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沈自征剧作研究
作者:李晓红 日期: 2012 文献类型 :图书
描述:本文着重分析晚明吴江剧作家沈自征的杂剧《渔阳三弄》的艺术特色及成因,探讨了沈自征杂剧对清代抒愤短剧的影响及接受情况。全文分成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介绍沈自征的家庭背景、生平和创作情况。 第二部分概述沈自征的剧作《渔阳三弄》主要内容,具体分析《渔阳三弄》艺术特色,如:与内容完美结合的体制;文采斐然兼本色得体的语言风格;意象奇特,借奇人奇境以抒奇情;以张显情性、释泄郁气为目的来构造剧情,突破了传统“中和之美”的审美格范。 第三部分从创作社会背景、个人才情与境遇、对元杂剧艺术特色的刻意追求以及徐渭剧作的影响四个层面来分析沈自征杂剧艺术特色之成因。 第四部分分析沈自征《渔阳三弄》的接受情况,及其对清代抒愤短剧在主旨、题材、结构、关目等多方面的影响。 通过对沈自征杂剧的分析,使得《渔阳三弄》三剧的艺术特色及影响更加明确清晰,肯定了其在明清杂剧史上的地位与价值,同时通过对单个作家及其剧作的具体分析,给予明清杂剧在个案研究领域方面以必要的补充。
朱有燉杂剧中的脚色设置
作者:张召鹏,杨露 日期: 2015 文献类型 :图书
描述:作为明代初期最重要的剧作家,长期生活在开封的周宪王朱有嫩虽师法"金元风范",但却大胆进行创新,从而突破了杂剧原有体制的藩篱。从脚色设置方面来看,朱有燉杂剧虽与元杂剧的脚色设置相仿,但分类更为细化更为复杂,分工更加明确合理,使用更加灵活自由,突破了元杂剧一角独唱的范式。朱有燉杂剧中脚色设置的变化,是明代初期戏剧形态演进的具体体现,具有特殊的研究价值。
古本戏曲丛刊四集
作者:《古本戏曲丛刊》编辑委员会 日期: 2016.08 文献类型 :图书
描述:本书将1958年出版的《古本戏曲丛刊四集》以精装本形式出版。全书专收元、明两代的杂剧,包含杂剧总集8种。元代杂剧为《元刊杂剧三十种》,明代为《古杂剧》《脉望馆钞校本古今杂剧》《古名家杂剧》《杂剧选》《阳春奏》《元明杂剧》《古今名剧合选》。
传统戏曲的经典化与再生产——以《赵氏孤儿》为中心
作者:靳小蓉 日期: 2014 文献类型 :图书
描述:元杂剧《赵氏孤儿》是当代、尤其是新世纪以来被改编得最多的戏曲经典之一。这部作品在它自己的时代即被视为名作,在其后的时代中不断被经典化,收入各种选本,被改编成各类戏曲形式;在昆曲中形成了“《八义》八出”为代表的舞台经典,在京剧中形成了《搜孤救孤》为代表的舞台经典作品;在学术史上,王国维将《赵氏孤儿》杂剧与《窦娥冤》等极少几部作品作为中国悲剧的代表,与世界经典悲剧抗衡,完成了《赵氏孤儿》的经典化定位。加上《赵氏孤儿》是第一部被译介到国外、并被外国作家多次改编的中国戏剧,由此《赵氏孤儿》成为比较文学的重要议题,也成为展现中国悲剧、甚至中国文化的重要窗口。本文梳理了《赵氏孤儿》从故事原型到杂剧名作、到舞台经典、到经典再生产的过程,探讨了戏曲发展和传播的规律。本文第一章探讨了“赵氏孤儿”故事从史籍中的片段记载到元杂剧《赵氏孤儿》的传播接受过程,分析了元杂剧《赵氏孤儿》的经典特质,在明代选本中的经典化过程,以及元末南戏改编和明代《八义记》传奇文本的形成过程。第二章从晚清民国演剧史入手,分析京剧折子戏《搜孤救孤》从老生戏中脱颖而出直至成为舞台经典的过程,探讨了该剧与晚清、民国戏曲剧种、行当、剧团体制、戏曲传播方式之间的关系。第三章从1959年北京京剧团重新编剧、演出的京剧《赵氏孤儿》产生的背景、过程入手,探讨“推陈出新”的国家政策下戏曲现代化的进程及其得失。第四章从当代戏曲生态出发,将传统戏曲生态分为“整旧如旧”的文化遗产保护和求异追新的现代创作两大类,在肯定这种分野的基础上,探讨了几部新编《赵氏孤儿》戏曲走向歌剧化的特征,并评析了两部《赵氏孤儿》歌剧。第五章探讨《赵氏孤儿》的话剧改编。话剧的艺术形式是从西方借鉴而来的,它的思想意识也深深地打上了西方文明的印记。因此,话剧对《赵氏孤儿》的改编绝大多数都具有颠覆性,有意无意地对原作进行误读,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解构了经典。第六章介绍了《赵氏孤儿》题材影视剧生产情况,分析了戏曲经典在图像化生产过程中的特殊问题。第七章探讨海外的《赵氏孤儿》海外传播。海外对《赵氏孤儿》的改编热潮有两个时代,一是十八世纪,另一个是二十一世纪。本章主要探讨二十一世纪的几部《赵氏孤儿》戏剧改编情况,总结它们的思想艺术特点,及对中国戏剧创作的借鉴意义。
《山左戏曲集成》文献与戏曲文学研究
作者:赵璐 日期: 2016 文献类型 :图书
描述:山东古典戏剧因其有着深厚的文化基础,著名作家、作品的支撑,展现出较高的艺术成就,仅凭《宝剑记》、《桃花扇》就足以令世人啧啧称道。但戏曲文献散佚之严重,不禁令人扼腕叹息。《山左戏曲集成》一书将分散在各个戏曲丛刊和全国各地的馆藏中的元明清山东籍剧作家的杂剧传奇作品汇聚一处,成为现如今收藏山东古典戏剧作品的首部著作,为戏曲研究和爱好者提供了方便,为山东古典戏剧的流传提供了坚实可靠的路径。《山左戏曲集成》从各个戏曲选集、人物作品全集、未见流传的馆藏抄本中收集正在散佚的山左戏曲作品,共收录戏曲作家29家,作品69种。积极参考前人成果,努力做到体例完备。《山左戏曲集成》成果有三:第一,厘清了山左戏曲作家的生平,避免以讹传讹。第二,收集随时有可能散佚的山左戏曲作品,在流传的不同版本中收集善本,为戏曲爱好者和研究者提供方便。第三,批判地继承山东戏曲文化,批判地接受创作经验,使山东戏曲研究取得长足的发展。《山左戏曲集成》中收录的山东剧作家创作的杂剧传奇作品,在元明清长达六百年的岁月里,熠熠生辉。本文以时代、地域为划分依据,从纵向和横向上分析山东戏曲的发展状况。将现存的山东古典戏曲进行题材分类研究,分为历史剧、爱情剧、神仙道话剧、伦理剧、文士剧与女性剧等类型,体现出文人剧作家对社会群体的关怀和对个体生命的注重。在文体构成方面,山东古典戏剧生动地演示了这一艺术形态发展的整个动态历史进程,反映了中国戏曲发展的历史及特征。在思想内容方面,受齐鲁文化、儒道思想的制约与平衡,但同时又受不同时期的主流文化思潮影响,展现出不同的时代风貌。在语言方面,虽在不同时期、不同文体上略有差异,但总体来说,山东杂剧传奇的语言雅俗共赏,颇具特色。我们需探索和发掘山东古典文献的特征和现代价值,阅读、分析、研究山东古典戏剧的魅力。
关汉卿杂剧语词研究
作者:王中强 日期: 2017 文献类型 :图书
描述:关汉卿是元杂剧作家中杰出的代表人物,他创作的杂剧具有极高的艺术水平和思想内涵。对于关汉卿杂剧中的语词,前人也有专着解释,但大都存在重释义而轻探源的倾向,且多对剧中的虚词进行分析,如连词、介词、语气等,对关汉卿杂剧中的实词和俗语展开研究的尚不多,仍有一定的研究空间。本文对关汉卿杂剧中的词语进行了统计分类,并解释了部分词语,探索语源,分析词语、词义的演变过程。同时,我们还从语言角度对作者存疑杂剧《晋国公裴度还带》作者问题进行分析,指出真正的作者应是关汉卿而非贾仲明。本文有以下几方面内容。首先是论文思路和关汉卿杂剧词语的总体介绍。绪论部分介绍了论文的选题理由和研究方法、研究价值,对现存元杂剧的版本情况进行了梳理,对关汉卿生平及其杂剧词汇研究现状做了简介和分析。第一章概括了关汉卿杂剧词语的总体面貌和特点,大致可以分为书面语词、俗语词、外来词几种。其次是语词解释,包括新词新义和部分具体词语。本文根据《汉语大词典》搜集关汉卿杂剧中出现的新词、新义,结合词语研究结果对《汉语大词典》做了补充,增补《大词典》中的词条、义项,提前或提供书证。词语释证主要有疑难词、俗词俗语和外来词。尽可能做到探索语源,从历时角度研究词义的演变过程。外来词分析中,我们主要对杂剧蒙古语词进行了音节分析,同现代蒙语对比,寻找中世纪蒙古语音节演变的规律和特点。其次是词汇概念场研究。本文将一些相同概念语义的词语放在同一概念场场内分析,研究场内成员及词义的演变过程,有慌乱概念场、和解概念场、抛弃概念场三类。最后是从语言角度分析《裴度还带》一剧的作者问题。针对作品的具体内容,我们设计了调查方法,调查统计了《裴》剧、关氏和贾氏杂剧的语法成分、词汇成分,如“兀的”句式、人稻代词、疑问代词,从数量和比例方面进行对比,考察哪一方与《裴》剧在语言习惯方面更接近,进而确定作者。
上页 1 2 3 ... 1436 1437 1438 ... 1458 1459 1460 下页 尾页 跳转至:第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