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导航

爱好是天然 雅志在山川——论汤显祖的山水诗创作
作者: 高琦 来源: 2016’中国抚州汤显祖剧作展演暨国际高峰学术论坛 文献类型 :会议论文
关键词: 暂无 日期:2016
描述: 汤显祖是晚明诗坛上的一位优秀诗人。他遗存下来的2 300多首诗,涵盖了中国古代诗歌的各个种类,题材广泛,内容丰富,格式俱全,是一笔丰厚而珍贵的文化遗产。在这二干多首诗里,有一部分属于山水诗。经笔者初步翻检,大约有300首左右,值得深入研究和鉴赏。山水诗的名目最早是刘勰在《文心雕龙·明诗》中提出来的。他说:"宋初文咏,体有因革,庄老告退,而山水方滋。"意思是说,南朝宋代之初的诗歌,体势和格调有
重论汤显祖作《华盖山志序》的可能性
作者: 黄建荣 来源: 2016’中国抚州汤显祖剧作展演暨国际高峰学术论坛 文献类型 :会议论文
关键词: 暂无 日期:2016
描述: 汤显祖的《华盖山志序》最早是龚重谟先生于二十世纪90年代中后期发现的,它虽未收于1999年徐朔方先生笺校的《汤显祖全集》,但已收录于2015年出版的《汤显祖集全编》。 (①) 2006年9月,在浙江遂昌召开的汤显祖国际学术研讨会上,笔者曾提交了《汤显祖作〈华盖山志序〉的可能性》 (②) 一文。时隔十年,笔者在再次浏览汤显祖相关诗文和其他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对该文中的一
汤显祖研究资料的新发现
作者: 江巨荣 来源: 2016’中国抚州汤显祖剧作展演暨国际高峰学术论坛 文献类型 :会议论文
关键词: 暂无 日期:2016
描述: 汤显祖在文学上、戏剧创作上,成就很大,地位很高,影响很深。学文学的,都比较关心。2016年,是汤显祖逝世400周年,他与英国戏剧家莎士比亚、西班牙小说家塞万提斯同年去世,同是逝世400周年。世界各国都在准备纪念这三位世界文化名人,我们自然不能置身事外。而且汤显祖与莎士比亚都是戏剧家,是东西方两大巨星,无疑有更多的话题,值得我们去研究。去探讨。所以我们理应投入更大的热情、更多的精力,做出成绩与
论汤显祖的文学理论及其文气说
作者: 周锡山 来源: 古代文学理论研究(第二十六辑)——中国文论的史与用 文献类型 :会议论文
关键词: 暂无 日期:2008
描述: 汤显祖作为中国文学和戏曲史上最杰出的作家之一,在文学理论领域也取得了杰出成就,这使他在中国乃至世界文学批评和美学史上占有一定的重要地位。由于汤显祖精通以儒道佛互补和融合为总体格局的整个中国文化,他的文学理论以整个中国文化为基础,吸收儒道佛三家之精华,从而提炼和总结出来,故而他的文学理论与受其理论指导的以"临川四梦"为代表的文学创作,具有视界高远、境界
漫谈“临川四梦”中有意味的时间形式——兼论汤显祖戏曲改编的叙事时间艺术
作者: 吕贤平 来源: 2006中国·抚州汤显祖国际学术研讨会 文献类型 :会议论文
关键词: 暂无 日期:2006
描述: 当我们对临川四梦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加以发掘时,我们是从戏剧所反映的思想内容这一传统视角点来审视作品的。(这种分析方法虽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但它无疑是一种可行的方法。)从另一角度说,我们是进人到了文本的深层结构来研究作品的。这种深层结构之所以能够被我们解读又与显层的技巧性结构即戏曲文本的叙事法则的娴熟运用有着必然的联系。董乃斌先生云:叙述方式的演进绝非仅仅出于变化形式的需要,而以内容的转换为深刻的内在依据,杨义先生也云中国人谈论文章,讲究‘道’与‘技’的关系。
论汤显祖戏曲思想及其《花间词》评点
作者: 涂育珍 来源: 2006中国·抚州汤显祖国际学术研讨会 文献类型 :会议论文
关键词: 暂无 日期:2006
描述: 可能因为汤显祖在《四梦》等戏曲创作中取得的巨大成就,学人对于他在其它文体的创作活动关注较少,比如词。汤显祖与词的关系,已有的研究集中在搜集分析汤显祖评点《花间》体现的词学观念和汤显祖本人的词的创作情况及其在明清词坛的影响这两个方面。本文则认为,研究汤显祖与词的关系, 不能仅停留在词这一文体的侧面,这只是一个表象,
论汤显祖戏曲创作的场面布局艺术
作者: 刘文辉 来源: 2006中国·抚州汤显祖国际学术研讨会 文献类型 :会议论文
关键词: 暂无 日期:2006
描述: 戏剧场面是戏剧创作的基本要素之一,与西方戏剧创作相比,中国戏曲的场面布局相对开放自由甚至散漫,尽管如此,自古以来优秀的戏曲作家如关汉卿、王实甫等依然十分注重场面的布局来提高戏剧作品的舞台效应和审美品位。作为晚明戏曲创作的领军人物之一的汤显祖,其创作的临川四梦波诡云谲,意趣横生,任情而为,不拘格律,在晚明剧坛
汤显祖《牡丹亭》东传朝鲜王朝考述
作者: 程芸 来源: 2016’中国抚州汤显祖剧作展演暨国际高峰学术论坛 文献类型 :会议论文
关键词: 暂无 日期:2016
描述: 汤显祖《牡丹亭》的域外传播是"汤学"领域的重要问题,然而,研究者通常关注西方的情况,对东亚地区《牡丹亭》的流播则有所忽视。事实上,《牡丹亭》早在清顺治三年(日本正保三年,1646)即流入日本,是江户时代东渡次数较多的中国戏曲文献。 (①) 本文勾辑古代朝鲜王朝汉文燕行文献(通称"燕行录")中的资料,并辅以其他相关记载,试图呈现《牡丹亭》东传朝鲜半岛的某些痕迹,并发掘其潜在的文学史意义。
上页 1 2 下页 尾页 跳转至:第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