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渊冲、许明英译《牡丹亭》分析:从翻译美学的角度

最后更新:2022.10.30来源: 暂无 点击数:162

【类型】学位论文

【作者】 李怡凡  

【关键词】 英译  《牡丹亭》  翻译美学  审美价值 

【期刊名】

【内容提要】 《牡丹亭》是汤显祖最具代表性的作品,语言浓丽华艳,意境深远。全剧采用抒情诗的笔法,细腻刻画了人物的情感,语言奇巧、华丽。“至情”的主题奠定了其在中国戏曲史上独一无二的地位。明朝戏曲评论家沈德符称:“汤义仍《牡丹亭梦》一出,家传户诵,几令《西厢》减价。”从美学的角度而言,翻译是对原作美学价值的再现,文学作品中独特的美学特质决定了翻译美学是研究文学作品中的美及其译文中美的再现极其重要的领域。在戏曲美学上,戏曲之美主要体现在其外在的舞化,音化,曲化,以及内在的情化。笔者认为,翻译美学为戏曲翻译研究提供了合适的视角。而许渊冲先生提出的三美标准“音美,形美,意美”恰巧照应了戏曲对美的要求。本文从翻译美学的角度,系统地研究《牡丹亭》的语言,并结合许氏译论对许渊冲教授及其儿子许明翻译的《Dream in Peony Pavilion》中人物,情感,以及语言风格等美学要素的再现进行了尝试性的研究。王思任在《评点玉茗堂牡丹亭叙》中极力称赞《牡丹亭》人物刻画的生动:“杜丽娘之妖也,柳梦梅之痴也,老妇人之软也,杜安抚之古执也,陈最良之雾也,春香之贼牢也:舞步从筋节窍髓,以探其七情生动之微也。”姚莽在《牡丹亭鉴赏》中称,《牡丹亭》的语言“雅者固雅,俗亦甚俗”;叶长海在《〈牡丹亭〉曲词漫议》中指出其曲词有浅有深,都富于“意趣神色”。本文的研究目标是原文中的形象美,情感美,语言风格美在译作中如何得到再现,译文是否能如张庚先生所说,对译入语读者起到“潜移默化”和“美育”的作用。作者将许氏译论引入文中作为评判依据,一为证实许氏译论确实适用于戏曲翻译,二则检验译文是否能达到译者的审美理想。作者借鉴许氏译论中的三美论,从声音,意象等方面对许氏英译《牡丹亭》中的美学要素进行了分析。本文通过对《牡丹亭》原文及许氏译文的对比研究,认为许渊冲教授及许明先生成功地再现了原作的美。译文也能较好地对译入语读者起到“潜移默化”和“美育”的作用。对于原文里不易为译入语读者所理解的意象,许先生尽力将其译出,实在力所不逮的地方,只能忍痛割舍,也是为了帮助译入语读者更好地理解。许先生主张“以创补失”,“与原文竞赛”,他的译文在音韵美与意象美的结合上颇有独到之处,对再现原文绮丽,流畅的特色无疑具有较大帮助。译者不仅是两种语言的桥梁,更是传播文化的使者。如果译者能把我国古代文学所蕴涵的中华文化美再现在世界读者的面前,相信后者会欣赏到我国五千年文化的辉煌,译者也大体可算完成了文化使命,亦即为把中国文学变成世界文学的一部分贡献了力量。作者体验生活从而创造美,译者体验原文中的美并对其进行再创造,将原作的美学元素传递给译入语读者,使译入语读者获得与源语读者相似的审美感受。希望本文能对许渊冲《牡丹亭》的英译研究有所贡献并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吸引更多的学者参与到中国古典戏曲英译的研究中来。

【年份】2013

【页码】

【期号】

【获取全文】 文献详情

2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