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美学视角下《牡丹亭》汪榕培英译本研究
【类型】学位论文
【作者】 冀丽娟
【期刊名】
【内容提要】 《牡丹亭》,明代剧作家汤显祖代表作,描写了大家闺秀杜丽娘与书生柳梦梅的生死恋情,是中国戏曲史上浪漫主义的杰作。近年来,随着昆曲艺术的发展,作为昆曲经典剧目的《牡丹亭》也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牡丹亭》以文词典丽、意境深远著称,其丰富的美学元素令世人称赞,其中一些唱词直至今日,仍然脍炙人口,在思想和艺术方面达到了创作的最高水准。如何通过翻译使目的语读者感受中国古典戏曲文学的魅力,体会美的感受,一直是译者面临的挑战和不断追求的目标。本文以中国当代翻译美学为理论依据,对汪榕培教授的《牡丹亭》英译本进行尝试性研究。中国人欣赏美、崇尚美,对美的追求是人类永恒的主题,古往今来,中国的翻译思想与美学有着不解之缘,从老子提出的中国最早的译论命题“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到钱钟书的“化境”论,可以说,中国的翻译史堪比一部翻译美学史,美学对翻译学有着深远的影响。从美学的角度而言,翻译是对原作美学价值的再现,从美学视角更能全面地挖掘中国文学作品中独特丰富的美学元素。中国古典文学作品的本质是审美,译者如何将原文中的美展现在译文中,传递给目的语读者是本文的研究目的。言有尽而意无穷,文学翻译并非仅仅传达其意义,译者须尽力捕捉审美信息,使其美学价值最大化,将作品的韵味传递出去。作者依据翻译美学理论,从语音层、词语层等这一形式系统和意象、意境这一非形式系统对译文的美学元素再现进行了研究;其中非形式系统即审美模糊集,讲究虚无化美,最能体现美学价值,将中国人“含蓄之美”和“寓情于景之美”发挥的淋漓尽致。本文研究表明,汪榕培教授的《牡丹亭》英译本尽管不能与原文的意象一一对应,但力求意境的最大相似化并使译文具有同原文等同的音美效果。他的译本在保全语义基础上,一定程度上成功传递出形式系统的音美、形美和非形式系统的意境美,带给目的语读者美的享受和体验。
【年份】2013
【页码】
【期号】
【获取全文】 文献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