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导航
-
简论赵用贤学术文献价值
-
作者:
刘和文
来源:
大学图书情报学刊
文献类型 :期刊
-
关键词:
赵用贤
赵定宇书目
文献学
日期:2007
-
描述:
赵用贤,江苏常熟人,明隆庆、万历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学者和藏书家,他博藏精校图书,编著《赵定宇书目》,对虞山藏书刻书之风有开启之功,保留了一些罕见文献,文章对其学术文献思想做了概述并分析了形成原因。
-
赵用贤本《管子》论略
-
作者:
郭丽
来源:
管子学刊
文献类型 :期刊
-
关键词:
刘绩《管子补注》本
南宋浙江刻本
赵用贤《管韩合刻》本
《管子》
日期:2007
-
描述:
明万历十年赵用贤本《管韩合刻》本《管子》,是在南宋浙刻本和明刻刘绩本《管子补注》基础上形成的新版本。此本补充浙本、刘本没有的文句,修订讹误之字,将刘绩本注释的精华部分刊印于上栏,并将赵用贤本人补充的注释亦刊印于上栏,印刷精美。此本用字比较正规,影响很大,明清众多版本以此为母本,清代研究《管子》的学者亦多以此本为底本。
-
略论后七子派后期诗歌运动
-
作者:
李圣华
来源:
复印报刊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
文献类型 :期刊
-
关键词:
新变
新安诗群
后七子派
王世贞
末五子
日期:2002
-
描述:
万历初期 ,后七子派规模急剧膨胀 ,呈现短期中兴 ,发生界内新变。王世贞晚年学道逃禅 ,疏冷笔砚 ,推崇诗歌“性灵”。新安诗群、末五子构成派中两大新人群体 ,新安诗群之兴与徽州“商而士”世风和汪道昆的推毂关联尤为密切 ;末五子的屠隆、赵用贤追求“性灵”文学 ,其“自适己性”、“师心独运”诗观可称公安派诗论的同声前奏 ,李维桢、胡应麟虽擅长论诗 ,但保守色彩较重。后七子派随着王世贞、汪道昆的谢世走向衰落 ,复古中坚李维桢无法挽回诗歌复古运动的颓局
-
关于邹元标及其小楷《赵用贤传并书后》卷
-
作者:
杨新民
来源:
东南文化
文献类型 :期刊
-
关键词:
赵用贤
邹元标
书法
生平
日期:2002
-
描述:
<赵用贤传并书后>卷不仅对了解邹元标的书法艺术成就有着重要价值,而且对了解赵用贤的身世极具文献参考价值.
-
再说《韩非子》
-
作者:
赵晓耕
来源:
河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文献类型 :期刊
-
关键词:
“重刑轻罪“
书评
阶级性
“汉承秦制
法律思想
西方君主专制思想
《韩非子》
日期:2001
-
描述:
一、《韩非子》对后世的影响(一 )古代版本的流传前人读古书 ,最讲求版本。因为古籍流传几千年 ,不但由于保存不良而经常使一些本子造成错简脱文 ,而且由于各人转抄和翻刻时的疏忽与臆改 ,也常常造成各种错误。这样 ,搜罗各种版本加以校勘与择取善本就成了阅读、研究古籍的重要前提之一。因此 ,如果我们想要对《韩非子》作一些研究的话 ,也就首先要知道这部书的来龙去脉。根据《中国大百科全书》1 988年 1 0月版中张岱年先生主编的“中国哲学史”部分 ,认为《韩非子》以宋乾道年间的刻本为最古 ,原刻本已不存。明代的《韩非子》刻本较多 ,其中较重要的有《道藏》本、《韩非子评迂》本、赵用贤本。现在传世的为清代据原刻本制出的影钞、影刻三种 ,即张敦仁影钞本、吴影刻本、述古堂影钞本。后一种钞本曾为《四部丛刊》据之影印。这里说的比较简略概括 ,而周勋初先生则对《韩非子》一书的有关版本作过详细研究和论述。周勋初认为 ,就现存的史料记载 ,宋本的《韩非子》是最古老的版本 ,但不论哪种宋本《韩非子》,都已失传。清代有人说宋代人吴才老刻过《韩非子》,但内容如何 ,没有记载 ,无从推断 ,清代初年冯舒 (字已苞 )曾据宋本校张鼎文本 ,卢...
-
虞山赵用贤论
-
作者:
李圣华
来源:
常熟高专学报
文献类型 :期刊
-
关键词:
赵用贤
政治文化活动
虞山
日期:2001
-
描述:
虞山赵用贤 ,明隆庆、万历时期著名政治家 ,是晚明党争发展形成的关键人物之一。学术思想方面 ,他师事阳明心学 ,是虞山一地王学较早的接受者与传播者。文学方面 ,用贤作为后七子派“末五子”之首 ,他的诗学活动体现着复古新变的走向和特征。他博藏精校图书 ,编著《赵定宇书目》 ,对虞山藏书刻书之风有开启之功。赵用贤的政治文化活动对明末清初虞山文化发展兴盛具有重要的作用和贡献。
-
郭沫若遗札及其《管子集校》
-
作者:
林申清
来源:
图书馆杂志
文献类型 :期刊
-
关键词:
赵用贤
版本源流
读书杂志
陆贻典
遗札
校录
汪氏
刘绩
钞本
王怀祖
日期:1999
-
描述:
暂无
-
明后期政界之纷争──兼论东林学派政争之非直接介入
-
作者:
牛建强
来源: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文献类型 :期刊
-
关键词:
赵用贤
东林学派
《明史》
顾宪成
高攀龙
吏部尚书
明后期
政争
直接介入
东林党
日期:1995
-
描述:
明末政争是在众多复杂的以地域或师徒关系为纽结形成的政治集团间展开,而非以某两个固定集团为凝定的分野所进行的持久的政治交量。东林党非是以东林学派人物为核心的政治集团,而是一个涵盖极为广泛的政治概念,是作为“君子”派的对立派人物为打击对方而强加与之的。东林学派人物在学派未形成之先实直接参与了政争,而此时既未有东林学派这一学术团体,也未有“东林党”这一概念称谓。及至这一名目出现,直接参与政争者又非东林学派人士矣;此时东林学派人士的政争参与只是采取舆论影响的间接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