界、宗教界的關注。至於陽明後學與利瑪竇交往與友誼之涵義,則至少有二:其一,陽明後學首開士大夫與利瑪竇建立正向的學術交流之風氣;其二,外來文化有賴本土相應的社會文化與學界人物的支持才能滋長。
相看两不厌——元杂剧三国戏与《三国志》对比研究
作者:朱明辉 日期: 2015 文献类型 :图书
描述:王国维在《宋元戏曲史》中提出一代有一代之文学的观点,并将曲的代表时期定在元代,缘于元杂剧已经是成熟的戏曲文学样式,并深刻地影响了此后的文学发展。有元一代,戏曲繁盛,其中杂剧因较强的故事性,开创了一个新的局面。三国故事题材历史悠久、底蕴深厚,三国故事内容家喻户晓、精彩纷呈,元杂剧三国戏以此为基础,并在三国历史、东晋南北朝志怪志人小说、隋唐民间艺术和文人诗歌、宋元讲史、宋金院本的基础和艺术成就的共同影响下,融入剧作家的主体情感和大众的观赏要求,创作了大量的三国戏。在元杂剧的历史题材剧中,三国戏占了一成有奇。这些三国戏在元杂剧艺术中占有重要地位,并具有较高的艺术水平。我们可以从现存的剧本中窥见元代三国戏的思想和艺术光华,认识它在中国文化艺术长河中应有的地位和价值。元杂剧三国戏以西蜀集团为主,通过和东吴及曹魏的较量体现了西蜀集团帝王将相的有勇有谋。元杂剧三国戏的故事情节并非照搬于《三国志》,而是有大幅度的改编,我们通过研究可以发现,元杂剧三国戏按照当时的需要,对《三国志》中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进行了再创造,人物形象更加丰满生动,故事情节更加离奇紧凑,感情色彩更加浓烈分明。这些变化既和文学发展有关,也和时代更迭分不开。《三国志》是中国后世三国文学的活水源头,泽被后世两千年之久。其中,元杂剧作为中国戏曲文学的成熟代表,将三国戏搬上了舞台,广为普及之余,也叩响了人们喜闻乐见的《三国演义》的创作大门,可以说元杂剧的三国戏在三国文学题材的传承上起着承前启后的桥梁作用,其意义十分巨大:我们既可以从文学发展中厘清差异脉络,也能从形成原因中窥见元代的人情世态和,更可以看到对后世的影响。
上页 1 下页 尾页 跳转至:第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