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溪古建筑的戏曲题材雕刻艺术

最后更新:2022.11.03来源: 暂无 点击数:75

【类型】图书

【作者】 陈星,周菊青  

【关键词】 戏曲题材  《定军山》  大额枋  三国戏  百寿图  格扇  宜黄腔  指日高升  李笠翁  雕刻艺术 

【书名】兰溪古建筑的戏曲题材雕刻艺术

【内容提要】 中国戏曲艺术源远流长。兰溪位于浙江中西部,自古田园富庶,商业繁华,旧时农村戏曲演出,主要在庙宇、祠堂中的戏台或野外的雨台、万年台及临时搭建的草台等,城区演出则在各会馆戏台。就兰溪而言,南宋时,永嘉南戏就已经传入,南宋中期,邑内已流行杂剧《目连戏》、《焰口戏》、《木偶戏》等。“明末清初,可说是南曲全盛时代,赣东浙东又是南曲孕育新派的摇篮;在金华、兰溪、义乌一带流行的婺剧,乃是在弋阳腔、宜黄腔的底子上,加上了昆腔的新风格,李笠翁正是这一戏曲的保姆。”(曹聚仁《兰溪·李笠翁的家乡》)。清初,苏州昆山腔由杭州溯钱塘江传入兰溪,康熙元年,夏李村李渔筹办“家庭昆剧社”,教歌姬家伶演习昆曲,并自己创作了《风筝误》、《奈何天》等总称为《李笠翁十种曲》,撰写了中国最早的戏剧理论专著《闲情偶寄》。李渔之所以成为著名的剧作家、戏剧理论家,绝非偶然,这与兰溪戏曲艺术底蕴的深厚是密不可分的。1949年流行兰溪境内的剧种有昆曲、徽戏和滩簧。婺剧的兰溪昆腔,又称兰溪草昆,其演出剧目、表演程式、音乐唱腔都有自己的特色。除专业剧团外,盛行于明、清至民国的民间业余文娱团体名坐唱班,活动不受时地限制,春节元宵、祭祀庙会、婚娶寿庆之时就是他们演出最...

【年份】2005

【获取全文】 文献详情

2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