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第一部研究地方戏曲的专著《花部农谭》
作者:洪欣 日期: 1987 文献类型 :图书
描述:中国戏曲到了清代乾嘉年间,由于政治、经济、艺术多方面的原因,出现了一个新的局面,昆曲渐趋衰落,新兴的地方戏已在全国范围内蓬勃发展,出现花部(指京腔、秦腔、弋阳腔、梆子腔、罗罗腔、二簧调等地方戏)与雅部(指昆山腔)争胜的局面。焦循的《花部农谭》就是一部关于花部的专著,它是我国戏曲理论批评史上研究地方戏曲的第一部专门论著。焦循(1763—1820),字理堂,一字里堂,别号雕菰楼主人。江苏甘泉(今扬州)人。清
漫议戏曲传统的继承
作者:陈龄彬 日期: 1990 文献类型 :图书
描述:一戏曲跌入低谷,“振兴”步履沉缓,症结在哪里? 我们不妨先来看看某些征候: 十年浩劫,戏曲同其他文艺门类一样,备受摧残。可是,浩劫一过,文学、电影、活剧、曲艺……立即感应着时代的脉博,奋迅地投进澎湃奔腾的“四化”、改革大潮,成为了扬清激浊、除旧布新的活跃一翼。然而,在戏曲舞台上,却是迥然异趣的另一番景象:旋风般的传统戏“回归”热。(这里仿佛纯然是一片超尘脱世的净土。)诚然,这种景象的出
醉汉琼筵风味殊——戏曲演唱美学及其他
作者:段宏政 日期: 1988 文献类型 :图书
描述:旧时北京人进戏园,不叫“看戏”,而叫“听戏”。一边茶话,一边聆曲,至会心处,不免接板击节,低吟曼叹,所以剧场作“茶园”。其实经纪人不在艺术,而在卖茶点。然而这其中,也不乏坐“高凳”专为看戏而来者。他们摆不起或不屑于摆花架子,认为看戏就是看戏。他们一要看得真,二要听得清。至表演精采处,自会喝彩叫好。倘有不如意或演员在舞台上“放水”的,也必会指指点点,或更有
戏曲音乐和歌剧音乐的跨文化比较
作者:管建华 日期: 1992 文献类型 :图书
描述:中国戏曲渊源流长,从先秦的乐舞、俳优,汉代的“角抵”歌舞,隋唐的参军戏,北宋的杂剧,到南宋(十二世纪)永嘉杂剧(温州杂剧)的形成,标志着戏曲艺术形式的确立,其音乐广泛吸收民间音乐、曲子、说唱和歌舞等等。随后,经过元、明、清,其声腔,剧种的不断繁衍,丰富多彩,在博取许多剧种之长的基础上形成的京剧(1790年),至今已有二百年的历史。
云南少数民族戏曲音乐(之五)
作者:金穗 日期: 1994 文献类型 :图书
描述:(续前)六、佤族清戏音乐佤族清戏音乐由外地传入,属戈阳腔后裔,并一直保持着邦腔、滚唱、“锣鼓击节”等形态特征。据清戏艺人介绍,清戏唱腔共有曲牌“九腔十三板”,而目前尚能演唱并能辨认名称者则只有[大汉腔]、[四平腔]、[驻云飞]、[清江引]、[哭
农民的儿子和大众的戏曲:纪念著名戏剧家王旦东
作者:宋佳良 日期: 1994 文献类型 :图书
描述:王旦东的花灯作品,散发着一股浓郁的云南泥土的芳香。在他的笔下,无论是抗日军民、老者、村姑,还是神仙和精灵,一律都浸透着云南农村的生活气息。讲的是云南的乡音俚语,体现的是云南的风情民俗……这种同地方民众生活水乳交溶的艺术风格,与其鲜明感人的时代主题相辉映,吸引和倾倒了无数城乡观众,曾在云南剧坛一度独领风骚。旦东出生在易门县小街,是位农民的儿子。他的深厚的乡土意识与他所接受的文化教育和进步思想结合在一起,为其艺术创作注入了生动的活力。这位来自大山里的艺术家,无论后来的生活环境和地位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也始终怀着高昂的激情,在为以农民为主体的广大普通观众而倾心创作。时至今日,当人们在为“戏曲究竟是怎么了”而深感困惑的时候,回顾一下王旦东同志的艺术实践,对我们将是一种有益的启示。一云南花灯剧种的发展,建国以前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这就是辛亥革命以前上溯到明、清时代的“团场灯”的时期,民国初年至抗日战争前夕的“新灯”时期,抗日战争初期的“抗战花灯”时期,以及贯串于整个四十年代的“灯夹戏”时期。(参阅金重、陈源、尹剑、熊长惠、张一凡等人的《云南花灯》一文.见《云南戏曲曲艺概况》)。王旦东作为“农民救亡灯剧团”的发起人、领导者...
上页 1 2 3 ... 249 250 251 252 253 下页 尾页 跳转至:第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