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显祖盛大的南昌朋友圈

日期:2016.08.05来源:暂无 点击数: 81

图片


●万历年内阁大学士张位助推《牡丹亭》风靡全国

●八大山人先祖宁藩王孙高情传唱牡丹词

图片


“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一曲《牡丹亭》让多少人不能忘怀。辞世四百年来,汤显祖吟咏曲作,一直被视为世界戏剧艺术的珍品。

满怀浪漫的汤显祖,为人爽朗热情,好交游。其士林扬名,文章颂咏,离不开其南昌“朋友圈”的助力。从内阁大学士张位,到八大山人先祖——宁藩诸王孙,他们与汤显祖交游密切,声气相求。留下的许多唱和之作,成为汤显祖的“南昌印记”。

图片


大学士张位与汤显祖有师徒之谊

明神宗万历年间内阁大学士张位(1534年~1613年),字明成,号洪阳,是江西南昌新建区人(原新建县)。汤显祖会考落第后,至南京国子监游学,当时张位任国子监司业,因而称张位为师。两人初次结识,十分投契,为其后来的交游奠定了基础。

“直至万历二十六年,汤、张两人都丢官返乡后,才久别重逢,又恢复了来往。”南昌大学历史系教授、硕士生导师俞兆鹏考证,从万历五年至十九年(1577年~1591年),张位与汤显祖都处在仕途浮沉之中。在此期间,自张位被贬为徐州同知离开南京后,两人虽没有见面,但仍有联系。而在万历十九年至二十六年(1591年~1598年)期间,张位一直在京荣任内阁大学士,而汤显祖却连续被谪贬为广东、浙江的地方小官。由于地位的悬殊和南北地域的间隔,两人曾经断了来往。

汤显祖一度曾在寄友人信中感叹两者地位悬殊,往来渐少。虽然如此,但汤显祖一直对张位抱着高度敬重的态度,视之为“天下伟钜人”和“有道者”。他认为张位虽被诬陷而罢官,但他却为明朝奠定了建立皇储这一国家大本,功在天下万世。

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49岁的汤显祖弃官回家乡临川,致力于戏剧创作。同年,张位因诬陷罢官,重回南昌新建故里。

图片


张位回归故里文坛助攻《牡丹亭》

“张位虽说是新建县人,但是当时新建县治和南昌县治都设在南昌府城内,所以他罢官返乡后就居住在南昌城里,其住宅号称‘洪阳府’。”俞兆鹏教授论证,内阁大学士张位为了避免再卷入政治派系斗争的漩涡,寄情寻山问水。彼时,汤显祖弃官回归故里,常往返于临川与南昌之间,与志趣相投的张位自然重新交游频繁。

张位虽是政治家,但十分爱好文艺,是一位颇具才华的诗人,加以曾有内阁大学士之地位,自然成为南昌乃至江西文坛的魁首,在他周围聚集了众多文人,一起吟诗作文、看戏唱曲。汤显祖作为戏剧家和诗人,且与张位有师生关系,故两人接触频繁是势所必然之事。

汤显祖在弃官回临川的当年,就完成了戏剧《牡丹亭》的创作。万历二十七年(1599年)重阳节,重修的南昌滕王阁举行落成典礼,张位应邀出席,并作《新修滕王阁记》。同时,应汤显祖之邀,张位在滕王阁观看了由浙江海盐班王有信演出的《牡丹亭》首演。

《牡丹亭》的首演,不仅在当时是件盛事,也是中国戏剧史上乃至文学史上的一件大事。消息传出后,由前内阁大学士、江西文坛领袖张位加持的《牡丹亭》迅速风靡全国。此后,张位与汤显祖常去滕王阁登高赏景,抒发情怀,或从事文艺活动。

图片


八大山人先祖与汤显祖交往莫逆

明太祖朱元璋的第十七子宁献王朱权改封南昌后,历代子孙世居南昌等地。

“汤显祖在考取进士之前,就与宁藩王孙有过来往,至晚年辞官归里,汤显祖不仅与宁藩诸王孙交往频繁,而且与八大山人的祖父、亲叔祖、亲伯父等均有厚交。”江西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客座教授,学者、作家萧鸿鸣认为,《汤显祖诗文集》中所载汤显祖与宁藩诸王孙交往诗文,足以说明汤显祖在弃官家居时,其著作曾受到八大山人先祖影响。

“偶欲向君舒一笑,会见龙沙出胜人。”汤显祖与八大山人祖父、弋阳王孙朱多炡的交往散见《汤显祖诗文集》。

萧鸿鸣考证,汤显祖与八大山人的叔祖父弋阳王孙朱多炤也有词曲往来。《汤显祖诗文集》有诗记录:1607年阳春三月的某个早晨,汤显祖在南昌与弋阳王孙朱多炤等王孙一同“晨游”。诗中说“同声百年内,朱门二三子”,这显然是在说宁藩诸王孙与其诗文“同声”的交往。并在此次邀游当中,“所幸无俗物,吴讴稍清耳”。可见,汤显祖与宁藩王孙交游甚深,甚至有昆曲侑觞。

图片


汤显祖与八大山人伯父共唱牡丹词

八大山人祖父、弋阳王孙朱多炡有五子,朱谋堚是其长子。

“佳期长是说参差,江楚风流自一时。幽意动寻丛桂隐,高情传唱牡丹词。”《牡丹亭还魂记》传奇是汤显祖在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秋完稿,二十七年(1599年)八月十四日,在临川玉茗堂汤显祖大庆50岁生辰时初次演出的。以此后推,诗中汤显祖与八大山人的伯父朱谋堚两人“高情传唱牡丹词”的时间,至少应当在万历二十七年、汤显祖50岁,朱谋堚42岁以后。

据汤显祖诗文记载,他曾多次受朱谋堚邀请,前往其藩邸论文。兴致所至,两人竟都不免“高情传唱牡丹词”和“烂醉长松深夜语”。从诗中的情感可以看出,诗人对晚年“无限风光却向西”的感叹。


2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