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照文献类别分组

按栏目分组

按年份分组

宋元戏曲在湘剧中的流传与演变
作者:颜婷 日期: 2020 文献类型 :图书
描述:我国有非常丰富的戏曲资源,地方戏中遗存了不少传统古剧,湘剧就是其中之一。从我国戏曲发展史来看,不少传统古剧由于历史上戏曲交流活动频繁流传到湖南。湘剧中蕴藏着不少宋元古剧的线索,无论是在剧本文学上还是在表演形式上,湘剧不少剧目直接或间接地继承了宋元古剧。宋元古剧在传承演变的过程中,剧本内容、音乐唱腔等不断被改编,有的甚至面目全非,但如果我们仔细发掘其痕迹,仍然可看到宋元古剧在湘剧中的遗存。笔者统计,湘剧中存留的宋元古剧总共有三十篇,以整本戏和折子戏两种形式流传下来。宋元古剧在湘剧中的流传演变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不少宋元古剧的关目排场、曲牌、戏词在湘剧中得到较好的保存;另一方面,湘剧对宋元古剧的情节、人物、音乐结构、科诨有所调整。调整情节的方式有四种:弥补疏漏、删减压缩、改写、新增情节。根据情节的发展,湘剧又对宋元古剧原本中的人物性格做了改动,剧中中心人物随主题的改变而变换。同时,宋元古剧流传到湘地,必改调而歌之,采用湘剧的声腔与方言。湘剧增加了不少丑角,以插科打诨,调动观众情绪,科介较于宋元古剧更加具体。在演唱方式上,宋元古剧融入了“找段”、“滚唱”、“帮唱”等形式。宋元古剧能在湘剧中流传下来并经久不衰,这与湘剧的剧种体制、湘地民众的喜好、湘地地域文化是息息相关的。随着时代的发展,湘剧剧作家们对湘剧中的宋元古剧做了新的改编,以适应新时代舞台演出。通过研究湘剧中的宋元戏曲剧目,我们可以以点知面地了解到宋元以来中国古典戏剧在舞台演出上的变迁规律,有利于戏曲遗产的传承与保护。
明代文人群体戏曲接受流变探微
作者:王斌 日期: 2010 文献类型 :图书
描述:明代文人群体的戏曲接受随明代前期和中后期社会文化环境的变化而呈现出两种不同的态势:明前期在官方禁戏政策的约束以及儒家道统、文统观念影响下,戏曲受到文人排斥,形成了文人与戏曲相疏离的态势;明代中后期戏曲活动日益繁盛,禁戏政策趋于废弛,社会文化环境较前期相对宽松,文人群体通过以古乐为戏曲音律源头、以《诗经》为戏曲文学源头的理论建构,使戏曲以儒家诗文传统之支脉的形式进入正统文学的范畴,从而完成了对戏曲的接纳。
“赵氏孤儿”题材戏剧的流变研究
作者:李静 日期: 2006 文献类型 :图书
描述:“赵氏孤儿”故事是中国戏曲史上一个独具魅力的题材。宋元以来,由此繁衍出各种类型的戏曲作品。直至今天,以此故事为题材创作的戏曲还一直都在上演。在当代,它还以话剧的形式得到演绎。它也是第一个为西方戏剧所借鉴的戏剧题材。本文主要考察“赵氏孤儿”题材戏剧在不同的时间和空间中的流变史,涉及到古典戏曲自身的沿革、戏曲与话剧的融汇、东西方文化的差异等问题,进而深入思考同一题材在不同时代、不同国度的戏剧中的流变,以及流变背后的深层原由。本文共分五章。第一章,第一节绪论部分首先是对这一题材的溯源、以及对同题材戏曲剧目的概述。第二节分两部分,主要是对元明两个刊本的杂剧《赵氏孤儿》的比较;以及传奇《八义记》和此前剧本的比较。第二章以近代以来各声腔剧种中的同题材戏曲为考察对象。由于篇幅的限制,仅选取有突出影响的京剧、秦腔、越剧、豫剧为例进行重点论述。第三章,主要是对2003年两个话剧《赵氏孤儿》的比较。共分四节,依次是女性主角的出现、父子形象的嬗变、复仇主题的颠覆、舞台呈现的变换。从人物、情节、结局、主题、舞台等方面来探讨它们之间以及它们与古典戏曲中同题材戏曲的异同,同时还涉及话剧与戏曲的关系等问题。第四章,主要写在中西文化交流中,这一题材在戏剧上的衍变。重点以元杂剧《赵氏孤儿》和伏尔泰的《中国孤儿》为例,探讨中西戏剧的关系。第一节论述在西方异文化语境中的《中国孤儿》在情节和思想上的独特之处。第二节以林兆华导演的《赵氏孤儿》为个案,论述话剧《中国孤儿》和河北梆子《赵氏孤儿》在同一表演时空中相遇时所形成的特殊观演环境和戏剧效果。第五章,重点解读“赵氏孤儿”这一题材戏剧的流变,分析它具有如此长久的艺术生命力的原因。首先,这一题材的戏文、杂剧的产生和宋元时期特殊的社会历史情境密切相关;其次,它承载的是忠孝节义等儒家伦理观念,以及千百年来人们对“侠义”精神的推崇。再次,其大团圆结局所代表的大众审美倾向。最后,表演艺术的日益精湛与成熟也是构成其得以流变的重要原因。
目连戏流变述论
作者:边艳蓉 日期: 2010 文献类型 :图书
描述:目连,是印度高僧,他的故事在魏晋南北朝时期随着汉文翻译佛经和天竺僧人进入中土开始传入中国,对中国的宗教、民俗、文学、艺术等产生深远影响,尤其对中国古典戏曲的影响更是深远。佛经《佛说盂兰盆经》奠定了目连救母故事的基本框架。敦煌藏经洞出土的各种目连变文进一步丰富了其情节。该故事通过佛经、变文等形式广泛流传,后进入戏剧文学,形成目连戏。宋杂剧有《目连救母》,认为是我国第一个被文献述名的戏曲剧目。金院本有《打青提》,元杂剧则有《行孝道目连救母》、《僧尼共会》、《目连入冥》等,其主旨都是宣扬孝道。随着宋王朝的南下,目连故事与南戏结合,为后来目连戏的繁荣,奠定了基础。明代是目连戏全面繁盛的时代,既有传奇《目连救母劝善戏文》又有杂剧《僧尼共犯》,既有散曲《尼姑下山》,又有各种声腔的《目连救母》,可谓全面开花,各有风采。目连戏的宗教色彩也逐渐暗淡,劝善主旨凸显。地方戏目连故事戏更是蓬勃发展,各种声腔争奇斗艳。民间目连戏的高峰也随之到来。清代目连戏依旧顺着戏剧文学和民间说唱文学两方面发展。戏剧方面,出现宫廷大戏《劝善金科》。说唱方面,种类很多,主体是宝卷,出现了《目连三世宝卷》、《目连救母宝传》、《目连记》、《目连寻母》、《目连宝卷》等,十分繁富。清代后期,目连戏衰落,但京剧、川剧、豫剧等剧种的目连戏保留了下来。
明代戏曲形态流变
作者:张维青 日期: 2001 文献类型 :图书
描述:戏曲形态作为一种载体,反映着人们的时代观念。剧作家选择最佳的创作方式 ,表达着自己的审美理想并求取达到现实的社会效应。明代戏曲承元杂剧余绪向明传奇转捩 是时代的趋势,在思想内容方面受时代精神濡染表现出不同的特征,在艺术形式方面也出现 不同变化而追求某种完满。本文对明代戏曲作概要观照,对其形态流变作简要梳理,以期寻 求某种规律而反思艺术创作的真谛。
上页 1 下页 尾页 跳转至:第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