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神游晋南 思接千古:“读”镌刻在三晋大地的戏曲“活史”
作者:胡薇 日期: 2009 文献类型 :图书
描述:2008年9月,中央戏剧学院师生一行十人,应邀参加了由山西师范大学、山西师范大学戏曲文物研究所及中国傩戏学研究会联合举办的“中外民间戏剧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山西不仅是中国戏曲的摇篮,也是戏曲文物遗存最多的地方。晋南地区民间戏曲演出十分活跃,留存下来的古代戏台不仅数量多,而且建构精美。本次学术研讨会日程分为实地考察、学术研讨、走访参观、观摩演出、资料展览等几个单元。首先考察的介休祆神楼原是祆神庙的组成部分,楼因庙而得名,是一座乐楼与过街楼相结合的楼阁式建筑(图1)。①在其过街楼的底层门厅内,太极八卦图代替了藻井。相传祆神庙是北宋名相文彦博为感激神猿助己平叛所建,小说家罗贯中和冯梦龙还据此分别写出了《三遂平妖传》和《平妖传》。而实际上,祆神庙是其为祆教所建。南北朝时传入中国的波斯祆教又称“拜火教”,在唐宋时期影响很大。明嘉靖年间,在全国性的摧毁淫祠行动中,地方官员将其改建为三结义庙,但保留了祆教建筑的基本规制和主体风格。清顺治年间,三结义庙和祆神楼毁于大火,康熙年间得以重修,今有康熙年间所立的《重修三结义庙碑记》为证。祆神楼高三层,平面呈“凸”字形,叠构繁复、气势恢宏。它一楼多用,既是山门,又是街心的过街楼,更...
唐英与蒋士铨戏曲之比较研究
作者:姜春青 日期: 2008 文献类型 :图书
描述:唐英与蒋士铨并列清中叶戏曲三大家中,在清代戏曲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相同的时代背景,不同的生活经历、生命体验及审美追求,使他们的戏曲创作在个性中存在共性。本文比较分析了唐英与蒋士铨戏曲创作的异同。全文共分五章。第一章,在前人及时贤论述的基础上,从思想、艺术、贡献及牛平等方面,宏观把握唐、蒋戏曲研究现状,提出本论文的突破点。第二章旨在为后文论述提供必要的研究背景。一是解读唐英诗文,丰富唐英牛平,从唐英自身经历、感受出发,发掘其精神生活中的平民趣味;二是从唐、蒋诗文提供的资料中探究二人忘年知音的原因,发掘他们在性情、爱好、见解——尤其是戏曲见解上的共通之处。第三章,首先按戏曲风化观、对社会民生的关注、政治清明的途径的思想脉络,对唐、蒋戏曲思想进行梳理。指出二人均在作品中渗透了对现实社会的深切关怀,由于二人身世际遇不同、识见不同,实现关怀的途径也不同:唐英关注社会下层,旨在唤醒下层人民、重塑下级官吏;蒋士铨则关注上层社会的建构,其批判兼及整个官场和科举制。从唐、蒋二人对女性道德要求的差异中,发掘唐、蒋婚恋剧中包含的思想内核的差异:唐英是理中情,蒋士铨是情中理。第四章二人戏曲艺术特点分析。二人都关注声腔的地方化、语言的通...
《红楼梦》中的戏曲迹象及清初家班研究
作者:任文姝 日期: 2009 文献类型 :图书
描述:在戏曲漫长悠久的发展史中,一直与中国古典小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很多小说中相关的戏曲描写为我们重现了那个时代戏曲的状况。近年来,原来被忽视的戏曲班社逐渐得到众多学者的关注,并出现了角度各异的研究成果。基于此,本文以《红楼梦》中的家班为引探索了清初康乾时家班的状况:清朝刚建立时,家班一度受挫。但到了清康乾时因经济繁荣、官僚贵族的享乐思想等原因,家班重新活跃在戏曲舞台上。其主要成员家伶大多是在孩提时代被买来的,虽然他们在豪门中接受培训,并多才多艺,但被用于娱乐的残酷现实时时提醒着这些家伶卑微的社会地位。家班主人为了娱乐消遣经常在各种宴会上让家班表演助兴,由于观众多是文人士大夫,有着雅致的审美爱好,昆腔成为家班表演的主要戏曲声腔,而且以生旦为主的剧目较受欢迎,很多剧目沉淀为经典的折子戏流传至今。家班最终没有逃脱衰落的命运,或是因政治限制,或是受经济影响,或是遭到戏曲发展的淘汰。但是它在戏曲史上划下了浓重的一笔,为戏曲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穿戴题纲》与故宫藏清代戏曲服饰及道具
作者:曹连明 日期: 2014 文献类型 :图书
描述:《穿戴题纲》一书全方位、多角度记录了清代宫廷戏曲演出的盛况,是研究清代宫廷戏曲曲目及戏曲服饰、道具不可或缺的重要著作。近年来,专家、学者就《穿戴题纲》的成书年代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嘉庆二十五年和道光二十五年两种观点上。本文通过对清宫戏本的考察,发现戏本中避道光帝(?)宁之"宁"字讳的戏目比比皆是,宁字或改清,或改明,或改静,或缺笔,而《穿戴题纲》中遇"宁"字时,没有避讳,直书为宁,故认为《穿戴题纲》为嘉庆二十五年的版本。《穿戴题纲》记录了清宫常演的戏目484出,并将这些戏目中演员的穿戴,乃至所用道具分别记录在案,本文选取了部分有代表性的清宫旧藏戏曲服饰和《穿戴题纲》的记录进行比对研究,通过二者的异同,对清宫戏曲服饰的特征、发展、变化进行考察,进而揭示清代戏曲服饰发展、演变的轨迹和规律。
提线木偶与戏曲表演
作者:焦锋 日期: 1992 文献类型 :图书
描述:木偶戏品种很多,我国目前流行的主要有杖头、布袋和提线3种表现形式。各有其表演特色和风格。其中提线木偶以其全身露现舞台之长,为其他形式所不及。提线木偶有两千余年的历史,其表演技巧较难掌握。清杨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在他的《咏傀儡》轶诗中云:“笑尔胸中无一物,本来朽木制为身。衣冠也学诗文辈,面貌能惊市井人。得意哪知当局丑,旁观莫认戏场真。纵教四体能灵动,不籍提撕不屈伸。”您瞧,那“不藉提撕下屈伸”的泥塑木雕的小偶人,在艺人们的精心操作下,居然能达到“面貌能惊市井人”的强烈艺术效果。
清代戏曲思潮的演变
作者:周立波 日期: 2012 文献类型 :图书
描述:明末清初,苏州派剧作家着眼于市井平民,传统的才子佳人戏受到挑战。而一批正统文人剧作家则以古寓今,以戏曲寄托自己对故国的追思。更有一些戏剧家以戏曲为业,更加注重戏曲舞台的实际演出效果。到清中叶,戏曲作品出现了一方面夸大教化功能的剧本,另一方面较以前更加注重舞台的艺术实践。短小单元的呈现逐步取代长篇大戏的演出。单折杂剧创作开始兴盛,折子戏成为剧场的主导。乾隆之后,经过花雅之争后,花部取代了雅部的地位,尤其是京剧的兴盛直接导致了戏曲改良思潮的兴起。戏曲改良运动很快从北京、上海波及到全国很多地方。
上页 1 2 3 ... 4915 4916 4917 ... 4934 4935 4936 下页 尾页 跳转至:第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