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间离与平衡:道格拉斯·瑟克的家庭情节剧研究
作者:陈婷 日期: 2013 文献类型 :图书
描述:道格拉斯·瑟克作为一个在好莱坞发展的德国导演,甚至没有得到学院奖的一次提名,在好莱坞,瑟克只被看作是一个擅长拍摄家庭剧、肥皂剧的导演,但是在60年代开始他在欧洲受到追捧,从“手册派”早期的美学理念(以Jean LucGodard最为明显),到对赖纳·维尔纳·法斯宾德的直接影响,及在70年代被女性主义理论和精神分析理论学者的重新审读,直至被作为美国新一代导演马丁·斯科西斯(Martin Scorsese)、乔纳森·戴米(Jonathan Demme)、昆汀·塔伦蒂诺(Quentin Tarantino)、托德·海因斯(Todd Haynes)及其他人的偶像。只不过当人们认识到他的电影的艺术性的时候,瑟克已经淡出影坛。然而,他对世界电影美学的杰出贡献是不可否认的。不同于认为道格拉斯·瑟克是小众的肥皂剧电影导演的普遍评价,本文认为作为好莱坞家庭情节剧导演的代表人物,道格拉斯·瑟克的创作观念是具有一定实验价值的。在对道格拉斯·瑟克不同时期的典型电影作品的细致分析中,论述了道格拉斯·瑟克如何运用间离与平衡的理念使得他站在批判资本主义的角度去讲述美国社会发生的故事,却让看着美国好莱坞情节剧长大的人们接受并认可他,使他成为好莱坞情节剧大师的发展过程。本文在论述过程中没有将道格拉斯·瑟克的创作观念作为孤立的思想元素来对待,而是结合其个人文化背景、审美体验和艺术思想,通过对其典型代表电影作品的细致分析,来论述道格拉斯·瑟克是如何通过特定时期的创作来形成鲜明的个人艺术风格和艺术语言,并对电影美学发展产生影响的。本文提出了关于“道格拉斯·瑟克家庭情节剧”研究方面的独创性的观点,并在大量原文资料的基础上对论文观点进行了充分的、逻辑性的论证。在道格拉斯·瑟克的间离与平衡艺术观念及手法进行梳理和论述的过程中,根据其所处的特殊时期、用形式主义、心理分析理论等对于其独特的创作理念进行分析,提出瑟克作品中所展现的个体经验表达、作者化影像思维的解读与研究,作者本人也完成了在相关理论上的认识和升华,为今后的创作实践构建了清晰明确的方向。
从规范论看莎剧朱译本: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orms Theory
作者:刘颂 日期: 2009 文献类型 :图书
描述:20世纪80年代,翻译研究学派重要代表人物之一吉迪恩·图里以多元系统论为出发点,提出了翻译规范理论,对翻译研究产生了重大影响。该理论视翻译为一种由规范所制约的行为,将目的语文化纳入翻译研究范围,考察其对翻译行为及产品的影响,突破了以往传统语言学派将源语文化和翻译产品作为研究中心的局限,为翻译研究构建了一个多维的框架。根据图里的划分,翻译规范可以分为三类:初级规范、元规范和操作规范。本文将在翻译规范理论的指导下,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描述和分析影响朱生豪翻译莎士比亚戏剧的各种因素,探求翻译规范对译者翻译过程的影响,以及这种影响在译本中的体现,以期对朱及其译作有更全面深入的理解。通过对莎剧朱译本受翻译规范影响的多种体现的分析,本文得出以下结论:译者朱生豪,从开始翻译甚至是未动笔前直至翻译结束,整个过程都受到源语文化和目的语文化中各种规范的影响。不同的规范在翻译的不同阶段起着不同的作用,影响着译者的决策。未动笔之前,初级规范包括源语规范和目的语规范影响着朱生豪对于译文的整体选择。为保证译文“无暧昧不明之处”,在译文的逻辑选择上朱更倾向于目的语规范。元规范包括政治、意识形态、文化等因素以及对莎剧的热爱、公正的评价等各种因素,从宏观层面上影响着朱对篇章类型的选择,催生着他将英文版的莎剧译介到中国,以“使此大诗人之作品,得以普及中国读者”。当朱生豪开始翻译,操作规范也就开始发生作用,影响着译文的文字表述、篇章结构、语言风格以及各类翻译技巧的运用。出于对译文可接受性和充分性的考虑,省略、添加等技巧,口语化的白话文风格以及直译、意译、归化、异化等翻译策略都为朱所采用,以使中国读者在理解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领略莎剧之“神韵”。对图里翻译规范理论的介绍和应用,突破了传统语言学派的藩篱,拓展了翻译研究的视野,不仅使我们能从一个相对较新而全面的角度来研究莎剧的朱译本,同时也更进一步地证明了图里的翻译规范理论的合理性和解释力。
戏剧翻译中人际意义的跨文化建构:莎剧《哈姆雷特》和朱生豪译本的个案研究
作者:吴璐燕 日期: 2008 文献类型 :图书
描述:根据系统功能语言学的语言观,语篇作为语言交际事件,通过作者的创作和读者的阅读过程实现,其人际意义就在于作者/说话者与读者/受话者之间的关系。由于语言交际的重要目的就是建立并维持适宜的人际关系,人际意义的传达也就成为语篇重建过程的重要维度。翻译作为跨文化交际活动,不同于传统研究中所规定的对元文本进行复制和再现,应是以原文为出发点在译者的协调下重新构建一个介于作者和目标语读者之间的新的人际意义的过程。由于交际双方即作者和目标语读者处于不同的文化语境中,翻译过程必然涉及人际意义的跨文化构建。 系统功能语言学的人际意义理论为戏剧翻译提供了一个新的理论视角。戏剧翻译作为文学翻译的特殊领域,由于戏剧语篇以对话为主,服务于舞台表演,具有很强的口语特征,并且以剧本读者和观众的反应与接受为最终衡量标准,其人际意义的跨文化建构就成为考察戏剧翻译的一个必要维度。 本文将系统功能语言学的人际意义理论运用于戏剧翻译中,以莎剧《哈姆雷特》和朱生豪经典译本为案例,以人际意义的主要实现资源评价系统的三个子系统(即态度,介入和级差)为分析框架,对比分析剧本和译本在跨文化语境下的人际意义,考察作者和读者之间的人际意义的实现方式以及构建的合适程度,从而确立人际意义构建的合适度作为衡量戏剧翻译的重要参数。为了增强戏剧译本的可读性和可表演性,使其更容易地被目的语读者和观众接受,译者需要构建介于作者和目的语读者之间的合适的人际意义。在构建过程中,译者首先要传达作者的人际意图,其次考虑目标语读者的阅读取位,并且在协商两者人际意义的过程中实现译者的主体性。在评价系统框架下戏剧翻译的人际意义构建的研究为戏剧翻译批评理论与实践提供了必要的理论维度和重要的可操作参数。
朱有顿烟花粉黛剧研究
作者:罗志敏 日期: 2008 文献类型 :图书
描述:明初戏曲家朱有燉著述颇丰,其杂剧创作在戏曲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本论文以朱有燉杂剧中的类型剧——烟花粉黛剧为考察对象,对作家生平与其作品情况、烟花粉黛剧的内容、版本流传、烟花粉黛剧的语言特色以及杂剧体制的继承与创新等诸多方面进行了论述,并从性别研究的新视角对朱有燉的六本烟花粉黛剧进行了文本解读。 全文分两章。第一章是对朱有燉的六本烟花粉黛剧在继承、创新两个方面所取得的成就进行论述,探讨了朱有燉六本烟花粉黛剧的剧本内容、版本流传情况、语言特色,以及从烟花粉黛剧所反映出的朱有燉在继承元杂剧传统的同时所作的卓有成效的创新。文章具体分析了朱有燉对杂剧折数、曲牌、唱角等方面的突破性创新,以及这些创新所显示的意义。 第二章对烟花粉黛剧进行新的文本解读,从社会性别研究的新视角分别论述作品中的女性话语权失落和女性身体意义失落的状况,进而对明初社会大力宣扬封建节义、明初杂剧中妓女钟情士子而鄙弃商人的现象进行了初步分析。 论文最后附录了六个烟花粉黛剧剧本的曲牌列表和体例列表,以资研究者参考。
乔治·斯坦纳阐释学视角下字幕翻译中译者主体性分析——以美剧《生活大爆炸》第八季为例
作者:张艳霞 日期: 2017 文献类型 :图书
描述:互联网的高速发展和多媒体信息的广泛传播使人们能够轻易接触到形形色色的国外影视作品。其中,电影的字幕翻译对影视作品元信息的传递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在影视作品翻译过程中,译者总是有意识或无意识的在发挥其主体性和创造性。本文将通过乔治·斯坦纳的阐释翻译理论对经典美剧《生活大爆炸》第八季字幕翻译中译者主体性及其创造性进行研究。
京剧传统剧目中的满族服饰
作者:满懿,陈梦兮 日期: 2012 文献类型 :图书
描述:中文京剧作为一个世界瞩目的艺术品种,也是一个巨大的戏剧服饰艺术宝库。作为在清代诞生成长的京剧艺术却不可能脱离时代的浸染和统治者的认可,不可避免地带有清代烙印。京剧服装吸取了宋、元、明、清历代服饰的典型特点,成型于清代。通过对京剧传统剧目服饰的考察、比较、分析,从京剧服饰中的款式、图案、绣工、制作工艺等诸多方面都能窥见满族服饰艺术风貌,可以清楚地看到满族服饰的原生态形式借助京剧艺术保存至今。
上页 1 2 3 ... 1438 1439 1440 ... 1458 1459 1460 下页 尾页 跳转至:第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