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导航

诗的"意象"说
作者: 杨桂珍 来源: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意境 意象 排列组合 日期:2003
描述: "意象"是古典诗词中表达思想情感的艺术手法之一,又称为"意象应".明代文学家何景明说:"意向应曰合,意向乘曰离".这句话多么精练!真是言简意赅,要言不繁."意"即心意、情意;"象"即物象、景象;"应"即互相对应(或曰"互相嵌合").何景明认为:"意"与"象"对应,叫做"合";"意"与"象"抵触,叫做"离".这一见解,强调了"意"、"象"合一,表明诗中的"意"、"象"应当是混然一体的.
从“筏喻之争”看明代“前七子”复古运动的失败
作者: 党万生 来源: 河西学院学报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文学论争 拟古主义 复古主义 原因 日期:2003
描述: 明代“前七子”领袖李梦阳与何景明成名后,由于在师古问题上对“古人之法”理解和应用存在着较大分歧,二人之间发生了激烈的论争。因何景明曾借用佛家语以“筏”喻“法”,主张“舍筏登岸”,史称“筏喻之争”。本文分析了李何二人共有的囿于字句音声与修辞结构谈论诗文“法式”的共同理论缺陷,试图从中寻绎“七子派”总体上由复古陷入拟古的端倪。
前后七子的诗学祈向
作者: 陈文新 来源: 文学前沿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前后七子 茶陵派 王阳明 何景明 胡应麟 前七子 道德理想主义 王世贞 李梦阳 诗学 日期:2003
描述: 弘治、正德至嘉靖前期的道德理想主义和批评精神,表现在诗学领域,则是前后七子的崛起。并非偶合,在社会政治生活中,与王阳明一样,他们是一群高扬道德风范,志操耿介的士大夫。比如前七子领袖李梦阳(1475—1531)。他曾于弘治十八年(1505)上书孝宗,淋漓尽致地指陈二病(士气日衰,中官日横)、三害(兵害、民害、庄场饥民之害)、六渐(匮之渐、盗之渐、坏名器之渐、弛法令之禁、方术蛊惑之渐、贵戚骄恣之渐),最后直指皇后之弟张鹤龄"招纳无赖,罔利贼民,势如翼虎。"因这封疏,他被逮下狱,但他一点儿也不后悔。王世贞《艺苑卮言》卷六载:"李献吉为户部郎,以上书极论寿宁侯(即张鹤龄)事下狱,赖上恩得免。一夕醉遇侯于大市
论明代复古文学的几个问题
作者: 林启柱 来源: 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何景明 明代复古文学 李梦阳 日期:2003
描述: 从考察明代复古文学源流的角度出发 ,对明代复古文学酝酿流变、七子派与茶陵派的关系、李梦阳何景明的分歧争论等重要问题进行讨论 ,具有重要的意义
明清人对“诗史”观念的检讨
作者: 孙之梅 来源: 文艺研究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叙事诗 明朝 "诗史" 杜甫 学风 清朝 吴伟业 诗学观念 文风 日期:2003
描述: "诗史"是唐宋人敬献给杜甫最崇高的诗歌桂冠,也是诗歌史上一种重要的诗学观念.但是在明代,"诗史"说受到了质疑.明代人从辨体入手,对"诗史"说能否成立表示怀疑.由于"诗史"说与杜诗互为表里的关系,推翻"诗史"说,必须对杜诗进行重新审视.杨慎认为,杜诗的议论与<诗经>"意在言外"的诗学审美相悖,何景明不满意于杜甫叙事诗"博涉世故","调失流转","兼<雅><颂>而风人之意或缺";王廷相批评杜甫及唐代的其他叙事诗"漫敷繁叙,填委事实,言多趁贴,情出附辏".明清之际"诗史"说再一次成为检讨的对象,钱谦益、黄宗羲、吴伟业等人继承、发展了"诗史"说,并影响了清中期的"吴伟业热"和晚清近代模拟"梅村体"和铺叙历史事件的叙事诗繁荣.
文论往来高义伸——论明七子的文学复古运动
作者: 章伟 来源: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何景明 明七子 复古运动 李梦阳 日期:2003
描述: 该文探讨明七子的文学复古运动过程。对明七子的评价历来毁誉参半,本文将明七子置放在弘治正德年间这个国家当日中月满、盛极孽衰的历史时期,去追寻他们活动的轨迹,分析其文学思想的的优长与缺失。
坚持“六为伴”生活自潇洒
作者: 张远桃 来源: 老友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天年 种麻 何景明 生活 回归自然 孤独 当行 喻人 老年人 坚持 日期:2002
描述: 明人何景明在《种麻篇》中写道:种麻冀满丘,种葵冀满园。孤尘易憔悴,独立多忧患。当行思故旅,当食思故欢。失机失所豫,临事徒嗟叹。这位何老先生以麻喻人,说明孤身独处者,势单力薄,容易衰萎。孤独,乃老年人之大忌。那么如何避免狐独呢?只要坚持六个为伴,定可豁达享天年。
冯梦龙及其明代俗曲
作者: 徐元勇 来源: 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山歌 挂枝儿 明清俗曲 冯梦龙 夹竹桃 日期:2002
描述: 就明清俗曲而言,明代的冯梦龙首推天下第一人,尽管在其之前也有像李梦阳、何景明、李开先等人,做出了开拓性的贡献,而冯梦龙的辑录工作却是在俗曲经过了百年锤炼并走向成熟之际。另外,冯梦龙对俗曲“但有假诗文,无假山歌”的思想认识,甚至影响到后世许多文人对俗文化价值的判断。他对俗曲“民间性情之响”的评语,已成为后人认识俗曲的至理名言。其整个思想认识贯彻在对俗曲作品的辑录过程之中。
上页 1 2 3 ... 269 270 271 ... 283 284 285 下页 尾页 跳转至:第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