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民间的包公崇拜与包公戏研究
作者:王之涵 日期: 2007 文献类型 :图书
描述:包公是一个历史上的著名人物,民间崇拜对于包公形象的塑造一直没有间断。戏剧与民间崇拜有着密切关系,是表现包公崇拜的重要舞台。从元杂剧开始,戏曲舞台上就不断搬演包公题材故事,包公戏至今依然不断有新的剧本出现。包公被民间的造神运动推上神坛的同时,戏曲舞台上的包公也变得神奇起来。 本文在弄清历史上真实的包公的基础上,考察了包公崇拜在民间的发展情况。民间对包公的崇拜主要表...
诸葛戏研究
作者:帅小敏 日期: 2004 文献类型 :图书
描述:本文以诸葛戏为研究对象.所谓诸葛戏就是以诸葛亮为主要人物或重要人物的戏曲作品,研究时限是从元代到清代道光年间,艺术样式包括杂剧和传奇.论文共分为四章,第一章梳理、统计诸葛戏的剧目概况.第二章从整体上论述元及明初杂剧诸葛戏,这一时期的诸葛戏具有民间性和戏?
侯喜瑞在麻将桌上学戏
作者: 暂无 日期: 2015 文献类型 :图书
描述:在梨园行,师弟向师兄学的多,师兄向师弟学的少。京剧净角侯喜瑞当年却在麻将桌上,向师弟马连昆学了不少好戏。二十世纪上半期,著名的京剧科班富连成培养了喜、连、富、盛、世、元、韵七科人才。马连昆虽然是第二科,能戏却比第一科的侯喜瑞还要多。但按辈分来算,侯喜瑞是师兄,
试论李(洪春)派关公戏剧目特色——试运用阿甲“表演文学”理论研究
作者:王曦泽 日期: 2020 文献类型 :图书
描述:关公戏特指以关羽为主要人物的具有观赏性或仪式性的戏曲剧目,是戏曲艺术中重要且独特的一个组成部分,关羽形象的人物原型源于史实,但在历史原因和民间演义下,关羽形象逐渐神话,形成了中国文化中极为独特的三教同尊的文化现象。李洪春先生在继承了王鸿寿先生的所有关公戏剧目后,又多有创新,自成一派,被业内誉为“关剧宗师”。故而“李派”关公戏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本文采用了阿甲先生提出的“表演文学”相关概念进行研究。关公戏的审美分为两大主干,一是剧本文学性,二是舞台观赏性,从现有研究资料上看,多是对于其在戏曲舞台上的表演技巧方面的记录,将舞台表演与舞台文学一分为二。而阿甲提出的“表演文学”认为舞台表演和舞台文学是相互影响、相互发展的和谐统一的关系。通过对“李派”关公戏典型个例的研究,更好地从戏曲本质上把握其艺术特色。本文首先梳理了李洪春先生表演艺术的继承脉络和其艺术成就。通过整理元杂剧、明清传奇和花部乱弹中的关公戏中人物形象的转变,突出李洪春将关羽形象从“神”到“人”的转变,并且通过与民间说唱文学的互动,使关羽戏更加系统化。本文的主体部分试用表演文学的概念,对李洪春的主要关公戏剧目进行具体研究,包括从案头文学到表演文学的演化、动作思维展现人物内心情感、舞台与文本中时空传神与幻觉传神的关系、舞台文学对于情节的构建以及审美体验的传递。“表演文学”是基于舞台艺术创作实践基础上提出的概念,通过对其概念内涵进行梳理,寻找其出发点是生活真实和艺术真实的关系,核心问题是戏曲中特殊的时空观,创作问题是语言文学和表演文学的辩证关系。通过研究“李派”关公戏对于“表演文学”的运用,可以从本质把握其艺术特色,更能够为戏曲文学创作提供借鉴,更好地传承与创新。
戏曲舞台本科诨研究
作者:乔丽 日期: 2005 文献类型 :图书
描述:中国古典戏曲是民族文化瑰宝,具备文学和艺术的双重特质,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本文以古典戏曲舞台脚本中的科诨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几个方面进行相关研究。绪论主要是对戏曲舞台本的界定和对戏曲科诨概念的解释,确定了研究对象的范畴。第一章交代戏曲科诨的渊源,探讨中国古典戏曲成熟之前的表演形式对其产生的影响。首先说明中国古典戏曲很注重喜剧情境的创造,这也是中国人乐天精神的具体体现。其次说明先秦俳优的滑稽调笑、汉唐的参军戏、宋杂剧、金院本以及宋元南戏中的制造笑声的表演技巧和手段对后世戏曲科诨产生的重要影响。第二章是本研究的核心。首先,在大量阅读、整理舞台本作品中的科诨的基础上实地考察科诨的存在样式,进行一定总结,找出一定的相对规律。本章首先将科诨分为以语言制造科诨为主和以动作制造科诨为主两大类,每一大类下再细分小类进行考察。另外根据科诨与全剧情节结构的关系分为两类,一类是与情节密切相关的科诨,着眼点在于科诨的功能,故放在第三章中论述;另一类是与情节无关或关系不大的科诨,这里着重总结相关的表演样式。本章研究目的在于使科诨的面貌更清晰地呈现在人们面前。第三章在第二章总结科诨套式的基础上对科诨在戏曲作品尤其是舞台本作品中的重要的功能和地位及其原因进行切实地分析,具体通过调节舞台气氛和戏剧节奏、塑造人物形象、调整情节结构、 解决舞台实际问题四个方面来论述说明。最后的第四章在前文论述的基础上提出了舞台本中科诨以俗为美而又强调自然的风格特色。全文层层推进,从舞台本中的科诨的存在面貌到其功能作用再到其风格特色,从科诨本身出发研究科诨,从科学态度出发考察科诨。
薛家将戏研究
作者:杨蓓蓓 日期: 2012 文献类型 :图书
描述:薛家将故事是中国传统文化中耳熟能详的故事,并且后来被搬上戏曲舞台。本论文在系统梳理古今薛家将戏资料的基础上,汲取前人的研究成果,在现存的薛家将戏文资料上对元、明、清三代的薛家将戏进行梳理整合,突出个案研究和比较研究,力求廓清薛家将戏的整体面貌。本文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对薛家将进行史实考略,就相关史料勾勒出薛家将的真实形貌。从薛氏起源到薛仁贵及后代的事迹,证明“薛家将”这一称号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史有记载,众望所归;第二部分,用分析,比较的方法对元代有关“薛家将”的戏曲作品进行述略及鉴赏。话本《薛仁贵征辽事略》是最早有关薛仁贵故事的文学作品,其为后来有关薛仁贵的作品提供蓝本。通过史实与《薛仁贵荣归故里》的对照,看出薛仁贵故事的演变。通过对《薛仁贵衣锦还乡》元明两种刊本,在人物形象、情节设置、曲词宾白、主题倾向的比较,看出同一剧目不同时代展现出的联系与区别,同时,元代开始出现对女性的关注;第三部分,对明代两部有关薛家将的传奇进行分析鉴赏,从人物改变,情节设置、艺术特点三个方面,探究出薛家将戏到明代出现的继承与发展,以及简要分析嬗变的原因;第四部分,从地方戏的角度,对清代以来的有关薛家将戏的来源及剧目进行整理分析,通过对京剧《汾河湾》、蒲剧《薛刚反朝》、吉剧《三请樊梨花》的鉴赏分析,看出薛家将在地方戏中的传播情况并对薛家将戏中所蕴含的忠义观、功利观、女性观加以分析;结语部分,薛家将戏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民风、民俗、民情的折射,受到广大民众的青睐,因此我们有研究它的价值。
上页 1 2 3 ... 1448 1449 1450 ... 1458 1459 1460 下页 尾页 跳转至:第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