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中国(抚州)汤显祖学术研讨会在汤显祖故里隆重召开

日期:2022.11.17来源:暂无 点击数: 132





2022中国(抚州)

汤显祖学术研讨会

隆重召开


一、研讨会概况


2022中国(抚州)汤显祖学术研讨会于2022年11月10日-12日通过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在汤显祖故里——江西省抚州市隆重举办。本次会议由中国戏曲学会、北京大学、武汉大学、上海戏剧学院、南昌大学、抚州市人民政府主办,北京大学艺术学院 、 北京大学文化传承与创新研究院(抚州)、教育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昆曲)传承北京大学基地、抚州汤显祖国际研究中心、东华理工大学江西戏剧资源研究中心承办。大会围绕“汤显祖与中国文化自信”“《临川四梦》的当代传播”“汤显祖与地域文化研究”三大主题,邀请80位专家学者参加线上(首次在北京大学设立分会场和线下学术研讨会,旨在推出一批重大研究成果,扩大“汤学”研究在国内外的影响。会议议程包括主办方致辞、大会主旨报告、汤显祖学术研究数字平台启动仪式、大会发言、分组讨论、交流分组讨论情况、捐赠仪式、汤显祖学术研究数字平台推介演示、研讨会小结和文化观摩活动等。


二、研讨会开幕式


图片

专家合影留念




图片


11月11日,2022’中国(抚州)汤显祖学术研讨会开幕式举行。市委书记夏文勇出席并致辞;中国戏曲学会汤显祖研究分会会长、中国戏曲学院原院长周育德作主旨报告;市委常委、市委统战部部长郭新春主持;市委秘书长刘俊福及70余名专家学者出席。在北京大学分会场出席的嘉宾有:北京大学艺术学院院长彭锋教授,北京大学社会科学部副部长、北大文化产业研究院院长向勇教授,中国古文献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大学中文系廖可斌教授,教育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昆曲)传承 北京大学基地副主任陈均副教授,北大文化传承与创新研究院(抚州)执行院长杨玉娟博士等多位专家学者。因各种原因不能亲临主会场、分会场的嘉宾,则在线上参与。他们是:中国戏曲学会会长、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王馗先生,中国古典戏曲学会会长、上海戏剧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叶长海教授,香港非物质文化遗产咨询委员会主席郑培凯教授,台湾清华大学华文文学研究所林佳仪教授,美国凡萨大学都文伟教授,新加坡戏剧学院原院长蔡曙鹏先生,中国戏曲学会汤显祖分会副会长、武汉大学邹元江教授等。

图片




在2022’中国(抚州)

汤显祖学术研讨会的致辞

夏文勇


昨晚,我们共同见证了国际戏剧交流月活动的盛大开幕;今天,我们举办2022’中国(抚州)汤显祖学术研讨会。首先,我谨代表抚州市委、市政府和360万抚州人民,向这次研讨会的开幕表示热烈的祝贺!向各位专家学者的到来致以衷心的感谢!

汤显祖是彪炳千古的剧作文豪,是与莎士比亚、塞万提斯同时代的东西方戏剧的杰出代表,他的作品在17世纪就被介绍到了日本,《诺顿中国文学选集》和哥伦比亚大学《中国古典文学选集》都选录了他的作品。他创作的《临川四梦》传唱400多年,成为中国戏剧史上的不朽之作。梅兰芳“京昆”兼擅,对汤显祖剧作倍加推崇,《牡丹亭》就是他的招牌戏,是他一生中最常演、最爱演的昆曲剧目。纵观汤显祖的一生,有五十多年是在家乡抚州度过的。他一生追求自由至情,坚守贵生民本,坚守独立人格,与王安石的“三不足畏”精神一脉相承,镌刻着临川文化的深深足迹。他的“四梦” 剧作,所表现的“情与格理”的中心思想,牡丹亭所展示的中华文明精髓,更是中华文化历史长河中一座不朽丰碑。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要“增强文化自信,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展形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要“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这些重要论述,为我们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作为汤显祖故里,传承历史文脉、光大临川文化的光荣使命一刻也不能懈怠。我们坚持以活动为媒、学术为基、文化为魂、产业为本,连续举办国际戏剧交流月活动,先后开展王安石、曾巩、陆九渊等系列名人文化研究交流活动,扎实推进文昌里历史文化街区和古村古建保护修缮,就是要立足抚州丰富的“古色、红色、绿色”资源,激发全社会文化创新创造活力,持续唱响“才子之乡、文化之邦”品牌,在学习先贤、致敬经典中,传承红色基因,赓续文化血脉,萃取思想精华,为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作出抚州贡献。

戏出抚州,曲传天下。各位专家学者集中交流展示分享最新研究成果,共同为弘扬汤显祖戏剧文化建言献策,必将为汤显祖戏剧文化的传承创新发展起到强有力的推动作用。我们将以汤显祖学术研讨会为纽带,更加广泛、深入、持久地开展汤显祖戏剧文化研究,不断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共同推动中华文化更好地走向世界。







图片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

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

彭锋


在静谧的冬日时节,我们怀着崇敬的心情,相聚云端,共同参与2022’ 中国(抚州)汤显祖学术研讨会。

400多年前,世界文化史上诞生了中国伟大的文学家、戏剧家汤显祖。他创作的《牡丹亭》成为世界文学史上不朽篇章,奠定了学术思想开放、文化艺术包容的晚明文化时代。他的作品更是超越了时代和国家的界限,为世界各国人民所传诵,成为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此次学术研讨会的举办,必将进一步提升汤显祖文化的影响力,向中国乃至世界更好地传播《临川四梦》、抚州地域文化、以及中国文化自信。

国家之魂,文以化之,文以铸之。在前不久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文化沃土。从十九大报告提出“加强中外人文交流,以我为主、兼收并蓄”到二十大报告提出“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文明沟通民心、以文明塑造国家形象的思路更加清晰。“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深化文明交流互鉴,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也是文艺工作者的工作目标和工作任务。

高校是教书育人的场所,中国文化的传播也是高校义不容辞的责任。北京大学与昆曲、与汤显祖有着百年渊源。上世纪初,蔡元培校长及吴梅等热爱昆曲艺术的学者将昆曲引入北大,作为美育的重要内容。此后,几代师生薪火相传,俞平伯、浦江清、朱德熙、林焘等名家学者都曾在北大不遗余力地研习传承昆曲。2005年,美学家叶朗与白先勇联手举办青春版《牡丹亭》进北大以及昆曲文化周,北大的昆曲教育开始蓬勃发展。2009年,“北京大学昆曲传承计划”实施,此后北大开设“经典昆曲欣赏”通选课,邀请海内外昆曲名家及知名学者以讲座形式,让学生近距离感受昆曲之美,使得昆曲的欣赏和学习开始具有系统性。2013年,北京大学昆曲传承与研究中心成立,进一步推动了昆曲的校园教育。如今,昆曲课在北大成了极为热门的通选课程。同时,在校地合作的基础上,抚州汤显祖国际研究中心、 北京大学文化传承与创新研究院(抚州)、教育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昆曲)传承基地联合发起,举办“云上的汤显祖——汤显祖研究系列讲座”,从传播到传承,再到更进一步的传播,让传统文化教育形成良性循环。

由于疫情的关系,不能前往抚州参加此次研讨会,但距离并不能阻碍文化与学术的传播交流。相信此次会议在新时代、新思想的指导下,也会取得新成果。最后,预祝活动取得圆满成功!祝愿汤显祖文化交流系列活动结出丰硕成果!






图片


汤显祖是中国的更是世界的

王馗


由中国戏曲学会参与主办的2022’中国(抚州)汤显祖学术研讨会通过线下与线上结合的方式,终于胜利开幕了!在疫情依然严重影响正常生活秩序的时候,在汤显祖故里抚州,借助学术理论研讨和戏剧文化交流的方式,让伟大的戏剧精神自由地舒展,让多元的戏剧文化畅通地交流,正显示了学术与艺术在彰显人类智慧、绵延文化传统和消除族群隔阂中的独特价值。在此,我谨代表中国戏曲学会,向海内外参与此次学术与交流的各位学者、专家,致以诚挚的感谢!

汤显祖是戏剧文化史上的巨匠。他以其戏曲创作,让中国古典戏曲的最高成就,通过他跨越时代的艺术创造得到呈现;也让明清传奇的整体艺术高度在中国戏曲史乃至世界戏曲史上得到标识。特别是他的《牡丹亭》,以“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的瑰丽想象与文学成就,让至情的生命理想绵延400余年,至今在挥洒生命个性、崇尚自由的现代社会中,仍然是给人启迪、引人深思、发人警醒的文化样本。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被格外地关注,成为中文化自信所聚焦的重要内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是静态的物质存在,而是活态的、开放的、延续的形态。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以戏曲为代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历经千百年发展而成博大体系的文化形态,鲜明地展示着在人类戏剧创造史上独树一帜的中国个性和民族气质。

党的二十大报告在总结新时代许多领域中实现了历史性变革、系统性重塑、整体性重构的巨大成就的时候,彰显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这十年中已经形成的新的生态空间。特别是在报告中所强调的六个必须坚持,如果对照包括中国戏曲在内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及其形成、发展和传承创造的历史,就可以看得到,这正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展的重要规律,也正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将成为新时代实现人类文明新形态建设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中国(抚州)汤显祖学术研讨会以及汤显祖戏剧节暨国际戏剧交流月的活动,正是新时代以来充分地绵延并拓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进中国文化在世界文化格局中的传播能力向世界展现中国故事、中国形象、中国声音的良好示范。

汤显祖是中国的,更是世界的。借助汤显祖的文化艺术和学术交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将开拓出新局面,创造出新辉煌。

自1987年成立以来,中国戏曲学会在35年的发展历程中,面对中国戏曲的重要理论命题,大力推动戏曲学术研究、理论批评和艺术创作的发展,始终坚持着理论联系实际的学术立场,致力于总结中国戏曲艺术的经验、规律,探索中国戏曲发展道路,推进中国戏曲有序传承,引领中国戏曲良性发展,繁荣社会主义戏曲事业,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国戏曲学会秉持首任会长张庚先生提出的“三通”即理论与实际相通、学者与剧团相通、中国学者与外国学者相通之理念,努力团结海内外戏曲人,共同维护并拓展中国戏曲艺术的艺术体系和理论体系。今天举办的2022中国抚州汤显祖学术研讨会,正是这一理念的具体落实。相信在戏曲界的共同呵护和研讨中,戏曲艺术创作与学术研究能够取得更好的成绩。






图片


汤显祖与中国文化自信及其他

周育德


对这次研讨会的中心议题发表几点感想。

一、汤显祖与中国文化自信

清朝末年,西风东渐。五四运动时期,西风大盛。一些旗手式的人物,提倡“全盘西化”。这是当时在一个积贫积弱的民族中自然产生的社会心理。当然也表现了对中西文化认知的偏差。

为纠正这种偏差,伟大的中国共产党做了近百年的努力。当年毛泽东同志就曾尖锐地批评“言必称希腊”的学风。今天,我党依然在做着这种努力,所以党中央提出“文化自信”的号召。

这次研讨会,将它列为一个论题,是很有必要的。汤显祖研究,的确可以增强文化自信。

说到文化自信,自然要说比较研究。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少数几位学者率先做出有关汤显祖和莎士比亚的比较研究,但在汤显祖研究领域里,这一直是一个比较荒凉的板块。21世纪以来,跟随着改革开放的潮流,比较研究渐渐兴盛,汤显祖很自然被纳入比较研究的视野。

2016年,纪念汤显祖逝世400周年时,一些学者做出了一些比较研究的论文,发表了重要见解。最重要的是关于汤显祖与莎士比亚的比较研究,数量之多超出了以往几十年。这次研讨会,依然有这方面的好文章。几天前,在我们的汤学群里传送的郑培凯先生的好文章,可视为比较研究的代表作品。

在比较研究的过程中,曾流行一个比喻:“汤显祖是东方的莎士比亚。”紧接着就有人问我一个问题:汤翁莎翁谁个更伟大?我说汤翁莎翁“都”很伟大,在文化的问题上你最好莫谈“更”字。

这两个文化伟人在地球转动中虽属于同一个时代,但生活在不同的文化土壤,有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不同的文化传统,不同的文化成就,无法作量化的比较,无法以高和低来衡量。作为文化巨人,他们对人类文化的贡献不同。对于中国学者来说,对汤显祖的研究比对莎士比亚的研究,有着更为丰富的内容和学术基础。

越是深入地研究,越是比较得透彻,越是觉得汤显祖的文化成就了不起。许多论文阐述在晚明社会能产生汤显祖这样杰出的文学家、戏剧家,产生“临川四梦”这样表现了超前的卓异的思想,体现着人性的光辉、人文的关怀,生命力超越时间与空间的杰出的艺术作品,证明了中华文化伟大的创造力,这是非常值得骄傲的事。许多论文阐明了汤显祖文化鲜明的无可取代的中国特色,表达了对中华文化的满满的自信。显而易见,我们从事的汤显祖研究对树立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是很有帮助的。

大家都知道,把汤显祖说成是“东方的莎士比亚”,这只是一个比喻,既是对汤显祖的尊重,也是对莎士比亚的尊重。任何比喻都不是绝对准确的,比较研究中有时还表现了对外国文化名人的某种仰视。这种仰视有时也表现为某种盲目性。

当代著名的导演林兆华谈到中外戏剧的比较,他说:“中国剧界最崇拜的是彼得·布鲁克(英国著名的戏剧和电影导演,20世纪重要的国际剧场导演。2022年7月3日去世,享年97岁)。中国戏剧圈能跟彼得·布鲁克对话的,还真就是我。我跟他畅谈过三次了,在英国一次,在本土一次。在巴黎看他排的莎士比亚的戏,也不怎么样。我说你这里头用的中国戏曲的表演手法,我们那里有的是!比方在水里游泳,张张嘴,叹口气儿,谁不会!

我从欧洲回来,童道明(中国著名的翻译家、戏剧评论家)访问我,说你在外国有什么感受?我说:“我们的戏不比他们差。可是我们中国的评论家不敢肯定我们自己的艺术家。我们的话剧从来不好好学习中国的戏曲。”

其实,这种情况在汤显祖研究中也会碰到。

令人信服的是在对汤显祖和莎士比亚的比较研究中,总的一种倾向是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自信。

二、“临川四梦”的当代传播

“四梦”的传播情况不一样。经过四百年来的风雨,戏曲舞台上留下来的主要是《牡丹亭》。

若干年前,昆曲舞台上《南柯记》只剩下《瑶台》、《花报》;《邯郸记》只剩下《云阳法场》;《紫钗记》只剩下《折柳阳关》。

近二十年来,情况有所改变。“四梦”在当代的传播,正在形成“百花齐放”的局面,日渐走向繁荣,成为中国戏曲舞台的一个亮点。

“四梦”传播,有一个倾向值得重视,那就是努力求全。

上海有“四梦”小全本的单独演出。浙江有四梦一台的演出。江西也有四梦一台的演出演出的规模也多样化。青春版《牡丹亭》29出。陈士争版55出。《邯郸记》有全本演出——江西有、上海也有

声腔的多样化。有粤剧《牡丹亭》,闽剧《紫玉钗》,赣剧《还魂记》《邯郸记》。还有抚州采茶戏版《牡丹亭》。

最值得重视的是抚州戏曲家们创作的用旴河高腔演唱的乡音版《牡丹亭》。最近还出现了最大胆的罗周版《牡丹亭》。这种百花齐放的局面十分令人鼓舞。

《牡丹亭》的传播空间不断地扩大。《牡丹亭》不仅演遍了南北东西,而且不断地走出国门。国外的日本、美国、奥地利、英国等都有不同的版本在演出。

汤显祖和他的戏剧创作,已经进入全球的视野。

“四梦”的传播方式也在发生着变化。当前新媒体的传播,成了与舞台演出并行的新方式。在疫情肆虐时期,线上传播更成了唯一的方式。

“四梦”的传播有一个值得重视的事物,就是走进了校园。汤显祖的剧作走进校园,是由青春版《牡丹亭》领头的。北京、上海、南京、苏州、杭州、郴州等地的大学生中出现了新时尚——听昆曲,观看《牡丹亭》。戏曲进校园对培养戏曲的青年观众,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有着战略意义的。

戏曲剧团也在研究在校园持续性演出的可能性。

三、汤显祖与地域文化研究

汤显祖与南京,汤显祖与北京,汤显祖与岭南,汤显祖与遂昌,汤显祖与大运河,都有人在做大文章。值得重视的,出现了几位特别活跃的研究家。刘昌衍的汤显祖家族谱系研究,有专著出版;萧德齐的汤显祖与九江、庐山、南昌的研究也很活跃。

当然,近年来除了汤显祖与地域文化研究,还有汤显祖的综合研究成果,如顾侠强的《汤学——汤显祖研究的基石与理论指南》。

看来疫情并没有阻止汤学的研究。成果尤其令人欣慰。






图片


汤显祖生命美学与

抚州活力之城建设(概要)

向勇


临川文化是抚州活力之城建设的精神根脉和动力源泉。汤显祖是“文化之邦”、临川文化孕育出来的杰出人物,是“才子之乡”抚州历史名人的卓越代表。因此,我们要充分挖掘汤显祖文化的时代价值,不断守正创新,创意转化,为抚州活力之城的建设提供价值启示、精神滋养和资源依托。

汤显祖文化精神是抚州活力城市建设的鲜明品格和内在动力。弘扬汤显祖唯情至上的生命美学精神,让抚州成为一座有人文温度的活力城市。弘扬汤显祖万物一体的生命美学精神,让抚州成为一座有包容格局的活力城市。弘扬汤显祖知行合一的生命美学精神,让抚州成为一座有创新担当的活力城市。要言之,汤显祖文化精神是抚州活力之城建设的宝贵精神财富和重要活化资源。

我们要大力推动汤显祖生命美学的传承弘扬,不断提高抚州城市美学舒适度的营造能力;不断提升抚州雅致优适、怡人舒心的景观之美;不断优化抚州包容协同、统一开放的治理之美;不断完善抚州合理有效、兴业富民的产业之美;不断提高向上向善、温暖和谐的社会之美;不断创造丰富多姿、引领时尚的文化之美。

我们要深入把握汤显祖文化精神的时代价值,提炼汤显祖文化符号的价值共识和精神标识,推动抚州文化与相关产业的融合发展,推进临川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型发展,助力抚州活力之城建设;让“有梦有戏”的抚州早日实现“争先创优、奋力赶超”的发展目标。






图片



对《临川四梦》经典性的一点思考

廖可斌


《临川四梦》,特别是其中的《牡丹亭》,是中国文学的经典,或者说是中国文学中一流的经典,经典中的经典,这毋庸置疑,也毋庸赘言。但《临川四梦》的经典性体现在哪些方面,即它在思想和艺术方面的特点和价值是什么,则有待不同时代的不同读者,不断地进行解读。经典就像宝石,它可能有多个棱面,每个棱面都闪耀着迷人的光彩。不同时代的不同读者,根据自己所处的社会历史环境,和自己不同年龄段、不同境遇下的生活感受,可以对经典的意义和价值做出不同的解读,就好像揭示和展现宝石的不同棱面,这有助于我们更完整、深刻地认识经典的价值,并从中获得丰盈的启发。

所有真正的文学经典,都具有共同的特性。它们必定涉及人性、人生、人世的重要方面或核心问题,并在对这些方面和问题的描写、思考上,达到了罕见的深度和高度,而且在艺术形式和表达技巧上,几臻完美或具有重大创新性。近几年来,我有幸参与袁行霈先生主编的《中国传统文化百部经典》编委会,承担了部分审稿工作,藉此机会,几乎一字一句地重新细读了《孟子》《楚辞》《西厢记》《牡丹亭》《桃花扇》《曲律》等作品,以及《李白集》《杜甫集》《辛弃疾集》《陆游集》《三国演义》《水浒传》《儒林外史》等书所选篇目,这是距自己大学阶段前后比较系统地阅读这些名著四十余年后,再次重温这些名著。阅历不同了,心境不同了,读法也不同了。我不由得深深感叹,这些经典名著,在描写和思考人性、人生、人世的重要现象和核心问题方面,达到了怎样的深度和高度。在艺术形式和表达技巧方面,可以说它们在展现古代汉语的精致美妙、挖掘它的表达潜能上,同样达到了匪夷所思的程度。我常常中夜拍案绕室,激动不能自已。我相信,只要中华民族还存在,只要汉语还存在,这些文学经典就将像天上的日月,永远放射出耀眼的光芒。

不知是否有人发出这样的疑问,一个汤显祖,一部《牡丹亭》或《临川四梦》,值得或者说需要我们这样不断地纪念吗?我只能说,根据我的判断,它完全值得,而且非常必要!我相信,再过几百年、几千年,人们仍然会不断地纪念汤显祖,纪念《牡丹亭》及《临川四梦》。因为它们是中华民族的精神瑰宝。我们如此幅员辽阔的一个国家,十几亿人口,几千年的文明史,传下来的这样的文化经典,充其量不过上百种,不是太多了,而是太少了。每一种都应该倍加珍惜。抚州是全国著名的文化之乡,在中国历史上居于一流地位的名人就有好几位,但我们也不能司空见惯,视同寻常。就地域和人口而言,抚州相当于世界上一个中等国家,几千年下来,总共拥有几位一流的文化名人,每一位都应该倍加敬重。

关于《临川四梦》的思想内涵,现在一般的说法是,《紫钗记》和《牡丹亭》歌颂了美好的爱情,《邯郸记》讽刺社会的丑陋和政治的黑暗,《南柯记》表达了对人生的虚幻感。这样就把汤显祖及《临川四梦》的思想分成了几个方面或几个环节。有的论者因此认为汤显祖的思想充满矛盾和变化,《邯郸记》和《南柯记》在一定程度上否定了《紫钗记》和《牡丹亭》对“情”的赞美。这些说法自然有其道理。但我们还应该深入探讨汤显祖及《临川四梦》的思想的内在一致性。

《临川四梦》是否存在一种内在的一以贯之的思想呢?我认为是存在的,那就是对生命的敬重,也就是汤显祖在《贵生书院说》里所说的“贵生”。他引用孔子的话说:“子曰:天地之大德曰生,圣人之大宝曰位。”天地自然界最伟大的美德就是能生物、生人,生命是这个世界最宝贵的东西,没有生命一切无从谈起。圣人的位子为什么宝贵?就因为拥有这个位子者,能顺应天地的要求,尊重生命,爱护生命,“能为天地大生、广生”,让天下之物与人生得更多,活得更好。“故大人之学,起于知生,知生则知自贵,又知天下之生皆当贵重也。”如果做不到这一点,或者相反,不尊重生命,爱护生命,让天下之物与人不能生,活得不好,所谓“圣人”就不配其名与其位,就不是“圣人”,甚至是天下之贼。按“天地之大德曰生,圣人之大宝曰位”,出自《周易·系辞下》(见清《通志堂经解》本《子夏易传》卷八,据称是孔子的话。《论语·里仁》也记载孔子说过“唯仁者,能爱人,能恶人”。《礼记·中庸》)说“仁者,人也” 《孟子·离娄下》说“仁者爱人”。可见,爱人、爱生命,是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优良传统。汤显祖继承了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这一优良传统,并对它做了进一步的阐释发挥。

这种“贵生”的思想在《紫钗记》《牡丹亭》中得到了集中体现,这很好理解,因为“贵生”就会“重情”。凡生者必含情,如人一出生就会有母子之情、父子之情,到了一定年龄就会自然产生异性相爱之情;正因为有“情”才会“生”,如人正因为有异性相爱之情,才会配合,才能繁衍下一代。所以“生”与“情”互为因果,实为一体两面。无情则无生,无生则无情。《紫钗记》和《牡丹亭》就是写人间至情。试想汤显祖万历二十六年向吏部告归返乡之时,满腔的政治理想破灭,看透了官场的腐朽黑暗,他该有多少愤懑需要抒写。但他重启戏剧创作时,首先写的不是《邯郸记》,而是《牡丹亭》,这或许有一定的偶然性,但也应该有一定的必然性,那就是,在汤显祖看来,尊重生命,重视情感,是更重大更深远的理想,比政治的好坏,个人的得失更为重要。

我认为,这种“贵生”“重情”的主张,也贯穿于《邯郸记》《南柯记》中,只不过以另外一种形式体现。《邯郸记》可以说写的是“生”之“恶”、“情”之“恶”,《南柯记》可以说写的是“生”之“虚”、“情”之“虚”,表面上看是对“生”、“情”的否定。但我现在的体会是,正因为汤显祖无比地重“生”、重“情”,才会对不正常的、丑陋的“生”和“情”痛心疾首。无爱则无恨,爱之切所以恨之深。汤显祖对不正常的、丑陋的“生”和“情”的厌恶与指斥,实际上是他重“生”、重“情”,力图追求正常、自然、真诚、美好的“生”与“情”的另一种表现。因为我们知道,不是真诚地重视、向往、追求美好的生命和情感的人,是缺乏是非感的,是不会对不正常的、丑陋的“生”和“情”特别敏感、特别厌恶的。中国美术有所谓“背面傅粉”法,即注重图画表面背后的另一面。我们读《邯郸记》,不能只看到它贬斥不正常的、丑陋的“生”和“情”的一面,还应该看到它的深处蕴藏着的无比重“生”、重“情”的深刻内涵,这可能才是它的根本主旨所在。

同样的道理,《南柯记》表面上写的是“生”之“虚”、“情”之“虚”,实际上寄托的是一种对“生”、“情”的无比深情。我们也知道,不是真诚地重视、向往、追求美好的生命和情感的人,浑浑噩噩,混吃混喝,等于行尸走肉,对人性、人生是缺乏反思能力的,对生命的诞生、成长、衰老、灭亡,情感的真假、美丑、强弱等,是缺乏感知能力的。真正重视“生”者,才会强烈感受到“生”之灭;真正重视“情”者,才会强烈感受到“情”之空。正因为汤显祖无比地重“生”、重“情”,又深刻体会到有生就有死,人死则情灭,这是自然的规律,人们无可奈何,因此才对“生”与“情”的短暂、虚幻特别敏感,倍感痛心!正因为受这种情感所困扰,所以他需要寻找超越解脱之道。他在《续栖贤莲社求友文》中,将这一点说得很清楚。他说自己已年过六十,“吾犹在此为情作使,劬于伎剧,为情转易,信于痎疟,时自悲悯,而力不能去。嗟夫,想明斯聪,情幽斯钝。情多想少,流入非类。吾行于世,其于情也不为不多矣,其于想也则不可谓少矣。随顺而入,将何及乎?应须绝想人间,澄情觉路,非西方莲社莫吾与归矣。”由此可见,汤显祖在完成《临川四梦》十余年后,仍然在“为情作使”、“为情转易”,“时自悲悯,而力不能去”。正是因为为深情所苦,所以希望“澄情觉路”,追求解脱。在《南柯记》中,正因为作者重“生”、重“情”,所以对“生”之虚、“情”之“虚”特别敏感;写出“生”之“虚”、“情”之“虚”,表达的恰恰是一种重“生”、重“情”的情怀。它可以引导人们更深刻地反省人生、认识人生,深刻体悟到人生和情感的短暂与虚幻,从而更珍惜这有限的人生与情感。《南柯记》相当于一部人生的悲剧。鲁迅说“悲剧就是将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写毁灭不是为了要毁灭,而是让人们看到有价值的东西不免毁灭,从而对有价值的东西更加珍惜。佛家认为“四大皆空”,但又不绝对否定现实世界和人生的存在,因此提出“真空假有”学说,主张佛教徒既要摆脱红尘,又要“慈悲为怀”,“利乐有情”。汤显祖在《南柯记》里所表达的,正是这样一种“悲天悯人”的情怀。

总之,重视生命、重视情感,是《临川四梦》一以贯之的思想主旨。这是一种伟大的思想,是《临川四梦》成为超越时间与空间的永恒经典的根本原因所在。在这个世界上,还有什么东西比人的生命、人的情感更重要的呢?只要人类还存在,这种伟大的思想就永远是人世间最重要的思想,永远不会过时。整个人类也好,每个人也好,有时难免会走弯路,陷入迷茫,我们有必要不断重温《临川四梦》这样的经典,重温做人的感觉,以校正人类历史和人生的方向。






图片


汤显祖文化怎么全球化

郑培凯


今天要跟大家分享的,是我在这几年思考的一个问题——汤显祖文化怎么全球化?

400多年前的1616年,汤显祖逝世。而莎士比亚也在同一年逝世。这400多年来世界的变化,使莎士比亚在全球变成最重要的文学人物跟戏剧人物。而汤显祖呢?慢慢地到了21世纪,也成为大家注意的一个很重要的课题。时代的变化,便出现了我们怎么看待、发扬汤显祖跟昆曲这么一个问题。

文化传播与接受,跟我们整个的文化力量是有关系的。400年来,我们看到,这就是晚明的中国跟莎士比亚时代的英国,经过了400年到了今天、到了21世纪的整个世界的局面。

我们知道,晚明时,阳明学提倡的“致良知”与“知行合一”,倡导一种自由开放的主体的意识,通过个人进入圣贤之道。而欧洲的文艺复兴跟个人主义联系起来,也是强调个人主体。可是从全球的角度来讲,有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是:欧洲占了一个特殊的机缘,这就是发现新大陆,使全世界地源经济发生变化。这就是所谓的早期全球化,还没有全球化。早期全球化,这就是西方崛起。

在这样一个背景之下,我们看到,中国有汤显祖,英国有莎士比亚。经过400年的发展,我们看到文化传承的变化、变迁,看到东西霸权的转移。这个很重要。我想,这一点是大家心里头都会想到:他们是同一个时代的人啊!

我要提醒所有的中国人一件事:我从小在台湾长大。我小学时就读过莎士比亚的故事,中学就读莎士比亚作品的全文。然而,我到大学才知道汤显祖,才读汤显祖。那么我要问:这是怎么回事?我们中国人是怎么回事?21世纪了,你即使现在问一问我们中国的小孩,大概所有的小孩都知道莎士比亚,可是不是所有的小孩都知道汤显祖?所以,这个是值得我们思考的一个文化问题;这是一个文化传承跟发扬的问题。

我研究汤显祖50年了;参与青春版《牡丹亭》创作也超过20年了。文化传承跟发扬问题,要放在全球历史发展的背景来理解,才能够有所创新。我们一定要知道自己啊!要知己知彼!我们连自己都搞不清楚,那是不行的。所以,我们看到全球化跟西方强势文化起来了,其实很重要的,大家要思考这个问题。

我目前最主要思考的,就是文化中的伟人文化。巨人是最重要的,这是一个长远的影响。汤显祖有他自己的人生选择。他从文学上给我们很好的一个基础,而我们时代就是要放在一个历史文化的背景里面。   

汤显祖和莎士比亚,他们有不同的地方,可都是文学的天才。一个是士大夫出身,追求精致的美好;一个是中下层起来,他也反映了整个时代。我们大家都在建立民族的自信、建立我们的文化自信;都要通过我们的努力,弘扬我们自己这些文化精英、文化名人。400年了,传给了我们;我们还有时间,再往后、再继续传承与发展。历史不会停止。我们要做的,就是现在怎么将优秀传统文化向前推进。

21世纪是信息化时代和数据化时代。文学之外,影像很重要。影像演剧为什么变得这么重要?因为通过影像,可以向全世界来传播文化。它可以复制,可以二次创作、颠覆创作,给你灵感,这就是非物质文化传承的一个很好的典范。


(以上文字为录像转文字,未经本人审阅,有删节。图片来自杨建辉、靳凌志、吕浔龙。)


三、本届学术研讨会亮点与成果


图片

11月12日,为期三天的2022’中国(抚州)汤显祖学术研讨会落下帷幕。与往年的学术研讨会相比,这届汤显祖学术研讨会呈现出别样的风采,亮点纷呈,成果丰硕。

六家联合主办、多家承办。与往年由三方主办、三家承办学术研讨会不同的是,2022中国(抚州)汤显祖学术研讨会,由中国戏曲学会、北京大学、武汉大学、上海戏剧学院、南昌大学和抚州市人民政府联合主办;由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北京大学文化传承与创新研究院(抚州)、教育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昆曲)传承北京大学基地、抚州汤显祖国际研究中心、东华理工大学江西戏剧资源研究中心共同承办。随着汤学研究的深入发展,各方对汤学学术研讨会的参与热情和关注度不断提升。

线上线下、融和相合。这届学术研讨会在汤公故里抚州设主会场,在北京大学设分会场,两个会场通过网络连线形成整体。主办方的致辞、专家的主旨报告和大会发言,既有线下、亦有线上,空间交错、同步共振、高度融合,实现了“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启动“汤显祖学术研究数字平台”。为适应数字化时代的需要,近三年,在抚州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抚州汤显祖国际研究中心联合北京超星公司,成功打造了“汤显祖学术研究数字平台”。据抚州汤显祖国际研究中心主任吴凤雏介绍,数字平台的打造与试用,拓展了汤学研究领域的手段。平台的建设,既是为适应数字化的现实需要,方便汤学专家以及研究者更便捷查勘资料;又是为了更好地向世界宣传汤显祖文化、促进汤学繁荣发展。开幕式上,领导和嘉宾上台共同按下数字平台启动按键,标志着该教字平台正式开通试运行。中国戏曲学会汤显祖研究分会会长、中国戏曲学院原院长周育德认为,数字平台的打造意义深远,将有效加快汤学研究迈向数字化时代的步伐。

推出“汤显祖学术论著评奖活动”讨论。为推动汤学研究持续发展繁荣,更好地擦亮汤显祖文化品牌,抚州汤显祖国际研究中心根据汤学专家的提议和呼吁,在研讨会上设立“汤显祖学术论著奖”。此举令与会专家学者为之振奋,纷纷提出相关建议。

据悉,此次学术研讨会成果十分丰硕。会前,各地专家学者共向研讨会发来最新汤学研究论文50多篇,已汇编成册,总字数达有70余万字。会后,将对该批论文精心分类推出,择优成集出版。



2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