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三希堂藏书书系 名家彩绘四大名剧 西厢记
作者:吴声绘画 日期: 2010.09 文献类型 :图书
描述:本书辑录画家吴声以古典名剧《西厢记》为题材绘制的国画作品,共计61幅。作品撷取《西厢记》剧本中的六十一个主要情景,以绘画的形式再现了此一经典剧作的艺术魅力。此外,又逐幅配以元杂剧《西厢记》的相关戏文,以便读者阅读欣赏。
中国四大名剧
作者:(元)王实甫等著 日期: 1994.12 文献类型 :图书
描述:四大名剧包括:西厢记/(元)王实甫著·长生殿/(清)洪 〓著·牡丹亭/(明)汤显祖著·桃花扇/(清)孔尚任著……
剧海探幽
作者:郑铁城著 日期: 2012.02 文献类型 :图书
描述:本书主要内容包括:绣春囊(新编《红楼梦》戏曲);鸳鸯(新编《红楼楼》戏曲);新编窦娥冤——据元·关汉卿《感天动地窦娥冤》改编等。
秦腔传统剧剧目研究
作者:寇涛 日期: 2012 文献类型 :图书
描述:中国古典戏曲经历了杂剧、传奇的辉煌后,在明清之际迎来了地方戏百家争鸣的大潮,这一时期在中国西北地区兴起的秦腔艺术迅速发展兴盛并成为清代地方戏花部的主力军。秦腔至今还是西北地区最主要的地方戏曲形式,它继承了元杂剧和明清传奇的优秀传统,在秦文化的熏陶下具有着自身的独特魅力。流传下来的传统剧目数量庞大,这些剧作历史悠久,并且扎根于深厚的百姓生活土壤,再经过历代杰出演员的反复加工,使之具有了独特的秦地特色和艺术价值。陕西人民出版社1984年8月出版的《秦腔剧目初考》收编秦腔剧目达一千六百多个,本文以此书中收录的秦腔传统剧目为主要考查对象,试图从秦腔剧目出发,研究秦腔剧本形态及其剧目题材来源,并从文化的角度对这些民间戏曲剧目所反映的民族精神进行观照,以期使秦腔研究更加完整全面,为地方剧种的抢救保护和改革发展提供文献资料和文学价值参照。本论文分为绪论、正文、结语三大部分。绪论部分概述了秦腔传统剧目、国内外研究现状和论文选题目的和意义。正文分五部分来展开论述。第一部分:秦腔剧目总述。这部分首先简要地勾勒出了秦腔传统剧初期、发展、高峰和成熟这四个发展阶段,概述了秦腔剧目的现存情况、历代文献对秦腔剧目的记载和秦腔传统剧目的突出特点。第二部分:秦腔传统剧剧目分类。这部分从多个角度,选取不同标准对繁多的秦腔传统剧目作了分类研究。根据不同剧目的题材内容、戏剧冲突、演出形式和突出角色为标准分类,对剧目做了较清晰的梳理。第三部分:秦腔传统剧目的素材来源。秦腔剧目中除秦腔艺人和剧作家的完全独立创作外,很大一部分剧目与历代史传、小说、杂剧、传奇、其他剧种、民间故事以及现实社会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第四部分:秦腔传统剧目折射出的民族文化精神。这部分分别从秦腔剧目中人物身上所体现出的爱国精神、忠义信念、封建女性不屈的抗争精神来论述秦腔传统剧目所体现出来的民族文化精神。第五部分:简述优秀秦腔剧目的整理改编。在秦腔舞台上,流传至今的剧目多是经过精心整理改编的剧目,如:《铡美案》、《火焰驹》、《赵氏孤儿》、《窦娥冤》、《游西湖》等。结语部分,总结全文,强调秦腔这种戏曲艺术形式的社会文化价值,并提出作为一种珍贵的地方戏曲样式,有保护、传承的重要价值和广阔的发展空间。
神仙道化剧和神头鬼面剧关目研究
作者:冷冰冰 日期: 2015 文献类型 :图书
描述:朱权在《太和正音谱》中将元杂剧分为12科,其中神仙道化科被置于12科之首,与之相关的神头鬼面科被置于12科之末,前者主要取材于道教,后者主要取材于佛教。在历史上道、佛两教虽然一直存在着对立与斗争,但反映在两类杂剧中却并不那么明显,有些作品中甚至出现两教圆融的现象,并且2科在剧作的关目设计上存在着许多相似之处。本文以19种神仙道化剧和8种神头鬼面剧作为研究对象,重点对2科的关目进行分析论述,同时兼顾元杂剧舞台表演的特点,探讨二者的关目设计与元杂剧的场面、宫调之间存在的内在联系。本文共4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后3个部分分为3章共7节。绪论又包括两个部分,由于“关目”一词多散见于中国古典戏曲理论,在后世戏曲研究中较少使用,因此本文绪论的第一部分除阐述研究对象和选题意义之外,还对“关目”的涵义划定范围,重点对关目理论的发展进行简单的梳理概括,以方便后文研究的展开。第二部分介绍本选题的研究现状和研究方法,同时对研究作品进行范围界定。第一章共两节,主要从神仙道化剧和神头鬼面剧创作的背景和关目来源两方面来进行探讨,第一节简单介绍元代时期道、佛两教的大致的发展状况,以及与之相关的代表人物马致远、郑廷玉的创作情况。第二节逐篇梳理、分析神仙道化剧和神头鬼面剧作品中关目本事的来源,并根据剧中对关目本事进行改编的程度分为新编关目、改编关目和沿袭关目三类。第二章共三节,以神仙道化剧和神头鬼面剧的关目设计方式为重点展开分析,第一节分析神仙道化剧的关目设计方式,并将其归纳为神仙度脱式、降妖除魔式、人神相恋式及其它方式等4类设计方式。第二节分析神头鬼面剧,并将其分别归纳为僧佛度脱式、因果报应式、其它方式3类设计方式,并对两科剧中同时存在的“恶境头”关目进行简要论述。第三节则在前两节的基础上,将本文研究的两科杂剧与“杂剧12科”中的其它科类进行对比,尤其是将神仙道化科和隐居乐道科进行比较。第三章共两节,着重在前文研究基础上进行延伸拓展,深入探讨神仙道化科和神头鬼面科的关目设计与元杂剧场面设计、宫调设计之间的内在联系,第一节分析两科关目设计与场面设计的关系,这种关系主要体现在时空转换和脚色变更两个方面。第二节则分析两科关目设计与宫调设计之间的关系,在对两科中宫调进行整理统计的基础上,阐述元杂剧宫调声情说的内涵,并结合作品重点分析元杂剧宫调的声情与剧情之间的内在联系。
“赵氏孤儿”题材戏剧的流变研究
作者:李静 日期: 2006 文献类型 :图书
描述:“赵氏孤儿”故事是中国戏曲史上一个独具魅力的题材。宋元以来,由此繁衍出各种类型的戏曲作品。直至今天,以此故事为题材创作的戏曲还一直都在上演。在当代,它还以话剧的形式得到演绎。它也是第一个为西方戏剧所借鉴的戏剧题材。本文主要考察“赵氏孤儿”题材戏剧在不同的时间和空间中的流变史,涉及到古典戏曲自身的沿革、戏曲与话剧的融汇、东西方文化的差异等问题,进而深入思考同一题材在不同时代、不同国度的戏剧中的流变,以及流变背后的深层原由。本文共分五章。第一章,第一节绪论部分首先是对这一题材的溯源、以及对同题材戏曲剧目的概述。第二节分两部分,主要是对元明两个刊本的杂剧《赵氏孤儿》的比较;以及传奇《八义记》和此前剧本的比较。第二章以近代以来各声腔剧种中的同题材戏曲为考察对象。由于篇幅的限制,仅选取有突出影响的京剧、秦腔、越剧、豫剧为例进行重点论述。第三章,主要是对2003年两个话剧《赵氏孤儿》的比较。共分四节,依次是女性主角的出现、父子形象的嬗变、复仇主题的颠覆、舞台呈现的变换。从人物、情节、结局、主题、舞台等方面来探讨它们之间以及它们与古典戏曲中同题材戏曲的异同,同时还涉及话剧与戏曲的关系等问题。第四章,主要写在中西文化交流中,这一题材在戏剧上的衍变。重点以元杂剧《赵氏孤儿》和伏尔泰的《中国孤儿》为例,探讨中西戏剧的关系。第一节论述在西方异文化语境中的《中国孤儿》在情节和思想上的独特之处。第二节以林兆华导演的《赵氏孤儿》为个案,论述话剧《中国孤儿》和河北梆子《赵氏孤儿》在同一表演时空中相遇时所形成的特殊观演环境和戏剧效果。第五章,重点解读“赵氏孤儿”这一题材戏剧的流变,分析它具有如此长久的艺术生命力的原因。首先,这一题材的戏文、杂剧的产生和宋元时期特殊的社会历史情境密切相关;其次,它承载的是忠孝节义等儒家伦理观念,以及千百年来人们对“侠义”精神的推崇。再次,其大团圆结局所代表的大众审美倾向。最后,表演艺术的日益精湛与成熟也是构成其得以流变的重要原因。
上页 1 2 3 ... 1439 1440 1441 ... 1458 1459 1460 下页 尾页 跳转至:第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