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王世贞宗教观之研究
【类型】学位论文
【作者】 谢怡菁
【期刊名】国立中央大学
【内容提要】 王世貞(1526-1590),蘇州府太倉州人,是明代中葉「後七子」文學復古流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也是著名的史學家和戲劇家,生平活動時間經歷嘉靖、隆慶、萬曆三朝,是明代中期重要文學流派「後七子」的代表人物和集大成者,在當時與後世影響很大。本文個案專題的研究方式,先藉由探討王世貞的家世背景、為學與著作、仕宦歷程,以探求其性格塑成與影響心境思想的轉變之因。繼而討論王世貞以儒家為根基的思想,如何漸轉至佛道之中,影響宗教思想的轉變緣由為何?受其人生哪些經歷所影響?最終細化分析在三教合流的環境背景之下,王世貞的三教合一的宗教觀是如何形成?其中又是以何為主,是儒家?抑或道家?又抑或佛家?又有何在宗教上的主張和思想。對成長在傳統家族文化影響下的王世貞,根深蒂固的儒家思想,造就其積極入世的精神;優渥的家經濟條件,使世貞未能體會到失意文人的窘況,且給予進入仕途的有利優勢,然因其恃才傲物的個性,使得仕途波折不斷。從世貞早年的著作,可明顯看出其以儒家思想為正統,雖對佛、道兩家多有涉獵,但此時的他對於佛、道兩教的信仰是有所貶抑的。對於王世貞的宗教觀轉變而言,嘉靖四十四年(1565)至隆慶六年(1572)這八年是較為關鍵的時期。此期間王世貞屢次上京為父訟怨、又多次患瘡瘍久治不愈,特別母親及摯友李攀龍(1514-1570)的去世更使其情緒低迷。一連串的悲痛經歷,讓王世貞轉而從佛道思想中尋求解脫之法,不同於早年的儒家積極入世的精神。萬曆八年(1580)的「曇陽子事件」,王世貞亦牽連其中,象徵世貞走入宗教世界,由此揭開了王世貞晚年內在精神的超悟。而處於三教合一的宗教氛圍之中,王世貞的宗教觀無可避免的受此風之薰陶。從三教之爭中王世貞所執之態度、其師曇陽子(1558-1580)的思想,與來往的名僧互動情況來探析,王世貞認為三教合一的宗教信仰其最終所欲尋求的是跳出三界,可知在三教合一的信仰之中王世貞將佛教置於最高。而在宗教思想主張方面,王世貞強調「真心」的尋求,是為了突出對「頓悟」思想的重視,其求「真心」也就是求「頓悟」,以禪宗為主要的依歸。
【年份】2012
【页码】
【期号】
【获取全文】 文献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