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晚明戏曲的“戏剧化”倾向——以部分稀见剧本为例
作者:廖可斌 日期: 2018 文献类型 :图书
描述:以前研究晚明戏曲,一般只注意汲古阁《六十种曲》《盛明杂剧》《古本戏曲丛刊》等大型曲籍收录的比较知名的作品,观察未免出现偏差。新编《稀见明代戏曲丛刊》共收录80种戏曲,其中至少有46种是海内孤本或某种版本的唯一存本,其余剧本也属稀见作品和版本。将这些作品纳入观照范围,明代戏曲特别是晚明戏曲将呈现出新的图景。其显著特点之一即"戏剧化"倾向,表现为曲文明显减少,对白大大增加;曲、白更加情景化,更具表演性;更加重视运用科诨;追求戏曲结构有机化、合理化;越来越重视舞台设计等。由此可见明末清初苏州剧作家群和李渔的戏曲理论和戏曲创作取得重要突破不是孤立、偶然的现象,而是当时戏曲艺术总体发展趋势下的必然结果。
阳明心学视域下晚明戏曲升格现象研究
作者:丁芳 日期: 2016 文献类型 :图书
描述:晚明戏曲出现了明显的升格现象,戏曲为"一代之文学"的观点已是儒士与曲家的共识,这与阳明心学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王阳明在《传习录》中强调了戏曲的教化功能,并肯定了戏曲的存在价值,后来心学学者包括大儒刘宗周、黄宗羲等皆继承了阳明的戏曲观。晚明文人曲家纷纷将戏曲纳入儒家诗教传统,在强调戏曲教化功能的基础上,真正确立了戏曲"一代之文学"的地位。与之相应的是,晚明涌现了大量参与戏曲文本创作的文人。他们受心学注重叩问心性之学的影响,努力融合戏曲的写情与教化;而心学学者在情性观上力避形上与形下的断裂,将情、性表述为"为物不二"的关系,这一思路触发了晚明剧作者在戏曲中以情谈性,进而以曲讲学,从而推进了晚明戏曲的教化艺术,克服了元代至明初期教化剧的概念化。
中国戏曲与民俗文化
作者:吕悦 日期: 2011 文献类型 :图书
描述:中国戏曲是古代文人和艺人共同创造的以歌舞演故事的精美艺术形式。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的"傩舞",先秦的乐舞、俳优,汉魏时期的百戏、角抵戏,以及隋唐时期的代面、参军戏等。直到宋代以后,南戏、北杂剧的出现,才标志着中国戏曲的正式确立。元、明、清三代,中国戏曲更是久盛不衰,明嘉靖年间形成昆曲,清代初期出现了京剧,以后不断产生许多新剧种,至今各种地方戏曲剧种计有317种之多。中国戏曲是在传统的农耕文化土壤中生成的表演艺术,它们的生产、消费和传播主要得力于我国传统的民间风俗习惯的推动,而非皇权——统治阶层的操办。中国民俗文
晚明戏曲叙事观走向成熟的四重理论表征
作者:刘玲华 日期: 2020 文献类型 :图书
描述:自元代戏曲理论重曲律以来,中国古代曲论的发展进程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总体趋于稳定,但进入晚明后,重曲律的核心化趋势并没有进一步强化,而是逐渐向重视戏曲叙事观发生转型。在这一转型过程中,晚明戏曲叙事观逐渐走向成熟,呈现出线性演进且网状发展的态势,并彰显出四重理论表征:一是区分了戏曲与其它文体的叙事特征,二是编剧理论渐趋系统化,三是从叙"事"主题逐渐向演"事"主题发生倾斜,四是戏曲评点技巧日臻成熟且评点群体不断扩大。晚明戏曲叙事研究视野的不断拓展与深化,为剧学体系在清代最终完成建构做好了深厚的理论积淀。
地方戏曲研究 ——以扬剧为例
作者:乔子颖 日期: 2020 文献类型 :图书
描述:扬剧作为江苏省三大剧种之一被不少省内外的人们所熟知。在凤阳花鼓戏和香火戏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同时吸收扬州清曲以及其他地方民歌小调,最终形成现在大家所熟知的扬剧。当然民俗文化也是扬剧的一个重要部分,它为我国戏曲提供了平台,积极推动着戏曲向前发展,是戏曲发展的一个主要力量。但发展的道路注定是严峻且艰辛的,这就需要我们不断思考不断努力,积极解决扬剧发展道路上所面临的各种困难。
晚明绍兴地区戏曲演出场所及演出名目研究
作者:朱栋绮 日期: 2018 文献类型 :图书
描述:晚明,绍兴地区的戏曲演出活动呈现一派繁荣的景象。无论是缙绅文人还是贩夫走卒,观剧活动都成为他们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凡有节庆、祭祀、祝寿、宴请等活动都少不了进行戏曲演出。戏曲演出场所分布在寺庙、家宅及水榭山亭各处。演出名目主要分为庆典型、交际型、娱亲型三类。戏曲演出中独特的演出场所与有所偏好的演出名目结合,形成全民追逐戏曲文化的风尚。
上页 1 2 3 ... 250 251 252 253 下页 尾页 跳转至:第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