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浯洲蔡献臣及其《清白堂稿》考论

最后更新:2022.10.30来源: 暂无 点击数:0

【类型】学位论文

【作者】 王石堆  

【关键词】 蔡献臣  明代文学  金门县  清白堂稿 

【期刊名】

【内容提要】 蔡獻臣(1563-1641)福建省同安縣浯洲平林(今金門縣瓊林村)人。萬曆十六年(1588)鄉試第二,次年廷試二甲第六名。授南京刑部主事,官至光祿少卿。晚年家居講學近二十年。著有《清白堂稿》等。《清白堂稿》有崇禎刻本,又有咸豐瓊林族人抄本。獻臣鹽籍,世居瓊林。瓊林蔡氏科名自十四世蔡標始。獻臣祖蔡標舉人,父蔡貴易進士,至獻臣三世科名。獻臣及子女姻親均閩南科舉人家。獻臣重要交遊有王世貞、湯顯祖、何喬遠等;考論獻臣與他們交遊,可補王、湯研究之缺。獻臣生長海島,又曾任巡海道,對海上防禦有獨到見解。他認為築銃臺、銃城十分必要,同時應輔以舟火攻,攻即是防;他痛擊“與其守外,何若守內”的謬論,堅決反對撤兵澎湖。制義理論方面,蔡獻臣認為制義是“我明神物”,制義與詩賦古文相通,並以通變的眼光審視明代各時期的制義。蔡獻臣還是理學家,以萬曆四十三年(1615)為浙江巡海道為界,前期繼承明興以來泉州蔡清等理學家學脈,“務在專朱”;後期轉而治王陽明“致良知”說,以為“良知是我師”;“致良知”說源於孔孟,也就是孔孟學說。文學方面,獻臣主張“文章經濟”與“實用身親”,強調文章的經國濟世功用。他偏愛宋代的邵雍與蘇軾。他以詩家的眼光審視《伊川擊壤集》,拉近了理學與文學的距離;認為蘇軾“文章擅天下”,特別欣賞“萬斛泉源”、“行雲流水”自然流暢的行文風格。獻臣年少即有詩名,創作跨度超過六十年。他認為抒寫襟胸懷抱是詩的本質,其詩多抒寫個人品格、情懷、志向,關心國家安危。蔡獻臣的抗倭防夷詩尤有特色,詩表達了對整個中國海洋安全的關注,及克敵制勝的信念;海無波瀾,民眾安居樂業是他的理想。其詩風格七言古“抑揚縱送”,五律及絕句“明淨簡遠”。瓊林蔡氏家族三代八人能詩,形成了一個家族詩人群,對金門歷史文化、文學有重要的貢獻。他的古文敘事頗得要領,論說以識力見長,墓誌銘和哀祭文情真意深。筆力勁健豪邁,行文如風過水,流暢自然。《附錄》五種:一、《〈清白堂稿〉1佚》;二、《親友致蔡獻臣尺牘1》;三、《蔡獻臣〈清白堂稿〉注釋補正》;四:《蔡獻臣生平事跡與作品繋年》。五、田野調查圖片。《明代浯洲蔡獻臣及其〈清白堂稿〉考論》是兩岸第一篇以蔡獻臣為研究對象的博士論文。將來修改後如能正式出版,可能是第一部研究蔡獻臣的專著。

【年份】2019

【页码】

【期号】

【获取全文】 文献详情

2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