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中国(抚州)汤显祖学术研讨会
精彩瞬间回顾
2022’中国(抚州)汤显祖学术研讨会于2022年11月10日-12日通过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在汤显祖故里——江西省抚州市隆重举办。本次会议由中国戏曲学会、北京大学、武汉大学、上海戏剧学院、南昌大学、抚州市人民政府主办,北京大学艺术学院 、 北京大学文化传承与创新研究院(抚州)、教育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昆曲)传承北京大学基地、抚州汤显祖国际研究中心、东华理工大学江西戏剧资源研究中心承办。大会围绕“汤显祖与中国文化自信”“《临川四梦》的当代传播”“汤显祖与地域文化研究”三大主题,邀请80位专家学者参加线上(首次在北京大学设立分会场)和线下学术研讨会,旨在推出一批重大研究成果,扩大“汤学”研究在国内外的影响。会议议程包括主办方致辞、大会主旨报告、汤显祖学术研究数字平台启动仪式、大会发言、分组讨论、交流分组讨论情况、捐赠仪式、汤显祖学术研究数字平台推介演示、研讨会小结和文化观摩活动等。
研讨会主会场(杨建辉摄)
大会发言
汤剧史料辨析二则
苏子裕
庞春云摄
一、旴河、盱河辨
江西广昌旴河戏高腔,可能保留有汤显祖时代宜黄腔的遗音,因而受到戏曲史界的普遍关注。这些年来,抚州地区频繁推出用旴河高腔演唱汤显祖“临川四梦”中的全本或单折,在海内外都有一定的影响。但有一点遗憾:演出介绍或新闻报道,有时写旴河高腔,有时写盱河高腔。旴字与盱字读音相同,字形上也差不多。只是旴字是日字旁。盱字是目字旁。旴字比盱少一横。而且在地方志上,有的记载为旴水(江),有的记载为盱水(江)。意见很难统一。为此笔者进行了一些考证。认为应称为旴河、旴河戏、旴河高腔。其理由如下:
(一)清乾隆24年(1579)以前,文献所记均为旴水。略举数例:
1、后魏郦道元《水经注》第39章:“旴水出南城县”。《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573册第14页。
2、文天祥《文山集》卷十二第八页《建昌军靑云庄记》:“大农簿守旴之明年。”台湾商务印书馆《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184册第582页。
3、[明]汤显祖撰、徐渭评《汤海若问棘游草》卷下《游卓斧金堤,过白州保望天堂云林,便去麻姑问道》:“未取高空屺,犹交旴汝浔”,《占仙亭晚归》“偶从旴姥游,遂作麻姑客”。《续修四库全书》本第1363册第222页。
4、清乾隆十七年刻本,梅廷对等修《南城县志》卷一《山川志》第13页:“川之大者,惟旴江,合南河、东河之水以达于临汝。旴水发源血木岭。”
(二)清乾隆二十四年(1579)知府孟炤纂修《建昌府志》改“旴江”为“盱江”。
卷四《山川》第15页县之大川:“盱水,发源广昌血木岭,行二百余里经邑西城下迤逦而南。……”按,盱水,盱字,旧从日,引《说文》“日始出曰旴,旦气清明”之义。近志考《汉书·地理志》及《集仙传》《墉城集》,盱水、盱烈、盱姆皆从目,故改之。
自此之后,建昌府治所在地的《南城县志》才改“旴江”为“盱江”。但《江西通志》并没有采用《建昌府志》的说法,一如既往记载为“旴江”。
综上所述,清乾隆二十四年孟炤等修《建昌府志》改“旴江”为“盱江”,只是在府治所在地南城所发生的事情。为时不长,所辖地区不广。
在建昌府广昌县一直称旴江。
[清]王景升修《广昌县志》卷之一,清康熙癸丑十二年(1673)刻本《山川志》第19页:“旴源。汉《地理志》注云:旴水北至南昌入湖,旴江之名昉于此。广昌旴水发源之处也。自天井里血木岭经铁树凹历新坊堡过崖山四十里到白水镇再四十里到县,是为平西大河县,一百二十里到南丰。”《说文》曰:“日始出曰旴,旦气清明之义也。字从日,不从目。”汉地里志与郦道元《水经》已有旴水之名。第24页:(广昌)“十景旴水涵清。旴水发源血木岭,流绕县城。”《说文》曰:“日始出曰旴,涵虚晶莹,可烛须眉,风来月到,扁舟如在镜湖。”
以上记载,清同治八年曾毓璋等修《广昌县志》照录。
(三)广昌县是旴水之源,故亦称“旴源”。“旴源涵清”为“广昌十景”之一。驿前镇保存有“清吸旴源”匾额,甘竹镇保留有“旴源首镇”匾额。而旴河戏发源并保留在甘竹镇。从未见到当地有“盱江”之称。所以,广昌旴河戏、旴河高腔之“旴”字,偏旁只能从“日”,不宜从“目”。汤显祖“临川四梦”由旴河高腔演出,汤显祖诗文均用“旴”字,更应该称为旴河高腔。
二、“情至”与“至情”辨析
(一)“情至”与“至情”的基本释义
汤显祖在《牡丹亭题词》中提出了戏曲创作的主旨:“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以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对此,戏曲界似乎形成了两种解读,一种是“情至说”,一种是“至情说”。二者的“至”,都有“最”或“极”的含义。从字面上说,“情至”与“至情”似乎差别不大,但仔细推敲起来,却并不一样。
笔者认为:汤显祖的“情之至”,从字面直译,就是情达到了极致。“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可以死,死可以生”,这种情就达到了极致,或者说达到了情的最高境界,可以简称为“情至说”。“情至说”由来已久。明末翠娱阁本《牡丹亭》,于汤显祖《牡丹亭题词》中“复能冥莫中求得其所梦者而生”句下评语说:“是情至。”而且,“情至意尽”是常见的成语,其所谓“情至”,也是指情到达了极致。“情至说”由来已久,能概括汤显祖戏曲创作的主旨,也比较容易理解。
而“至情说”,从字面直译,当是至高无上的情。这就与“情之至”的本义,有所偏离。平心而论,这种说法本身与汤翁《牡丹亭题词》的原意,即“生可以死,死可以生”的情,庶几近乎。在《牡丹亭》中,“情”主要是指杜丽娘与柳梦梅生死不渝的爱情。这也是明显的。很多人都是以《牡丹亭》杜、柳爱情为例,解说“至情”。当然,也有人提到汤翁所说的“情”,包括亲情、友情,但在论述时仍然是以爱情为主。“至情说”有意无意凸显了唯情观,情是至高无上的。这是在强调汤翁“以情格理”的戏曲实践。当然是有积极意义的。问题在于:汤显祖的“情”,并不专指“至情”“爱情”或“亲情”,而是包括人的一切“情”。人有七情六欲,并非都是“至情”,因而不能笼统地说情是至高无上的。所以,用“至情说”来阐述汤翁戏曲创作的主旨,是不妥的。
令人不解的是:对汤显祖戏曲的创作主旨,“至情说”占主流,而“情至说”,却占下风。因此有必要对二者进行辨析。
“情至”是汤显祖戏曲创作的主旨。
汤显祖在六十岁时撰文说“岁之与我甲寅再交矣。吾犹在此为情作使,劬于伎剧”,意谓自己致力于戏曲创作,是“为情作使”。“情”是汤翁创作“临川四梦”的主旨。而“四梦”并非全是表现以爱情为主的“至情”。前二梦可以说是表现“至情”:《紫钗记》霍小玉是“情痴”,《牡丹亭》杜丽娘、柳梦梅“一往而深”。但后二梦《邯郸梦记》《南柯梦记》,主要表现士子在官场“宠辱得丧生死之情”。不是表现以爱情为主的“至情”。“至情说”难以解释后二梦之“情”,也就难以概括汤显祖剧作的创作主旨。而“情至说”认为写情要写到极致,则符合汤显祖剧作的创作主旨。
汤显祖心中的“情”,不仅仅是指爱情,应该是包括人的七情六欲,即性情、人性。
(二)性无善无恶,情有之
汤显祖在给《复甘义麓》的信中说:“性无善无恶,情有之。因情成梦,因梦成戏,戏有极善极恶……”([明]汤显祖《汤显祖集》第二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78,第367页)性没有社会属性,是人之天性;情则是后天的,会有倾向性;所以有善恶之分。显而易见,汤翁“情之至”中的“情”应该包括善情和恶情。情的极致既可以是善的,比如《牡丹亭》与《紫钗记》要表现的就是杜丽娘、柳梦梅、霍小玉对爱情执着之善情;也可以是恶的,比如《南柯记》《邯郸记》则体现了人性中贪欲之恶情。戏要表现“极善极恶”,就不可能专门表现“至情”了。对爱情的论述盈篇累牍,对恶情却少见针砭,这也是“至情说”的偏颇。
“临川四梦”播蓬莱 ——台湾水磨曲集昆曲习剧团 演出与教学的汤公名作 林佳仪 台湾昆曲的重要时刻少不了《牡丹亭》。 台湾首度专业昆曲演员演出《牡丹亭》,是白先勇先生昆曲复兴青春版《牡丹亭》在台首演。第一个台湾小剧场的昆曲作品《柳梦梅》,灵感源自《牡丹亭》。今年不只是昆曲广播节目策划了一整年的“爱上牡丹亭”系列。此次以水磨曲集昆剧团这个台湾当代最早成立的昆剧团为例,说明相关的“四梦”演出。 这个剧团的创始团员皆是1949年渡海来台的曲家徐炎之先生及张善薌女士的授业弟子。创团35年来,以传承推广昆曲、提升表演艺术为宗旨,曾经两度获选为杰出演艺团队。剧团历年的剧目有两个主要脉络:其一是传承徐炎之、张善薌伉俪在1930年代表演风格之剧目;其二则是与专业昆曲演员合作,挖掘罕见折子戏,重新推上舞台。 比如《紫钗记·折柳阳关》的演出。实际上,这个剧目在曲友之间并不陌生。然而真要推到舞台上,众多的演员却也是它难以上台的原因之一。水磨曲集曾经两度推出《折柳阳关》。当舞台上唱起“怕奏阳关曲”,确实离情忧思渲染着整个气氛。而《南柯记》及《邯郸记》虽然不曾推上舞台,却也是剧团的重要教学剧目。胡保棣老师曾经在教授《疗妒羹·题曲》完整的演出之外,又拍摄《南柯记·瑶台》一整套的悲曲。周志刚老师曾经在教授小生名曲之际,又特别将《邯郸记·三醉》【红绣鞋】教给大家。 而《牡丹亭》的演出在剧团之中,则有两个主要的脉络。其一是张善薌女士传承的版本;其二则是小全本的演出。张善薌女士的师承来自于1930年代在南京参与公余联欢社,师承晚清全福班名伶,诸如施桂林、尤彩云、徐金虎诸位先生。而施桂林及尤彩云也是昆剧传习所的旦行教师。张善薌女士传承的《学堂》演出,正如徐凌云先生所说,晚清名旦周凤林在教授《学堂》时,若说春香是“闹”,实际上还有所畏惧、不敢放肆。舞台的演出可以看到,春香虽然眼神灵动,但只要先生出言制止或以眼神示警,她就如一个做错事的孩子稍微收敛,眼神中带着几分畏惧。 而《游园》的演出,张善薌的传承本最具特色的,是优雅的照镜身段。在梳妆之际,张善薌的传承演出较为写实,却是拿着梳子,梳起头发、抹头油,最后再拿着手镜前后照应。左边的这一张是春香高举着手镜,而右边则是将手镜低放,以不同的角度,让杜丽娘映见自己绝好的姿容。 而《惊梦》的演出,在张善薌的传承本,则是较为腼腆的,不同于常见的梦中的杜丽娘热烈奔放。张善薌的传承本,杜丽娘实际上是较为腼腆娇羞的。而柳梦梅对于杜丽娘,虽然梦里相见、非常地向往,然而当他几度想要迎向杜丽娘的时候,却是先稍微地等了等,他才迎上去的。总共在剧中有5次迎向杜丽娘的身段。前两次在“是答儿”或者在“幽归”的时候,其实他走上前了,但是觉得自己莽撞,又摇摇手觉得不行。后面3次,虽然水袖压上了杜丽娘,然而杜丽娘却是把水袖稍微扬起、略带着推拒。两人实际上并不像我们所知的在梦中非常热烈的,有一段忧思情感。 而《惊梦》的演出,另外一个著名的则是“堆花”。照片中所见的,实际上是12月令男女扮相的花神。这些花神中,其实包含了生旦净丑不同的角色行当;手持花束、热闹缤纷,以队形见长,也非常受到观众的喜爱。但在台湾的传承之中,“堆花”更具特色的,其实是手持纱灯、变化各种队形的表演。就在张善薌女士安排各个大专院校演出的时候,确实可以看到,花神的人数可能不止12人,最高纪录还曾经翻倍到24人;手持的不是花束,而是纱灯。早年纱灯里面更是点上了蜡烛;当全场暗灯、灯火摇曳,尤具风姿。只是因为安全考量,后来逐渐以花束代替。这些相关的演出以及身段谱,都收录在《昆坛清音:徐炎之、张善薌的昆曲生涯》专书之内。而《牡丹亭》演出小全本,则包括1990年及1997年的《还魂记》。因为演到还魂,剧团特别称为《还魂记》。而1990年的《题曲》串本《还魂记》,则是以花神来唱原本乔小青演唱《题曲》中的曲子来贯穿。2002年及2007年也有相关的演出经历。 展望未来,学校教育传承实际上一直是剧团推广昆曲以及台湾传承文化资产的重要手段。 或许我们在介绍汤公的时候,未必直接介绍他的人以及作品,我们可以围绕相关的文化进行教学活动。比如不只是昆曲的节目,除了谈文本、谈演出,也谈了汤公的八股文,或者是晚明王学的相关文化内涵,以此作为借鉴与参考。 祝愿汤显祖及“临川四梦”,始终是抚州最靓丽的文化名片。谢谢!(录像转文字,未经本人审阅) 汤显祖的循吏意识与践行 黄建荣 庞春云摄 所谓循吏,是指古代正史中记述的那些重农宣教、清正廉洁、所居民富、所去见思的州、县级地方主政官员。笔者拟就汤显祖的循吏意识与践行作一简要探析。 一、坚守清廉自律 汤显祖能够坚守清廉自律,首先是观念上对“清”有着比较清醒的认识。汤显祖首先强调比较多的是“自爱”——即儒家所重视的修身,其次是“爱人”。然就汤显祖所言,无论是“自爱”还是“爱人”,均可归结为一个“清”字。 细揣摩之,汤显祖意识中的“清”之涵义应该是多重的。根据汤显祖的生平经历和诗文的流露,笔者以为这一“清”字,内涵比较丰富,可包括“清惠”“清廉”“清远”“清贫”“清苦”等方面。清惠,即在施政中应该有一心一意为百姓服务的情操,使民生活富裕;清廉,既指一个人无论是官员还是平民,其人格品行必须高洁纯洁,而不是以权谋私;清远,指在一生中应该有远大理想而不贪图名利,也就是汤显祖自言的“清真简远”或许重熙所言的“清风故远”;“清贫”和“清苦”,则是说为官不贪图钱财,应该有奉献精神。这也正如汤自己所言“贫而仕,仕遂不贫”,以及引用古语曰:“天下太平,必须不要钱,不惜死。” 其次,汤显祖对清廉自律的坚守,体现在他后半生的为官和居家生活中。一方面,在任遂昌知县将近五年中的具体施政中,不仅自言“在平昌四年,未尝拘一妇人,非有学舍、城垣公费,未尝取一赎金。此又可质之父老子弟而无择言者也”,而且,弃官归里时一身清白,即“自平昌赤手归,橐不名一钱”。正因为汤显祖遂昌任上能够以“清惠”施政,所以受到遂昌百姓的爱戴,当地百姓才会与他挥泪泣别且为之立生祠而祀。另一方面,汤显祖居家将近二十年,虽属“平民”,却仍似为官时那样以清廉自律,保持着清白、清贫之品节。 还有一点必须提及的是,汤显祖希望自己的后代也能以像自己一样以清白廉洁自律。沈际飞评之是汤显祖“有以清白传家”。 二、褒扬清廉官吏 汤显祖不仅自己坚守清廉自律,而且还对其他为政清廉的官员和朋友大加褒扬。 比如,对山东滕县知县赵邦清(字仲一)的褒扬。万历二十三年(1595),汤显祖由遂昌进京上计,途径山东滕县,与知县赵邦清结识并建立了深厚的友情。万历二十六年(1598),汤显祖第二次赴京上计途经滕县,与赵邦清再度相见,并得知昔日“三年积粟止十二石”的滕县,如今“积金乃至羡嬴六千,谷逾六万”,而赵邦清本人带领百姓丈量田亩,打击乡绅豪强,自己则生活俭朴,以致百姓立生祠祀之。汤显祖对赵邦清的政绩和人品深为佩服,写下了《滕赵仲一生祠记序》《赵子瞑眩录序》等多篇诗文,以及尺牍《复滕侯赵仲一》《答真宁赵仲一》,称赞“赵君仲一治滕,伟容干,精吏事,廉而有威”“好礼下士,与人呕呕如也”。 此外,汤显祖在文学作品和尺牍中还有不少对其他清廉官吏的褒扬。 汤显祖对清廉官吏或循吏的褒扬也渗透于其戏剧作品中,其典型之例可见于《牡丹亭》中的《劝农》和《南柯记》第三十四出《卧辙》的部分唱词和道白。 如,在《劝农》中,汤显祖借剧中杜太守巡游清乐乡时所言: [望介]美哉此乡!真个清而可乐也。【长相思】你看:山也清,水也清,人在山阴道上行,春云处处生。[生末]正是:官也清,吏也清,村民无事到公庭,农歌三两声。 又如,在《卧辙》中,借父老之口赞颂南柯太守淳于棼的治行:“管府事二十年,百姓家安户乐,海阔春深。一旦钦取回朝,百姓怎生舍得。”又借田子华司农之口,叙述淳于棼治南柯的政绩是“二十载家宁户安”。 显然,《劝农》和《卧辙》所描写的人物和场景,既是历史和现实中“所居民富,所去见思”循吏形象的真实写照,也是汤显祖本人褒扬清廉官吏的真情流露。 三、斥责贪官污吏 汤显祖一方面对清廉官吏予以大力褒扬;另一方面,则是对贪官污吏的无情斥责。这种斥责,既针对了当时的官场现实,也渗透于他的文学作品中。 据史料记载,汤显祖一生经历的明嘉靖、隆庆、万历三朝,皇帝到官员的腐败和贪婪日趋严重。限于时代的局限性,汤显祖虽然不会直接点名批评皇帝,但对于朝廷中的不正之风十分不满,对贪官污吏予以了无情揭露。他在《论辅臣科臣疏》一文中,直接斥责首辅申时行等人。 尽管汤显祖因这篇“反叛性”的上疏而被贬谪到偏远的广东徐闻县当典史,但却赢得了“直声满天下”的美名。 汤显祖对贪官污吏的斥责,也渗透于其“临川四梦”中。如《紫钗记》第二十二出《权嗔计贬》: 【一落索】[卢上]剑履下朝堂,平步星辰上。春风桃李遍门墙,敢有一枝儿直强! ……自家卢太尉。长随玉辇,协理朝纲。圣驾洛阳开试,咱已号令中式士子,都来咱府相见。昨日开榜,有个陇西李益中了状元,细查门簿,并无此人姓名。书生狂妄如此,可恼!可恼!昨日玉门关节度刘公济一本,奏讨参军,我就奏点李益前去,永不还朝,中吾计也。…… 这段唱词和道白,道破了卢太尉的专横和贪婪。李益因为未上太尉府拜谒送礼(直强),虽中状元却受排挤,到边关做参军。 在《牡丹亭》第四十一出《耽试》、《南柯记》第二十一出《录摄》、《邯郸记》第六出《赠试》等出中,同样对贪官污吏进行了斥责。 汤显祖在“临川四梦”上述剧情中的描述,尽管没有直接写相关官员如何受贿,却无疑是影射、抨击了用金钱买官卖官的官场不正之风,较为强烈地宣泄了自己对贪官污吏的愤慨之情。 四、践行循吏施政 一般认为,循吏的政绩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改善百姓经济生活(如劝农、兴修水利);教育(民众教化);理讼断狱。汤显祖主要是在任遂昌知县后,才有机会全面践行自己想往多年的循吏施政。 在古代,执政地方官要改善百姓的经济生活,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劝农”。汤显祖在遂昌任职期间,春天都会备花酒,率众到近乡举行劝农仪式。他曾写下了《班春二首》诗,其二云:“家家官里给春鞭,要尔鞭牛学种田。盛与花枝各留赏,迎头喜胜在新年。”而且,他还将经历过的“劝农”情景融入到剧作《牡丹亭》第八出《劝农》中。 在古代,作为地方执政长官,改善百姓经济生活的另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兴修水利。汤显祖虽然没有亲自主持过水利工程的兴建,但从他的一些文学作品中可以看出他对循吏实施水利工程建设的赞美或融入。 汤显祖的家乡临川,抚河水患严重,唐高宗时即开始修建堤坝。唐咸通九年(868),该堤坝命名为千金陂。明万历五年(1577),四川人古之贤来任抚州太守后,力排众议而重修千金陂。当时年仅29岁的汤显祖,正居家临川。他欣喜地写下了约2000字的《金堤赋》,抒写了千金堤周边的优美风光,赞叹古之贤做了一件为民造福的大事。 汤显祖文学作品中对地方长官主持水利工程建设的描述,典型之例是《邯郸记》中的第十出《外补》和第十一出《凿郏》中。这两出剧情,主要叙述了卢生中状元后被钦点为翰林学士、知制诰,但却未拜谒恩师(考官)宇文融且私下偷写妻子诰命而受到排挤、报复,因而被发配到陕州任知州凿石开河。卢生率领众百姓,采取火烧、醋浇、撒盐之法破石,终于开通了河道。此时此地的卢生作为,显然是汤显祖心目中古之贤之类的循吏政绩再塑。 以创办书院的形式来开启民智和教化民众,是中国古代封建士大夫和学者创办书院来实施教育的三个普遍性原则之一(其他两个原则分别是传播学术思想和培养科举人才)。汤显祖也不例外,他在徐闻任编外官员——典史时,不仅开始讲学,还以建会馆的名义倡建了贵生书院。汤显祖倡建贵生书院的目标非常明确,就是教化民众要珍爱生命,懂得礼仪。 汤显祖任遂昌知县,执政一方,非常有利于依照循吏的榜样来大力施展自己的教育抱负。他到任后的第三天,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拜谒孔庙,然后是整修学舍和射堂,先后创建了明伦堂、相圃书院(射堂与学堂的合称)和尊经阁(藏书楼),同时置办了学田。同时,汤显祖也亲与诸生一起练习射箭(含锻炼身体)。这些兴教办学措施的推行,使得遂昌的文化教育环境大为改善。汤显祖离任后的处州知府郑怀魁,在其《遂昌相圃汤侯生祠记》中,称赞汤显祖“直哉有维清之节”。 保一方百姓平安,合理的理讼断狱,是衡量一个地方执政官员是否成为循吏的重要标准之一。汤显祖刚到遂昌不久,就得知有两大原因使得民众人心不安:一是因当地山高林密而使得人畜遭受虎害的事件频繁发生,二是有豪强和盗贼扰民害命。据汤显祖《遂昌县新作土城碑》记载,他积极组织乡民捕虎杀虎,共“杀虎十七”,老百姓为此在报愿寺旁建了灭虎祠以示纪念。另外,对于扰民的强盗恶霸,汤显祖采取严厉打击的措施,先后“勒杀盗酋长十数人,县稍以震。因循四五年,乃幸无事”。 在遂昌五年,汤显祖对于关押的囚犯,是采取人道主义的感化政策。其典型事例有二:一是“除夕遣囚”,即在除夕之夜遣囚犯回家与家人过年团圆;二是“纵囚观灯”,即在元宵节晚上放囚犯在县城观灯。汤显祖的这种作为,其内涵显然是把儒家的“仁爱”思想贯彻于安民措施,从而达到感化、教化百姓之目的。 经过一番治理,遂昌的社会秩序开始变得安定和谐。正如汤显祖自己所言:“君子堂前烟树齐,山炊水碓尽桥西。庭中有讼多蕉鹿,市上无喧少斗鸡。”沈际飞评价此诗是“循良在眼”。 汤显祖在遂昌践行的美政,使得他受到同行、友人和后人的良好评价,被称为循吏。不过,更值得一说的,是汤显祖深受遂昌百姓的爱戴与怀念。明万历二十六年(1598)春天,汤显祖赴京上计,决意辞官还乡。当他南下返回途经扬州钞关时,遂昌吏民闻讯前来且饮泣挽留。汤显祖深为感动,真情写下了“吏民何用泣江关”的诗句。汤显祖离开遂昌后,遂昌士民在相圃书院内建生祠——遗爱祠以表念想,并经常派人到临川看望他。汤显祖归里十年后,即明万历三十六年(1608),遂昌百姓还推举画师徐侣云专程赴临川为他画像,将他的画像悬于遗爱祠供人瞻仰。汤显祖为之心怀感动,也常常以书信问候遂昌士民,由衷地发出“平昌祀我,我以何祀平昌”的感叹。遂昌士民对汤显祖的泣别,之后又立生祠祀之等,显然印证了汤显祖作为循吏践行的“良牧所在民富,去而见思”的古训。 无可讳言,生活在封建时期的汤显祖,无论是他对清廉自律的坚守,还是对清廉官吏的褒扬和对贪官污吏的斥责,以及在主政一方时的大力践行循吏施政,虽然是受到儒家德治、仁政学说的影响,有着时代的局限性,但仍然对当代的执政者如何更好地廉洁自律和全心全意地施政为民有着一定的借鉴意义。 江西地方戏《牡丹亭》的改编特色 辛惠欣 庞春云摄 很荣幸能够作为青年研究者在这里发言,我是东华理工大学文法学院20级中国语言文学专业研究生辛惠欣。 在浩渺的“汤学”中,我主要关注江西地方戏《牡丹亭》的改编特色,以旴河高腔•乡音版《牡丹亭》为例作分析。 为什么会关注乡音版《牡丹亭》呢? 汤公曾说:“一生四梦,得意处惟在牡丹。”我在做文献整理的时候发现:对于“临川四梦”,属《牡丹亭》的关注度最高。建国以来,不仅京昆这类全国性剧种对《牡丹亭》改编表现出极大热情,其余地方剧种从南到北的戏曲改编也相当活跃。作为汤公的家乡,江西也交出了多幅满意的答卷。从石凌鹤改编的赣剧《还魂记》开始,到乡音版《牡丹亭》,江西戏剧家们对于《牡丹亭》的改编步伐越来越稳健、自信。 我主要以文本和舞台为切入点,梳理建国后江西地方戏改编的牡丹亭版本概况,以乡音版《牡丹亭》为落脚点,以小见大,探析其中呈现的江西地方改编特色。发现乡音版贯彻只删不改的原则,保留九出,集中笔墨发展爱情主线。令人惊喜的是,其中创造性地给石道姑和陈最良安排了一场一唱一和的戏份,在不离开原著旨趣的基础上增添新编版本的趣味性。 不难看出,《牡丹亭》舞台表演蕴含丰富的地方文化元素。为了展现原姿原貌的《牡丹亭》,舞台上创新性地采用古朴声腔——旴河高腔演唱;不仅如此,陈最良和石道姑对唱还能听到非常明显的抚州方言发音。我自己的家乡万载县是一个与傩舞有着非常深厚历史渊源的地方,让人眼前一亮的是在《牡丹亭》的舞蹈中还发现了傩舞的身影。 乡音版如今仍然在各地上演,产生了一定的社会影响。 《牡丹亭》一度被认为是昆曲代名词。从昆曲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至今已经21年。在政府主导、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在这二十多年实践创造中,出现了众多热点现象,《牡丹亭》改编创作就是其一。而广昌孟戏也于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南丰傩舞也在非遗名列;乡音版可谓集众多非遗项目于一身,也是传承非遗的一个成功案例。 江西地方戏以往的改编以赣剧和采茶戏为主,注重融入地方文化,创排乡音版,借助地方优势挖掘地方剧种声腔,让观众看到了又一个戏曲剧种对《牡丹亭》的个性化呈现。丰富《牡丹亭》的舞台表现形式,有利于戏曲文化审美角度多元化,为其他传统戏曲在当代的发展提供历史参考。 爱情代表着生命欲望、生命活力,是人自然属性的追求。“至情”一直是各个改编版本主题的不二之选。以往的江西戏改编版本都是八场或者九场的体量,依照惯例以杜丽娘的视角展开,乡音版也不例外。作为一个江西人、一个青年观众、一个关注《牡丹亭》的研究者,期盼《牡丹亭》在这片赣鄱大地上的发展开启新篇章,纵向发展,横向参考。江西地方戏能否考虑将《牡丹亭》做成全本大戏,分场次表演,丰富除“至情”之外的次要人物复线情节,展现更加丰富、富有层次感的《牡丹亭》呢? 乡音版《牡丹亭》无疑是地方对经典戏曲改编的又一次创新,它有历来江西戏改编存在的问题,还有一定的进步空间。但是另一方面,在充分考虑现代审美的基础上,融合地方文化的剧本改编和运用现代技术的舞台呈现,以及全国各地的演出反响来看,它在一定程度上做到了让地方文化走出地方,让古典戏曲走向现代,加深了“汤学”在抚州的文化烙印,让世人看到了传统戏曲在现代蓬勃的生命力。 期盼《牡丹亭》在这片红土地上再有新的尝试,希望江西戏曲事业更上一层楼,期待古典戏曲在新时代有更多种新形式的呈现。 讨论评议 第一组讨论评议 评议人:许爱珠 庞春云摄 本小组关于中国文化自信的论题,正如周育德会长在大会主题发言中所说到的,文化自信来之不易,是建立在中国百年以来从“全盘西化”走向文化自信的辉煌的奋斗所得,是在伟大的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全国各族人民经过艰苦卓绝的努力换来的。所以,我们研究汤显祖就是中国文化自信最好的一种体现。 顾侠强先生在会上提出,这次会议专门把“文化自信”作为主题的中心词,非常好。他进一步提出,汤学的核心理念是“儒释道”新三教融合的问题,汤显祖一直强调贵生的思想,但其内核应该是三教融合。 吴牧山先生提出,汤显祖不仅是一位文学家,也是哲学家。虽然他没有构建哲学体系,但他有丰富的哲学思想,研究汤显祖的人生哲学,对于我们进一步理解汤显祖也十分有意义。他首先介绍了汤显祖人生哲学的基本内容,并探究了其人生哲学的基本特点。他提出,汤显祖人生哲学在当下这个时代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包括借鉴贵生思想有益于当代人尊重生命的观念,健康观念;借鉴汤显祖情至的理念,可以有益于现代人丰富情感生活,等等。 杨安邦先生介绍了汤显祖描写临川家乡风景的诗,约略有90多首,考证其主要是以中进士之前和辞官归家之后的创作内容居多。杨先生的发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他尤其注意到汤显祖的写景诗,有别于一般的仄起平收的用韵制式,而是喜欢使用平起平收的用韵制式。他认为这个作为科举进士的汤显祖,习惯于八股文制式写作,无意中影响了汤平常风景诗写作的习惯。总之,在汤显祖的风景诗笔下,呈现了临川丰富的人文底蕴。汤显祖深沉的家乡情感,韵味十足,格律老道,对仗精工自然,是极好的诗作佳品。 李旭博士从《南柯记·情著》篇的疑难禅语释义切入,解释了“拄开妙挟通宗路,打断交锋回避僧”等禅语的意义,提出汤翁按照禅宗参话头的形式自行设计的多个问答话轮具有丰富的隐喻意义。其借用契玄禅师之口所表达的“会色归空”“与境圆融”“借相传法”“非色非空”“当体即用”“自性湛然”等是其理体,如何破迷除妄、借相传法,达到非色非空等境界是其应用。通过淳于棼南柯一梦,以戏剧的形式表达了对权势、女色、亲情、仇怨等的取舍观念。关于汤翁在《南柯记》中的禅语,虽是禅机深奥,但是却与《南柯记》所想要表达的主旨息息相关;此处借契玄禅师之口所要表达的借相传法、借相了悟、断除烦恼、圆融生活、至情至性等,应是全文的叙事提纲与主旨脉络。此处汤翁盖是借助“南柯一梦”这样功名利禄、酒色淫妄皆为虚幻的叙事来引导读者理解相的虚幻,进而打破贪嗔痴慢等,进行人格、价值观的进一步升华。 来自南昌大学设计学专业的在读硕士生王诗怡指出,“四梦”的插图极其丰富,很好地为“四梦”的剧本提供了一个个可呈现的情节、主题。“四梦”的插图代表了明代戏曲插图的普遍性。她进一步对“四梦”插图的数量、内容、情节、呈现等各方面的情况进行了深入的阐述和分析,并且得出了自己的结论。 邹宇泽先生发言的题目是《从诗经到汤显祖——试论工科诗词和工怨诗》。他认为,自古以来中国关于咏物诗非常多,但是提出工科诗概念的历史并不长,因此,有必要来做一次尝试。他认为汤显祖选择戏曲这一文体进行创作,是由于汤显祖本人对自己要求特别高,希望能够超越前人。由于诗与文的创作在历史上已经达到了很高的成就,他想超越前人,就必须选择戏曲这一个突破口。回到汤显祖的工科诗词,最好的是他在遂昌执政时期咏金矿的诗。总之,汤显祖咏物的工科诗,有不离大雅、重视诗经和诗教的传统,同时也强调诗歌的缘主情的创作的动机。 来自超星集团的华凯翔先生在会上介绍了超星自1993年成立以来,在技术创新性上的艰苦卓绝的探索。数字化的学术平台对于汤学研究至关重要。超星与汤学研究中心合作三年来,数字化的研发做了一定的基础,目前已经汇总了大概3万多条数据。期待未来汤显祖国际研究中心与超星更好地合作,为研究提供更好的服务。 来自抚州《玉茗花》杂志的主编丁建中欢迎各位汤学研究者给他们刊物投稿,欢迎大家多提宝贵意见。 第二组讨论评议 评议人:尹蓉 庞春云摄 本小组的主题是“《临川四梦》的当代传播”,主要涉及的是“临川四梦”的传播问题。 来自江西高等师范专科学校的徐春林教授从汤显祖和王阳明学的关系入手,梳理了汤显祖阳明学渊源及师承关系,认为汤显祖《牡丹亭》等戏曲作品正是阳明学的艺术表达。 来自安庆师范大学的方盛汉教授,他的论文《蒋士铨戏曲结构批评》,论述了汤显祖戏曲对蒋士铨戏曲的内容和形式结构的影响。 来自江西省委宣传部的章军华教授,其文章《宜黄戏神清源祖师庙的遗存与源流考略》一文,结合丰富的文献资料、文物资料以及细致的田野调查获取的一手资料,对宜黄戏与清源祖师的源流进行了详细的考证,并对宜黄戏神清源祖师庙遗存与祭祀形态也有不少新的发现。章教授再次强调了田野调查在江西戏曲研究中的重要作用,并认为电子文献的运用,一定要与纸质文献互相印证。 来自东华理工大学的吴雅仙同学,对《琵琶记》中的赵五娘与《牡丹亭》中的杜丽娘进行了对比;探索两位人物形象背后,文人对“情”与“理”的思考。正如陈为蓬教授和周育德会长所说的,《琵琶记》在昆曲的传播和接受中,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因为它更接地气。 来自南昌大学的尹蓉,论文《论汤显祖戏曲中的边塞风情》,论述了汤显祖戏曲中边塞风情的来源及创作手法。虽然明清时期很多文人,如冯梦龙、臧晋叔等人,认为它们是细枝蔓节,并对他们进行删减,但是汤显祖剧中不少边塞风情的折子戏在舞台上演出,受到了大家的喜爱。徐春林教授认为汤显祖戏曲中的边塞风情描写,正是汤显祖作为阳明学传人的表现,因为阳明学注重“定国安邦”。对于汤显祖戏曲中的“胡语”,大家展开了热烈的讨论。陈为蓬教授提出,有的文章认为汤显祖戏曲中的胡语是否为汤显祖所编造?章军华教授认为汤显祖和南昌西山有密切关系,因此戏曲中的“胡语”,是否受到朱权从陕西带来的蒙古铁骑驻扎西山的影响?另外汤显祖供职于南京太常寺,是否受到当时四夷馆等的影响?周育德会长认为,汤显祖戏曲强调“意趣神色”,戏曲中的边塞风情,是否是其表现之一? 来自东华理工大学的王省民教授带来了两篇与研究生合写的文章,角度和论题都非常新颖。《梅兰芳在<牡丹亭>传播方面的贡献》一文对资料的爬梳相当细致,工作量也非常大。周育德会长感叹说,现在做这种选题的人非常少,所以王教授的工作令人佩服。王教授另外一篇文章《从“临川四梦”插图看明代的图像传播及其价值》,明代“临川四梦”的插图版本非常多,文章选取了三种富有代表性的插图版本进行了论述。这种插图版本在“临川四梦”的传播过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第三小组讨论评议 评议人:刘文辉 庞春云摄 本组讨论的主题是“汤显祖与地域文化”。汤显祖与地域文化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专题,也是推动汤学研究走向深入的关键领域。在召集人龚国光老师的组织下,本小组专家发言精彩,讨论气氛热烈。 由于会议议程变化,本小组只有钟大生、李海珍、高琦、周锡山四位专家作了主题发言。 钟大生老师发言的题目是《没有证据证明汤显祖到过海南岛——也谈“莫为浮云遮望眼”》,他借助丰富的史料和地方文献资料,通过清晰的逻辑和严谨的论证,质疑了有关前辈学者得出的“汤显祖到过海南岛”这一学术结论,深化了我们对于汤显祖人生轨迹和思想资源的认识。钟老师的发言也启发我们认真思考学术争辩的方式和方法问题,思考学者如何以更加理性、严谨和科学的讨论方式来解决学术上的争议,推动汤学研究的良性发展。 李海珍老师是徐闻县博物馆馆长,她的发言题目是《汤显祖“贵生”于徐闻》,她强调汤显祖贵生思想产生、形成于徐闻,认为汤显祖以“贵生”办书院,光启了徐闻社会文明,并阐述了汤显祖贵生思想对徐闻社会民心产生的深远影响。李海珍老师的发言平实质朴,严谨务实。特别是能在学术思考中融入自己切身的工作体会,观点鲜明,令人印象深刻。 高琦老师发言的题目是《汤显祖是旴江中医药文化的积极传播者——以《牡丹亭》为例》。他的研究视角独特,令人耳目一新;通过对《牡丹亭》的文本细读,细致地梳理了《牡丹亭》文本中涉及的中医药剧情、中医药典故、中医药术语、中医药知识等,揭示了《牡丹亭》与中医药文化的深刻关联,阐述了汤显祖以戏为媒,对旴江中医药文化传播所做的贡献。他的发言启发我们:《牡丹亭》不仅是戏曲经典,而且是文化经典,承载着丰富的民族文化信息。 小组讨论的高潮来自于周锡山老师的发言。周锡山老师是学术名家,他借助小组讨论平台,对自己在开幕式大会发言做了补充;同时介绍了彼得·塞勒斯、陈士争、华文漪等人的跨文化昆曲实践,并对昆曲的传承与发展提出了自己鲜明的观点,强调了对昆曲传统的保护和敬畏。谈及现代昆剧团的历史掌故、人物逸事时,周锡山老师更是娓娓道来,如数家珍。周老师的发言引发了小组专家对戏曲传统保护、戏曲的传承与发展的广泛讨论。 本小组中还有吴凤雏、刘昌衍、罗伽禄、萧德齐、徐松琳、万安飞等专家提交了论文,对汤显祖与地方文化的关系作出科学的考证与深入的学理分析。他们的研究展现了汤学研究的新气象,值得学界重视。 大会小结 促使汤学未来学术进境进一步打开 徐国华 庞春云摄 为期三天的2022’中国抚州汤显祖学术研讨会即将圆满结束。这次会议的顺利举办确实不易,是顶着疫情防控巨大的压力召开的。也正是因为受疫情影响,很遗憾许多专家、许多老朋友无法来抚州参会;因此本次会议采取线上和线下的方式举行;这也是近年来学术界举办会议的一种常态化。在此,我首先提议向为本次会议的举办付出辛勤努力的以凤雏先生为首的抚州汤显祖国际研究中心这一支优秀的团队和志愿者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向不辞辛劳远道而来的周育德先生表示诚挚的敬意!您的到来给了我们极大的信心和鼓舞,再次谢谢您! 本次研讨会由中国戏曲学会、北京大学、武汉大学、上海戏剧学院、南昌大学和抚州市人民政府联合主办,由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北京大学文化传承与创新研究院(抚州)、教育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昆曲)传承北京大学基地、抚州汤显祖国际研究中心、东华理工大学江西戏剧资源研究中心共同承办。共收到参会论文五十余篇,参加线下会议的专家学者七十余人,会议在北京大学设分会场。周育德教授、向勇教授、廖可斌教授、郑培凯先生作了精彩的大会学术报告,叶长海教授、周锡山研究员、林佳仪女士、苏子裕研究员、黄建荣教授和辛惠欣研究生作了大会发言。他们的报告和发言虽然简洁浓缩,但研究视域开阔,学术信息量颇大,给与会者带来启迪。 与会专家学者围绕“汤显祖与中国文化自信”“《临川四梦》的当代传播”“汤显祖与地域文化研究”三个主题进行了分组讨论。气氛热烈,新见叠出。讨论时间虽然只有一个下午,但精彩纷呈。 学术争鸣重在辨析事实,理清真相,在争辩中求共识。尤值一提的是,大家注意到,出席本次学术会议的青年学者成为一大亮点,我想,新一代年轻学者的崛起正在成为一种“现象”,这是可喜的现象。作为年富力强的后起之秀,今后汤显祖的研究,活力、新意都将通过这个群体得以更好的接续。 刚才三个小组的评议人汇报了各自小组的讨论情况,其中对参会提交的会议论文也都进行了评议,我不再赘述。我主要就“深度的学术研究与原创的学术观点”这个问题谈点自己的管窥之见: 我一直在关注和思考二十世纪汤显祖研究学术史这一课题。在我看来,学术史研究的意义在于知晓“一代有一代的问题和方法”。也就是说,研究学术史,最终目的是懂得如何做学术。具体来说,汤显祖研究学术史的目的大概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第一,通过学术史,了解我们从事的“现代学术”,是怎样从“传统学术”中转型而来;也就是说,汤显祖研究的“学术转型”是一个重点。第二,通过学术史,我们要了解当下学术研究的趋向、理论和方法,什么是重要的,什么是应当改变的?第三,通过学术史,我们要看到未来汤显祖学术发展的方向是什么?什么是值得持续研究的学术问题,什么是有待拓展的学术领域?我的导师齐森华先生曾经就“加强20世纪戏曲学术史研究”这一话题说过这样一段话:“如果今后有更多的同志都来关注学术史的研究,都能认真摸一摸前辈学者留给我们的学术家底,那么我们就有可能更好地把握学术发展的脉络与走向,真正站在学术的前沿,使我们的研究工作的起点有所提高,使自己所从事的研究能成为整个学术接力赛跑中的一棒,而不再是一切重起炉灶。这样,学术工作中的低水平重复的现象,我想自然就会有所减少。”以此来反思汤显祖的研究,我觉得是一个切行的思考路径。在当前急于出成果、快出成果的考核评价背景下,汤显祖研究中低水平重复的现象已无可避讳。学术的创新不在于提法的翻新,创新的根源在于其丰厚内容和严密逻辑,在于其学术内涵所体现出来的洞察力与引导力。研究者学术积累的厚度、问题意识至关重要。许多不乏成说的议题,实际上都有进一步追索的余地。 在我看来,1982年纪念汤显祖逝世366周年学术研讨会具有醒目的标志性意义。结合20世纪80年代思想解放、学术勃兴的历史背景,可以看出此次会议具有“破冰”意义。此次会议吹响了汤显祖研究的号角,在此后的四十年间,汤显祖研究不知不觉已经蔚为大观。涉及之内容更为宽广、阐释之视域更为开放、涉及之方法也更为多元。至如今,汤显祖研究已然成为明清文学研究和古代戏曲研究中的一个学术热点与学术生长点,取得的成绩也自不待言。无论是用科研项目、研究论著或研究人员数量等来衡量,都足以验证这个结论。可以说,经过四十年的发展,近年来的汤显祖研究可谓跨越学科,众体兼备,几乎是全方面、无死角地覆盖了汤显祖及其创作的方方面面。汤显祖传记、地域性、家族性乃至“临川四梦”的研究等等,皆有深浅不一的留痕之著,一些可誉为翘楚之作的学术成果则为研究者们不断提及。 回首四十年之学术演进,反观二十年来之研究状态,如何促使汤显祖研究未来的学术进境进一步打开,应该是当下反思的策略性指向。即不仅是如何理解研究现状的问题,也关涉到研究主体知识、素养和理念优化与建构的问题。袁世硕先生曾就人文学者的知识构成说过这样一段话:“文科各专业的知识结构基本上是由三种性质的因素组成:一是理论性,二是专业知识性的,三是工具手段性的。缺乏任何一种因素都是不行的。但是,在整个的知识结构中,理论因素是带有方向性、最有活力的因素。因此我认为,从事文学、历史等社会科学研究的人应当重视学习哲学,提高理论素养,形成科学的思维方法。”真要达致这种多维,对学有所本、各有所长的学者来说,却非易事。坚持学科特长、尊重差异、超越差异,是学科交叉、融通发展的前提。学者之间、学科之间、不同研究派别理路之间,都需要深度的对话。郭英德教授曾说:“在改革开放的时代语境中,学术研究仍然必须坚守自觉、自重和自持,始终以“正而新”为鹄的,以“守而出”为内驱,以文会友,以友辅仁”。反观当下汤显祖研究,“守正出新”确实是一个至为重要的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