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戏剧中介子推形象研究
【类型】图书
【作者】 李维敏
【书名】清代戏剧中介子推形象研究
【内容提要】 清代以介子推故事为题材的戏剧较为丰富,介子推形象也更加多元化。长期以来,学界多关注介子推故事源流的考证和介子推形象的演变,对介子推在某一时代形象特色的关注较少。本文即以清代戏剧中介子推形象为研究对象,探讨介子推形象在清代的独特性。本文主要内容共分为四章:第一章研究清代戏剧中介子推文武形象的双脉发展。前代小说、戏剧对介子推是文臣还是武将的定位较为模糊,而清代戏剧中,介子推文臣和武将形象的刻画,更为明确。总体来看,介子推文臣形象的塑造更为丰富,但情节上多移植、改写他人故事,创新性不足。武将形象的塑造虽略显单薄,但情节的设置,是剧作家脱离史实的创造。清代戏剧中介子推武将形象的塑造对后世戏曲产生了深远影响。第二章研究介子推形象在清代杂剧中的世俗化。杂剧《豆棚闲戏》虽据话本小说《豆棚闲话》改编,但两者在介子推形象塑造时的侧重点又有不同。小说保留了传统介子推故事的主要情节,通过更改细节,实现介子推形象的重塑。而杂剧对介子推随主流亡的经历一笔带过,有意淡化介子推的忠臣形象,突出介子推的惧内和懦弱。介子推世俗化形象的出现,既与作者身处的社会现实有关,也与介子推故事的民间传播有关。第三章研究清代戏剧中介子推忠孝形象内涵的转变。先秦时期,介子推身为重耳的家臣,忠君思想是“知家不知国”,维护以重耳为首的小团体利益。清代戏剧中,介子推的“忠君”思想变得复杂起来。他有时为了国家利益,不惜违背君主的意愿,能够做到“从道不从君”,有时又表现出愚忠的倾向。他选择辅佐重耳,既因为重耳良好的品行,也因重耳储君的地位。清代戏剧首次实现了介子推孝子之“名”与“行”的合一,介子推奉行孝从于忠的思想。第四章研究介子推隐士形象在文人传奇和花部戏曲中的差异。文人剧作家通过介子推形象的塑造,表达自己渴望建功立业的价值追求;民间艺人创作的花部戏曲则通过介子推形象塑造,表达自身对功名富贵的追求。文人传奇以介子推飞升成仙的大团圆结局,解决了重耳与介子推之间君负臣的问题;花部戏曲则继承了元杂剧《晋文公火烧介子推》的批判精神和人物悲惨的命运,表现出晋文公与介子推之间尖锐的矛盾冲突。
【年份】2018
【获取全文】 文献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