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照文献类别分组

按栏目分组

按年份分组

《诗经》接受与《牡丹亭》文本生成研究
作者:韩宏韬,陈一帆 日期: 2015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描述:在《牡丹亭》中,汤显祖通过对《诗经》中大量文辞典故的采撰,铺开了剧中人物情理博弈的戏场。透过《牡丹亭》全文来看,《诗经》的影响是巨大的。通过接受群体、意象设置、人物形象塑造、情节发展、戏剧性效果等方面系统地探讨《牡丹亭》对《诗经》的接受情况,可以对这两部著作之间的渊源联系有个更清晰的了解。从《牡丹亭》中的不同人物解读《诗经》可以看到明代《诗经》接受群体的多样性。《诗经》中有许多原型意象,并在后世的
明代女性意识与女性题材文学:以《雌木兰》、《女状元》、《牡丹亭》为中心
作者:黄秀军 日期: 2004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描述:本文分为两部分进行论述: 第一部分是绪论,本部分主要包括提出问题,指出明代中后期,个性解放思潮涌起,对于女性的认识在文人当中有了新的变化,徐渭、汤显祖就是其中的代表作家及选定这两位作家和这三部作品为本文研究对象的意义。 第二部分是本论部分,本
牡丹亭:从“至情版”到“青春版”:一部昆曲经典的建构、重构与解读
作者:宋俊华 日期: 2008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描述:白先勇精心策划和制作的青春版《牡丹亭》,自2004年问世后,先后在两岸三地和国外演出近百场,在海内外掀起了白旋风和牡丹热,与400多年前至情版问世时的盛况遥相呼应。从汤显祖至情版到白先勇青春版,《牡丹亭》经历了从建构到重构、解读的历程。意趣神色的创作理念与个性解放的时代思潮相激荡,使汤显祖打出至情的大旗;而昆曲情结、文化复兴的使命感与文化遗产与文化经济的时代潮流相呼应,则使白先勇用青春来感召观众。在经典热的今天,梳理《牡丹亭》经典的建构、重构与解读的过程,反思文人如何用自己的理念来塑造经典,不仅对于审思当下的经典热具有借鉴意义的,而且对于揭示我国戏剧发展中的文人化规律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高濂《玉簪记》风情月思的背后
作者:譚美玲 日期: 2014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描述:事涉风月,男女之情,无独有偶,"风情月思"一词,在明人杨柔胜《玉環记》与高濂《玉簪记》都出现过,甚至《金瓶梅词话》也说"风情月意"。这词屡次出现的时间都在明嘉靖万历年间。《玉簪记》出现在丘濬《五伦全备记》之后,汤显祖《牡丹亭》之前,历来不少学者以《玉簪记》富"宗教批判精神"①,"反映了张扬人欲,追求个性解放的时代思潮"②等说法。甚至,约自2007年起,更评《玉簪记》为女性主体意识的觉醒,道姑
《牡丹亭》的传播研究
作者:王燕飞 日期: 2005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描述:《牡丹亭》是中国戏曲史上的杰作,具有卓越的思想艺术成就。面世四百多年来,积累了丰厚的关于《牡丹亭》文本和舞台传播的史料,在现代传媒发展的今天,《牡丹亭》的传播又增添了新的内容,这些都值得梳理和研究。 全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第一章“汤显祖与《牡丹亭》”是有关《牡丹亭》的作者和文本以及时代环境的分析。作者是第一传播者。作者原始的传播意图有没有得到实现,哪些内容被发扬,哪些内容被忽略。都要从这个源头找起。《牡丹亭》与蓝本相比较,继承了原作对“慕色”的表现,进一步提升到“至情”的高度,并以尊重、同情的态度突出了女性在情色中的主体性。同时,与女性追求“情”的世界相呼应,增添了男性求“才”的世界,并增加了战争的副线。在艺术上的发展突出表现在文辞和人物形象塑造的成功等。明代晚期,“心”学思潮兴盛,作品对“情”的宣扬,与大环境气候的相契应是促进传播的一个重要原因。 第二章是对“《牡丹亭》的文本传播”之分析。印刷术的兴盛,为文艺作品的文本传播提供了便利的媒介。明清有关《牡丹亭》的各种版本是一种文本传播,另具特色的是对《牡丹亭》的评点本和修改本的传播。现当代还有小说体裁的改变本、外文改译本。评点本和改编本是本论文着重主要分析的文本传播方式。在这里,评点者和改编者成为作品的第二传播者。《牡丹亭》的评点本包括文人和女性的评点本,分别进行比较论述,以见其不同的接受和传播着眼点。其中对“情”的分析女性更见细腻,对结构、语言等分析传播也有差异。修改本有文人和艺人修改之别,也反映了《牡丹亭》文本在传播过程中的不同面貌。 第三章是有关“《牡丹亭》的舞台传播”之分析。《牡丹亭》的舞台传播和文本传播一样长流不息。不过,全本戏的演出不多,主要演折子戏。《牡丹亭》的舞台传播形式多姿多彩。有各种腔调、地方戏的移植和改编,今天更有了舞剧、话剧、歌剧等形式的渗透或演出。该章按时期先后分别分析了《牡丹亭》在明代、清代、近现代以来的演出,并分析了世纪之交国外的三台《牡丹亭》的演出传播。其中涉及到一定的跨文化传播带来的对传统表现方式的冲击。 第四章为“影视《牡丹亭》——《牡丹亭》的大众传播”。传播媒介发达,电影电视及网络的发展,给戏曲的传播提供了更广阔的天地。这一章分两节论说,第一节论《牡丹亭》的电影传播,第二节论《牡丹亭》的电视传播。《牡丹亭》与电影、电视的联姻,产生了电影戏曲《牡丹亭》、电视戏曲《牡丹亭》。其中有舞台表演与影视表演的冲突,也有互相借鉴、弥补之处。戏曲应该借助当代大众传播巨大的影响面和覆盖面。另外,电视节目的专题栏目、报纸、网络的宣传等等,也都是很好的传播途径。 总之,对《牡丹亭》传播的研究是总结,也是展望。
“临川四梦”的梦幻意识与情的哲学
作者:蔡莉莉 日期: 2000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描述:论文由“时代母体的孕育”、“‘四梦’梦幻意识论”和“情的哲学”三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时代母体的孕育”,论述了汤显祖面临的时代背景与社会思潮以及他的家世、交游概况,从历史的层面上对其思想作出初步的把握。本文认为时代的积弊与资本主义的发展在万历时期畸形共存,这影响了汤显祖的承担意识与对个人本体性价值的发现和认可;具有江西地域特色的心学强调主观精神,在发展过程中走向感性化,而佛学尤其是禅具有对感性生命重视的特点,其情、理的思想也从反面促使汤显祖主情思想的形成;汤显祖的家世、交游影响了其精神世界“儒”与“仙”的二重归属,“儒俭”则是主要人生价值取向。 第二部分“‘四梦’梦幻意识论”,分为“《紫钗记》与《牡丹亭》”、“《南柯记》与《邯郸记》”这两个方面来论述。认为前二梦总体上是典雅骆荡的浪漫之花,尤其是《牡丹亭》,对情的主动性的肯定以及对“有情之天下”的呼唤,具有明显的人文倾向;前二梦同时也体现了时代气氛下清醒的写实精神与悲剧意识。儒家具有“士志于道”的传统,“道”同时具有人间性格,汤显祖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作...
上页 1 2 3 ... 8 9 10 下页 尾页 跳转至:第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