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刘侗戏曲剧作选
作者:刘侗著 日期: 2018.10 文献类型 :图书
描述:本书收录了刘侗京剧、评剧两种剧种的10部中短篇剧本,包括:昭王渡(小剧场京剧)、谁共白头吟(小剧场京剧)、清照伊人(京剧)、南海子(京剧)、圆明(京剧)、杨七娘(京剧)、琉璃赵(独幕京剧)、中关村(京剧现代戏)、长霞(评剧现代戏)、桃花盛开的地方(评剧现代戏),其中有传统剧目,也有实验性剧目,综合体现了剧作家全面深厚的艺术创作功力。
关索戏和地戏
作者:高伦 日期: 1998 文献类型 :图书
描述:一地戏,村民们称为“跳神”。关索戏俗称“玩关索”。明初,元梁王巴札刺尔密镇守云南,拒绝归附明王朝。明洪武十四年(1381),朱元璋派颖川侯傅友德为征南将军,永昌侯蓝玉,西平侯沐英为左、右副将军,率大军30余万出征云南。大军分兵两路,一路经过永宁、乌撒、赤水河一带进逼云南;另一路主力由辰、沅出兵,取道贵阳,并在曲靖大败元军,彻底
戏曲研究 第93辑
作者:《戏曲研究》编辑部编 日期: 2015.05 文献类型 :图书
描述:该书是戏曲研究的重要学术刊物,分为现代戏创作谈、戏曲史论、戏曲理论、戏曲争鸣、地方戏、戏曲文化、戏曲传承等栏目。其中包括了2014年度戏曲发展研究报告、明杂剧剧场论、元代戏曲理论的发轫与拓展等各类戏曲研究文章数十篇,反映了我国国内对中国戏曲现状和理论的研究重点。
“文章如戏笔,性命最真切”——袁中道生死观及文学研究
作者:朱晓骢 日期: 2015 文献类型 :图书
描述:晚明文人重视生死问题,他们的文学创作也深受生死观影响,这在袁中道身上有充分体现。袁中道是公安派末期的代表人物,其文学活动主要在万历后期,身上带有鲜明的晚明文人烙印。袁中道的生死观不仅影响到他的生存状态和心理状况,也影响到他的文学创作与文学理论。因此,解读他的生死观能够帮助我们更深入地了解他的生平与文学。 本文分为引言、正文、结语三个部分。引言部分简要介绍生死观的内涵、研究对象和研究现状。正文部分分为如下三章: 第一章分析袁中道生死观形成的背景,主要从晚明时代风潮、心学与佛学的流行、家族成员影响这三个方面进行探讨。首先,仕途艰难、君臣疏离的政治环境使文人宦情渐冷,经济的繁荣带来士子纵心物欲的社会风潮;其次,心学与佛学在生死观上的契合共同推动了文人对生死的深入思考;再次,家庭氛围与兄长的引导都对袁中道生死观之产生、发展产生了影响。 第二章论述袁中道生死观的发展及内涵。袁中道的生死观分为三个发展阶段:在生死观萌芽的青年期,他对生死问题看法不深;在生死观激进的中年期,他在面对死亡时产生了悲观恐惧的心理,并努力寻求超脱之道;在自我调适的晚年期,袁中道以舟居临水的生活方式化解焦虑,其生死观也趋于平和。 第三章探讨袁中道生死观在文学作品中的体现。袁中道“自适”的生死观与其“独抒性灵”的文学观念一致,“清冷”生死观的产生与后期诗文中大量清冷意象的出现有紧密联系,而其“隐福”生死观在现实世界中的落空反映在诗文中,于字里行间流露出对时光飞逝、亲友皆散的怅惋深情。 结语部分对全文观点进行总结。
千古奇谈“庄子戏”
作者:宋敏 日期: 2008 文献类型 :图书
描述:“庄子戏”是中国古典戏剧中的一朵奇葩。早在宋金时期,院本名目就有《庄周梦》、《蝴蝶梦》可惜已失传,无从考察。但也由此可知,庄周梦蝶故事作为戏剧题材,由来已久。至元、明、清时期,分别出现以“庄周梦蝶”事为核心的杂剧,以及以“庄子试妻”事为核心的传奇。至20世纪初,以“庄子试妻”事为蓝本的“庄子戏”日臻完善.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昆剧、越剧、川剧、话剧、京剧等都争相对此剧目进行了整理改编和演出。虽然改编本种类繁富,但大多是对以往《蝴蝶梦》的延续,往往创新不足,真正在人物、主题、剧情结构、意义延伸等方面具有创新意义、影响较大的也就是昆剧《新蝴蝶梦》、越剧《蝴蝶梦》、川剧《田姐与庄周》、话剧《庄周戏妻》这四个剧目。本文将以“庄子戏”的出处、发展和传承为经线,以解析20世纪90年代改编“庄子试妻”事具有代表性的昆剧《新蝴蝶梦》、川剧《田姐与庄周》、越剧《蝴蝶梦》和话剧《庄周戏妻》为纬线,来重新解读中国戏剧中这一朵艺术奇葩。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一:比较系统地阐述“庄子戏”的发展和传承问题;二:第一次把几个不同剧种具有代表性的《蝴蝶梦》的改编戏放在一起进行比较;三:比较翔实地收集了大量地“庄子戏”的文本信息。
皖南目连戏及其声腔曲牌之研究
作者:张隽 日期: 2005 文献类型 :图书
描述:目连戏是一种古老的以戏曲形式呈现的民间祭祀仪式剧,以其千百年的积淀而蕴藏着极其丰富的文化内涵。目连戏缘自佛教经典,经过千百年来的发展、演变,佛、道、儒、巫傩等思想逐渐杂糅其中,形成了各地独具特色的目连文化网络。目连文化反映了中国民众在信仰、思维方式、文化心理、社会制度以及行为模式上所特有的农耕文化的特质。皖南目连戏历史久远,而皖南地区文化积淀厚重,同时又是影响几遍全国的《目连救母劝善记》戏文的作者——明代儒生郑之珍的故乡,因此,皖南目连戏是明中叶以后目连文化在皖南的缩影。因目连戏古老的形态及其传承的相对稳定性,它较多地保存了南戏的初始形态。其中的声腔、曲牌是中国传统音乐的重要载体,同时也是研究我国戏曲音乐和传统音乐的宝贵资料,它们的流变体现着中国传统音乐继承和发展的脉络。其中的祭祀仪式是古老的巫傩文化在后世的一种演变形态,依然保持着原始文化高度综合、混沌不可分的特征。集多种文化形态于一身的目连戏,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一块瑰宝,对它的认识和再认识体现了我们对待传统、继承传统和保护传统的态度。
上页 1 2 3 ... 1430 1431 1432 ... 1458 1459 1460 下页 尾页 跳转至:第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