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两曾为情还魂的旷世杰作-汤显祖《牡丹亭》与格鲁克《奥菲欧与尤丽狄茜》之比较
作者:池洁 日期: 2002 文献类型 :期刊
描述:学术界常将汤显祖与莎士比亚作比较研究,但由于汤显祖写的是配乐演唱的戏曲,而莎士比亚写的是纯为对白的话剧,两人的作品不属于同一种艺术样式,因此两者的比较似仍欠全面妥贴,笔者认为将中国戏曲与西方歌剧这两种配乐演唱的舞台剧作比较则更为恰当,故拟将两部歌颂爱情的名作:汤显祖的《牡丹亭》与格鲁克的《奥菲欧与尤丽狄茜》作一番比较研究,从作品产生的时代及主题思想,戏剧情节,艺术成就及对后世的影响等三方面作出比较分析,进而指出中国戏曲与西方歌剧的共通之处与不同特点,藉此为中西文化的比较研究提供了一个视角。
汤显祖卧薪
作者:浪花 日期: 1979 文献类型 :期刊
描述:汤显祖是大家熟知的明代剧作家。他的《牡丹亭》是我国古典文学遗产中的一部优秀作品。这部作品,写了杜丽娘由梦生情,由情而病,由病而死,死而复生这样一种异乎寻常的爱情故事。据说,这部作品问世之后,娄江有个女子,人称俞二娘,因酷爱其词,深为所感,以至愤惋而死。汤显祖为此作了一首悼诗:“画烛摇金阁,真珠泣绣窗,如何伤此曲,偏只在娄江。”(见《柳亭诗话》)又据《三借庐笔谈》称:扬州一女子金凤钿,因读
《牡丹亭》的传播研究
作者:王燕飞 日期: 2005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描述:《牡丹亭》是中国戏曲史上的杰作,具有卓越的思想艺术成就。面世四百多年来,积累了丰厚的关于《牡丹亭》文本和舞台传播的史料,在现代传媒发展的今天,《牡丹亭》的传播又增添了新的内容,这些都值得梳理和研究。 全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第一章“汤显祖与《牡丹亭》”是有关《牡丹亭》的作者和文本以及时代环境的分析。作者是第一传播者。作者原始的传播意图有没有得到实现,哪些内容被发扬,哪些内容被忽略。都要从这个源头找起。《牡丹亭》与蓝本相比较,继承了原作对“慕色”的表现,进一步提升到“至情”的高度,并以尊重、同情的态度突出了女性在情色中的主体性。同时,与女性追求“情”的世界相呼应,增添了男性求“才”的世界,并增加了战争的副线。在艺术上的发展突出表现在文辞和人物形象塑造的成功等。明代晚期,“心”学思潮兴盛,作品对“情”的宣扬,与大环境气候的相契应是促进传播的一个重要原因。 第二章是对“《牡丹亭》的文本传播”之分析。印刷术的兴盛,为文艺作品的文本传播提供了便利的媒介。明清有关《牡丹亭》的各种版本是一种文本传播,另具特色的是对《牡丹亭》的评点本和修改本的传播。现当代还有小说体裁的改变本、外文改译本。评点本和改编本是本论文着重主要分析的文本传播方式。在这里,评点者和改编者成为作品的第二传播者。《牡丹亭》的评点本包括文人和女性的评点本,分别进行比较论述,以见其不同的接受和传播着眼点。其中对“情”的分析女性更见细腻,对结构、语言等分析传播也有差异。修改本有文人和艺人修改之别,也反映了《牡丹亭》文本在传播过程中的不同面貌。 第三章是有关“《牡丹亭》的舞台传播”之分析。《牡丹亭》的舞台传播和文本传播一样长流不息。不过,全本戏的演出不多,主要演折子戏。《牡丹亭》的舞台传播形式多姿多彩。有各种腔调、地方戏的移植和改编,今天更有了舞剧、话剧、歌剧等形式的渗透或演出。该章按时期先后分别分析了《牡丹亭》在明代、清代、近现代以来的演出,并分析了世纪之交国外的三台《牡丹亭》的演出传播。其中涉及到一定的跨文化传播带来的对传统表现方式的冲击。 第四章为“影视《牡丹亭》——《牡丹亭》的大众传播”。传播媒介发达,电影电视及网络的发展,给戏曲的传播提供了更广阔的天地。这一章分两节论说,第一节论《牡丹亭》的电影传播,第二节论《牡丹亭》的电视传播。《牡丹亭》与电影、电视的联姻,产生了电影戏曲《牡丹亭》、电视戏曲《牡丹亭》。其中有舞台表演与影视表演的冲突,也有互相借鉴、弥补之处。戏曲应该借助当代大众传播巨大的影响面和覆盖面。另外,电视节目的专题栏目、报纸、网络的宣传等等,也都是很好的传播途径。 总之,对《牡丹亭》传播的研究是总结,也是展望。
“临川四梦”的梦幻意识与情的哲学
作者:蔡莉莉 日期: 2000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描述:论文由“时代母体的孕育”、“‘四梦’梦幻意识论”和“情的哲学”三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时代母体的孕育”,论述了汤显祖面临的时代背景与社会思潮以及他的家世、交游概况,从历史的层面上对其思想作出初步的把握。本文认为时代的积弊与资本主义的发展在万历时期畸形共存,这影响了汤显祖的承担意识与对个人本体性价值的发现和认可;具有江西地域特色的心学强调主观精神,在发展过程中走向感性化,而佛学尤其是禅具有对感性生命重视的特点,其情、理的思想也从反面促使汤显祖主情思想的形成;汤显祖的家世、交游影响了其精神世界“儒”与“仙”的二重归属,“儒俭”则是主要人生价值取向。 第二部分“‘四梦’梦幻意识论”,分为“《紫钗记》与《牡丹亭》”、“《南柯记》与《邯郸记》”这两个方面来论述。认为前二梦总体上是典雅骆荡的浪漫之花,尤其是《牡丹亭》,对情的主动性的肯定以及对“有情之天下”的呼唤,具有明显的人文倾向;前二梦同时也体现了时代气氛下清醒的写实精神与悲剧意识。儒家具有“士志于道”的传统,“道”同时具有人间性格,汤显祖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作...
论《邯郸记》
作者:董晔 日期: 2004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描述:汤显祖《临川四梦》最后的一梦《邯郸记》,无论思想内容,还是艺术价值,均取得了杰出的成就。本文从三方面对《邯郸记》加以论述,并对前人的一些观点进行了探讨。 一、晚明社会风气、文学思潮影响下的汤显祖的情理观受王学左派思想的影响,汤显祖在主张以“至情”来对抗理学“存天理,灭人欲”谬说的同时——即所谓“以情抗理”,又援引原儒之理,主张用合乎人情的方式来教化天下。 二、《邯郸记》中的“情” 《邯郸记》中的“情”既广且深,在丰富性上对《牡丹亭》有所突破。宠与辱、得与丧、生与死、爱与憎、褒与贬等等,凡人所具之“情”备述无遗。在此之前,很少有文学作品把人类的复杂情感表现得如此淋漓尽致。 三、《邯郸记》的艺术成就 《邯郸记》是汤显祖对前三梦创作总结得失后的产物,在艺术上已臻于成熟。这些成就主要表现在:第一,成功的人物形象塑造。在这一部分中,主要对主人公卢生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第二,成熟的叙事手法(结构精巧,语言本色,叙事方式戏剧化,虚实并用、以幻为真,作家与人物合而为一)。
上页 1 2 3 ... 72 73 下页 尾页 跳转至:第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