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牡丹亭:根据汤显祖《牡丹亭》改编
作者:林青 日期: 2002 文献类型 :期刊
描述:主题歌:世间惟有情难诉,生生死死一画图。牡丹亭畔朝复暮,唱尽新词人何处?只是相思莫相负,蓦然回首不知路。人生几回易寒暑,莫教时光等闲度!
从今解识春风面,肠断罗浮晓梦边——《吴吴山三妇合评牡丹亭还魂记》述评
作者:郭梅 日期: 2004 文献类型 :期刊
描述:评述吴吴山三妇及其《牡丹亭》评本 ,充分肯定其理论价值。
伉俪绝唱《牡丹亭》——论汤显祖《牡丹亭》的艺术追求
作者:王太丰 日期: 2005 文献类型 :期刊
描述:作为汤显祖的代表作,《牡丹亭》在文学史上的地位,是与其鲜明的人物形象塑造与独到的艺术追求分不开的。
关于《牡丹亭》和青春版《牡丹亭》的研究
作者:郑传寅 日期: 2008 文献类型 :期刊
描述:《牡丹亭》自诞生之日起,围绕她的争论就不绝于耳。有人赏其词清句丽,有人斥其屈曲聱牙;有人视之为曲中魁首,赞赏有加;有人目之为洪水猛兽,肆意禁毁。一部《牡丹亭》不知引逗了多少人的情思!四百多年间,物换星移,昆曲由盛而衰,《牡丹亭》的演出也随着昆曲的衰落而难得一见。而今,一部以“青春”为旗帜的《牡丹亭》重新勾起了人们对民族文化的乡愁,“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几乎没有看过戏的当代大学生突然发现,我们古老的民族文化花园里,竟然伫立着这样一株绝色牡丹,怎能不感慨万千。2008年盛春时节,青春版《牡丹亭》剧组来珞珈山演出,用“观者如堵”、“好评如潮”来形容其盛况,毫不为过。被感动的岂止是珞珈山?整个武汉市那一段时间真的是“满城争说《牡丹亭》”。以下三篇文章记录了武汉大学艺术学系师生观赏这次精彩演出后组织的一次讨论。《〈牡丹亭〉与宗教智慧》一文从宗教文化的角度指出:《牡丹亭》的叙事融进了我国民间广为流播的宗教智慧。剧作出无入有、张皇幽缈的宗教叙事与“为情作使”、彰显人欲的主观意图之间构成一种契合,正是这种契合使“至情”有了超越生死、感人肺腑的艺术张力,宗教智慧转化成了艺术智慧。《妙在离合之际——论青春版...
女儿笔底女儿心:《吴吴山三妇合评牡丹亭还魂记》评语的女性立场
作者:郭梅 日期: 2011 文献类型 :期刊
描述:在《牡丹亭》的众多评点本中,《吴吴山三妇合评牡丹亭还魂记》以其清丽典雅的评语和独具一格的女性视角,鲜明地反映了当时闺阁妇女的文学艺术观念和生活观念。本文先总论三妇批语,分析她们对杜、柳之"情"的心理观照和对丽娘之"梦"的深层解析,探讨她们所表现出的对美好爱情生活的理想追求;然后分论三妇批语,剖析她们对《牡丹亭》之"情"的不同体悟,研究她们所表现出的强烈的女性意识。
汤显祖《牡丹亭》处置式考察
作者:康芸英 日期: 2011 文献类型 :期刊
描述:“处置式”是汉语的一种特殊句式,它的表现形式主要是把字式和将字式。处置式大致产生于公元7世纪到8世纪之间,且不同的时期,处置式呈现出不同的发展特点。通过对《牡丹亭》中的“把”、“将”字处置式进行统计和考察,发现处置式在明代的发展呈现诸多特点,即“把”字渐趋发展,“将”字逐渐式微,谓语部分结构形式更加复杂,处置式、使成式、被动式等不同句式结合使用。
上页 1 2 3 4 ... 71 72 73 下页 尾页 跳转至:第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