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显祖学术研讨会·2022 | 周育德:汤显祖与中国文化自信及其他

日期:2022.11.24来源:暂无 点击数: 198

【编者按】2022年11月11日,由中国戏曲学会、北京大学和抚州市人民政府等联合主办,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北京大学文化传承与创新研究院(抚州)和抚州汤显祖国际研究中心等承办的2022’中国(抚州)汤显祖学术研讨会在抚州市和北京大学举办。中国戏曲协会汤显祖研究分会会长、中国戏曲学院原院长周育德应邀出席会议,并发表主旨演讲。以下是周育德的发言内容。


图片


中国戏曲学会汤显祖研究分会会长、中国戏曲学院原院长 周育德



对这次研讨会的中心议题发表几点感想。


一、汤显祖与中国文化自信

清朝末年,西风东渐。五四运动时期,西风大盛。一些旗手式的人物,提倡“全盘西化”。这是当时在一个积贫积弱的民族中自然产生的社会心理。当然也表现了对中西文化认知的偏差。为纠正这种偏差,伟大的中国共产党做了近百年的努力。当年毛泽东同志就曾尖锐地批评“言必称希腊”的学风。今天,我党依然在做着这种努力,所以党中央提出“文化自信”的号召。这次研讨会,将它列为一个论题,是很有必要的。


汤显祖研究,的确可以增强文化自信。说到文化自信,自然要说比较研究。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少数几位学者率先做出有关汤显祖和莎士比亚的比较研究,但在汤显祖研究领域里,这一直是一个比较荒凉的板块。21世纪以来,跟随着改革开放的潮流,比较研究渐渐兴盛,汤显祖很自然地被纳入比较研究的视野。


2016年,纪念汤显祖逝世400周年时,一些学者做出了一些比较研究的论文,发表了重要见解。最重要的是关于汤显祖与莎士比亚的比较研究,数量之多超出了以往几十年。这次研讨会,依然有这方面的好文章。几天前,在我们的汤学群里传送的郑培凯先生的好文章,可视为比较研究的代表作品。在比较研究的过程中,曾流行一个比喻:“汤显祖是东方的莎士比亚。”紧接着就有人问我一个问题:汤翁莎翁谁个更伟大?我说汤翁莎翁“都”很伟大,在文化的问题上你最好莫谈“更”字。


这两个文化伟人在地球转动中虽属于同一个时代,但生活在不同的文化土壤,有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不同的文化传统,不同的文化成就,无法作量化的比较,无法以高和低来衡量。作为文化巨人,他们对人类文化的贡献不同。对于中国学者来说,对汤显祖的研究比对莎士比亚的研究,有着更为丰富的内容和学术基础。


越是深入地研究,越是比较得透彻,越是觉得汤显祖的文化成就了不起。许多论文阐述在晚明社会能产生汤显祖这样杰出的文学家、戏剧家,产生“临川四梦”这样表现了超前的卓异的思想,体现着人性的光辉、人文的关怀,生命力超越时间与空间的杰出艺术作品,证明了中华文化伟大的创造力,这是非常值得骄傲的事。许多论文阐明了汤显祖文化鲜明的无可取代的中国特色,表达了对中华文化的满满的自信。显而易见,我们从事的汤显祖研究对树立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是很有帮助的。


大家都知道,把汤显祖说成是“东方的莎士比亚”,这只是一个比喻,既是对汤显祖的尊重,也是对莎士比亚的尊重。任何比喻都不是绝对准确的,比较研究中有时还表现了对外国文化名人的某种仰视。这种仰视有时也表现为某种盲目性。


当代著名的导演林兆华谈到中外戏剧的比较,他说:“中国剧界最崇拜的是彼得·布鲁克(英国著名的戏剧和电影导演,20世纪重要的国际剧场导演。2022年7月3日去世,享年97岁)。中国戏剧圈能跟彼得·布鲁克对话的,还真就是我。我跟他畅谈过三次了,在英国一次,在本土一次。在巴黎看他排的莎士比亚的戏,也不怎么样。我说你这里头用的中国戏曲的表演手法,我们那里有的是!比方在水里游泳,张张嘴,叹口气儿,谁不会!


我从欧洲回来,童道明(中国著名的翻译家、戏剧评论家)访问我,说你在外国有什么感受?我说:“我们的戏不比他们差。可是我们中国的评论家不敢肯定我们自己的艺术家。我们的话剧从来不好好学习中国的戏曲。”其实,这种情况在汤显祖研究中也会碰到。令人信服的是在对汤显祖和莎士比亚的比较研究中,总的一种倾向是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自信。


二、“临川四梦”的当代传播

“四梦”的传播情况不一样。经过四百年来的风雨,戏曲舞台上留下来的主要是《牡丹亭》。若干年前,昆曲舞台上《南柯记》只剩下《瑶台》、《花报》;《邯郸记》只剩下《云阳法场》;《紫钗记》只剩下《折柳阳关》。近二十年来,情况有所改变。“四梦”在当代的传播,正在形成“百花齐放”的局面,日渐走向繁荣,成为中国戏曲舞台的一个亮点。“四梦”传播,有一个倾向值得重视,那就是努力求全。上海有“四梦”小全本的单独演出。浙江有四梦一台的演出。江西也有四梦一台的演出。演出的规模也多样化。青春版《牡丹亭》29出。陈士争版55出《邯郸记》有全本演出——江西有、上海也有。声腔的多样化。有粤剧《牡丹亭》,闽剧《紫玉钗》,赣剧《还魂记》《邯郸记》。还有抚州采茶戏版《牡丹亭》。最值得重视的是抚州戏曲家们创作的用旴河高腔演唱的乡音版《牡丹亭》。最近还出现了最大胆的罗周版《牡丹亭》。这种百花齐放的局面十分令人鼓舞。


《牡丹亭》的传播空间不断地扩大。《牡丹亭》不仅演遍了南北东西,而且不断地走出国门。国外的日本、美国、奥地利、英国等都有不同的版本在演出。

汤显祖和他的戏剧创作,已经进入全球的视野。“四梦”的传播方式也在发生着变化。当前新媒体的传播,成了与舞台演出并行的新方式。在疫情肆虐时期,线上传播更成了唯一的方式。“四梦”的传播有一个值得重视的事物,就是走进了校园。汤显祖的剧作走进校园,是由青春版《牡丹亭》领头的。北京、上海、南京、苏州、杭州、郴州等地的大学生中出现了新时尚——听昆曲,观看《牡丹亭》。戏曲进校园对培养戏曲的青年观众,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有着战略意义的。戏曲剧团也在研究在校园持续性演出的可能性。


三、汤显祖与地域文化研究

汤显祖与南京,汤显祖与北京,汤显祖与岭南,汤显祖与遂昌,汤显祖与大运河,都有人在做大文章。值得重视的,出现了几位特别活跃的研究家。刘昌衍的汤显祖家族谱系研究,有专著出版;萧德齐的汤显祖与九江、庐山、南昌的研究也很活跃。


当然,近年来除了汤显祖与地域文化研究,还有汤显祖的综合研究成果,如顾侠强的《汤学——汤显祖研究的基石与理论指南》。看来疫情并没有阻止汤学的研究。成果尤其令人欣慰。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2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