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导航

明中晚期吏治改革研究
作者: 邹云鹏 来源: 湖南工业大学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吏治 内阁 明代 高拱 张居正 日期:2015
描述: 高拱、张居正变法是明代历史上的一件大事,变法运动彻底改变了一个垂死帝国的命运。这场运动留给后人太多的思考。变法者高拱张居正抓住了晚明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有针对性地推行新法,使国家面貌焕然一新。高拱任内阁首辅期间推动了官吏制度大刀阔斧的改革,及至神宗即位万历初年,张居正在高拱吏治改革的基础上,审时度势,锐意更新,试图扭转明中期以来官场上贪下取,因循守旧、上下姑息、纲纪不正,追名逐利、官员殆政的局面。为此,他提出了“尊主权,课吏职,信赏罚,一号令”为宗旨的整改措施,建立了“考成法”,加强对官员考核和监督,澄清了万历初年的吏治环境,对缓和日趋尖锐的社会矛盾产生了重要的作用。本文在充分尊重历史的前提下,对高拱张居正吏治改革的前因后果进行深入分析,试图探析变法者高拱与张居正的变法举措,分析变法影响与对当前吏治改革的启示。首先还原变法前的明中晚期社会,分析明中晚期社会中的主要矛盾,探索高拱、张居正变法的背景。其次深入细致的探讨在这一时期之所以能够以内阁为首发动吏治改革的原因。再次通过探讨明朝的制度设计,深入分析在这场规模宏大的改革运动中,分析内阁的运作路径。第四是探讨高拱、张居正在吏治改革的过程中所采取的具体措施。最后探讨人亡政息、人存政举的原因及对当今吏治改革的启示。
高拱、张居正与隆庆政局研究
作者: 武玉杰 来源: 黑龙江大学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高拱 隆庆政局 张居正 日期:2015
描述: 明代历史上的隆庆朝历时不足六年,历来史家着墨不多。但仔细考察这一段历史则会发现,隆庆朝是个人才辈出的时代,出现了诸如徐阶、李春芳、高拱等一批经世良辅,建立了戮力共为的相协型内阁。隆庆帝本人是一位“倚重内阁、万事有赖高拱”的平庸之君,使得高拱、张居正尽抒其之才,展其所能。君臣力挽枉澜推行改革尽除前朝弊政、顺势而为开放海禁缓解了明朝多年来东南沿海倭患问题的困扰、抓住机遇实现俺答封贡解决了农耕民族和游牧民族之间的矛盾。随着隆庆帝的去世,端拱寡盈的局面不复存在,张居正附保逐拱的密谋得逞,并任内阁首辅,至此开启了万历新篇。为此,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论述:(l)隆庆时期的政局;(2)高拱、张居正在隆庆时期的作用;(3)隆万政局的转换。
书信中的明蒙边事:张四维《与鉴川王公论贡市书》解析
作者: 王美珏 来源: 内蒙古师范大学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明蒙关系 张四维 《与鉴川王公论贡市书》 日期:2014
描述: 明隆庆五年三月二十八日(1571年4月21日),明王朝以一纸敕封圣谕,将“俺答封贡”正式宣告天下,明与蒙古右翼诸部之友好关系由此缔结。回溯过往,自明太祖朱元璋“驱逐胡虏,恢复中华”1以来,历代明帝皆苦漠北之不宁,“每缘胡运之盛衰,驯致边疆之安危”2,“战”、“款”皆是难为。嘉靖一朝,北祸岁岁有之,“或在宣大,或在山西,或在蓟昌,甚或直抵京畿,三十余年迄无宁日”3。隆庆初期,俺答汗又挥兵汾、石间,地方荼毒为深。“北虏”之患,已是不可遏制。边患之烈,使得隆庆君臣齐心致力于北防建设,从而一改前朝军备涣散之状。值此,蒙古酋首俺答汗亲孙把汉那吉又因小忿而降明。明王朝在高拱、王崇古等“主和派”操控下,不仅予以妥善解决,更藉此良机,放弃前朝之“拒贡”,主动与蒙古诸部接洽,相互妥协,最终达成“俺答封贡”,其后一派安和,史书赞之“外不必攘而燧熄,岁登恬熙殷富,太平景象诚古今史册所未记睹者”4。张四维出身商家,此时官至吏部侍郎,与“俺答封贡”本该无甚系联,却因舅父王崇古时任宣大总督直面此事,而颇为上心。《与鉴川王公论贡市书》正是张四维与舅父就贡市问题所通书札。此二十三篇,起于隆庆四年(1570)十一月,止于隆庆五年(1571)九月,围绕“俺答封贡”这一明蒙边事展开,探讨了北虏诸酋(俺答汗、老把都、黄台吉、吉能等)之情态、议和之最新进展、入贡诸项、互市安排、互市情状等一系列问题,有大有小,有详有略,将“俺答封贡”初始之艰难至最终之美完,挥洒笔尖。张四维《与鉴川王公论贡市书》,于往昔,其在朝廷、边疆间互通消息,桥梁作用不言而喻;于今日,其价值有三:一来,记载了“俺答封贡”全貌,是为研究此盛事一手史料;二来,记录了张四维关于“俺答封贡”之“思”与“为”,为其表功之明证,亦助益于张四维人物研究;三来,张书反映了明廷“主和派”官员之积极,折射出明王朝一改先前之保守,主动寻机,终使“俺答封贡”不再为梦。
高拱文学思想研究
作者: 邱真真 来源: 兰州大学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文以载道 程式文 高拱 文学思想 日期:2014
描述: 高拱是明代中期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在文学上也颇有建树。高拱提出诗文要有益于治道,其积极推进简洁尚实的文风,禁止繁词。高拱作为宰辅,其文学思想与政府文化政策保持高度一致,表现出一种官方的文学思想。其从政治需要出发,认为文章要服务施政,为此提倡有利于治道的简洁质朴的文风。高拱在《日进直讲》中提出“文”为载道之具,表现出“文以载道”的文学观,认为人品决定文品,主张先德行后文艺,德之具备,才能“崇德广业”,传承古圣贤之学,佐君泽民,以达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大业。高拱的文学思想不仅仅反映在写给皇帝的有关文化政策制定的奏疏中,还大量表现在寿序、墓志铭、神道碑等程式文中。本研究是以高拱文集为基础,在细读文集的过程中,梳理出其中所蕴含的文学观;通过对高拱创作的关注,探讨其作品背后所蕴含的文学内涵。高拱作品所呈现出的文学思想,整体上来看是一种官方文学思想,多存在于官方话语空间或公共话语空间。
高拱性格特征探微
作者: 刘小丽 来源: 西南大学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性格特征 明代 高拱 内阁首辅 日期:2014
描述: 隆庆晚年到万历初年,这是一个能臣辈出、风云际会的特殊时期,明代历史在这里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高拱就是此时焕发璀璨光芒的一颗政治明星。他主导了隆庆后期的改革活动,为万历朝的张居正改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高拱是一个性格复杂的、具有多种面貌的历史人物,他既是一个忠诚体国的臣子,也是一个崇拜权力的凡人;他既是一个精明能干的大臣,也是一个刚愎急躁的上司;他既是一个公正严明的首辅;也是一个刻板严肃的父亲。这是一个性格鲜明的政治改革家和实学思想家。本文分绪论和正文两大部分。绪论阐明了本文的选题缘由,对高拱研究现状做了简单回顾,在研究范围、思路和方法上指明了本文的方向。正文共有三章。第一章通过现存历史资料探析了高拱性格特征的主要特征和具体表现。根据初步研究,高拱具有求真务实、刚愎直率的态度特征和果断、坚韧的意志特征,以及爱憎强烈的情绪特征。第二章分析高拱主要性格特征形成的原因,其中自然环境与遗传因素造成的影响虽然确切存在但难以详加求证,社会环境的作用则相对容易深入查探,而高拱在各个年龄段的成长过程中经历的一切对其性格特征造成的影响更加是鲜明而具体的。第三章将性格特征对高拱人生得失的影响做一总结。
阳明学的兴起与中晚明党社政治
作者: 刘浏 来源: 辽宁师范大学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讲学 嘉靖朝 政学合一 阳明学 党社政治 日期:2013
描述: 围绕中晚明党社与党争问题所进行的研究一直以来存在着学术与政治、地方社会与中枢朝局的分野。而书院讲学和在朝政争正是党社和党争问题分别于在野、在朝两个维度上的表现方式。党社和党争问题与这两个维度的多个方面都有牵涉,所以在研究时仍然要兼顾朝野政学,不可偏废。而这种朝野政学并行合一的组织形式,在阳明学兴起之时便已初见端倪。自正德朝以后,明代的中枢政治格局发生了巨大变动,原有的动态政治平衡趋于崩溃,大礼议中的君臣对抗和随后的朝臣分裂奠定了自嘉靖朝开始急剧恶化的中枢政治环境。而与此同时,暂时抛弃了得君行道路线的王守仁则在民间积极讲学并通过这种形式建立和整合了一支颇具能力和能量的政治势力。王守仁及其门徒通过科举入仕参与政治和不断建立事功逐渐奠定了阳明学派的地位并且最终对嘉靖朝朝局发挥了决定性的影响,王守仁最终也在万历十二年从祀孔庙。这个阳明学派所创建的由学入政再由政惠学的模式无疑已经显现出了极大的威力,而后续的东林复社等组织事实上也仿效了这一模式。但是阳明学与后续的党社仍然有包括目的、纲领等方面的不同。阳明学崛起中在朝建立的事功更非后续党社可比。受自身和时局所限,后续党社始终没能获得阳明学派一般的成功。然而由于阳明学自身的理论缺陷和明代特殊的政治文化环境,这种政治组织模式之下潜藏着对朝政的重大危害。因此在高拱张居正当政期间,先后对讲学进行摧抑。在高拱和张居正相继去后,讲学入政的模式重新大行其道。讲学和师道复兴带来的学术多元化发展通过官员儒学学者的第二身份折射到政局上,严重恶化了政治空气,削弱了明朝政府的组织性。中枢朝堂的政治需要和地方社会的政治诉求共同指向了党社和党争,明王朝衰亡的趋势已经不可阻挡。
明代“矫诏”研究:以明实录、《明史纪事本末》、《明史》为中心
作者: 李明明 来源: 东北师范大学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权力制衡 “矫诏” 皇权政治 日期:2012
描述: “矫诏”是对皇帝权力的僭越使用,有关明代的史书中,多有关于“矫诏”的记载。本文主要依据明实录、《明史纪事本末》、《明史》这三种史料对文献记载的“矫诏”进行考察。考察的结果,这些文献中的“矫诏”大致可以分为三种:一是子虚乌有的“矫诏”。以建文帝“矫诏”为例,此类“矫诏”记载是皇子、皇孙之间在通过不正当途径夺得皇位后,篡改史实捏造而成,目的是为了申明即位的合法性。二是存有疑问的“矫诏”。此种“矫诏”在各种史书上记载不一,众说纷纭。以冯保、张居正“矫诏”说为例,这一说法早见于高拱所著《病榻遗言》。高拱在与冯保的斗争中失败,被贬回籍,其书中所记冯保、张居正“矫诏”一说中可能掺杂私人恩怨,这一说法与明实录的记载并不一致,却为后世史家所采纳。在这一“矫诏”说法的背后,隐藏的是高拱与冯保的斗争,更是内阁与司礼监之间的权力相互制衡。三是皇帝默许的“矫诏”。表面上看,这些“矫诏”是宦官凭借皇帝信任擅权干政而产生,内里则是由于文臣对于皇帝做一个圣明君主的期待,导致对皇帝行动的掣肘,使皇帝心生不满,借用宦官之手对朝臣进行贬谪与抑制。后世史家为皇帝避讳,而将这些以中旨形式发出的诏令曲笔写为“矫诏”,而实际上这些“矫诏”基本上是在皇帝的默许下颁发的。
张四维与张居正关系研究
作者: 熊敏 来源: 华中师范大学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关系 张四维 高拱 张居正 日期:2012
描述: 张四维出生于山西商人家庭,从小受到良好的儒家思想教育,并在其舅父王崇古和好友杨博的影响下,习知边防事务,以“隆庆议和”为契机逐步走入内阁,与张居正的关系经历了两亲两疏一维护的波荡起伏,可以分为五个阶段:隆庆初年至隆庆六年(1572)五月,此阶段的两张关系以高拱为纽带,张四维被视为高拱的心腹,与张居正的关系颇为友善;高拱罢官至万历初年,张居正与冯保联合驱逐高拱,张四维引疾归,与张居正的关系陷入僵持,心生间隙;万历三年(1575)至万历五年(1577),张四维由张居正引荐入内阁,遂同在内阁推行改革,此阶段两人关系虽有摩擦但亦还算亲厚;万历六年(1578)至万历十年(1582)六月,“夺情”事件后,张居正日益独断专行,左右用事之人、多通贿赂,为张四维所不喜,由于政见分歧,张居正对张四维“渐恶之”,两人关系逐渐疏远,貌合神离;万历十年(1582)年六月至万历十一年(1583)四月,张居正卒,张四维继任首辅,两张之间的矛盾已不复存在,虽政见相左,为维护张居正声誉仍作不懈努力。张四维执政十月,大改张居正严苛的行政作风,最初的目的仅是针对张居正改革后期显现的各种弊端,平复海内积怨,大收人心,然而对“张党”的清算也致使张居正改革成果或被废除或执行力度减弱,使一些心怀叵测之人窥见端倪,挑拨神宗与张居正的关系,间接导致了张居正悲惨的下场,而事态的发展已超出张四维所能控制的范围,他选择了独善其身,退出政坛。张四维执政并非“倒行逆施”,相反多少有些顺应民意,但亦有向强权妥协的成分,对张居正个人的遭遇可谓难辞其咎,甚至对万历朝政局都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上页 1 2 3 ... 68 69 70 ... 72 73 74 下页 尾页 跳转至:第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