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导航

《牡丹亭》研究动态的科学知识图谱分析(1997—2017)
作者: 刘鸣 来源: 牡丹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暂无 日期:2017
描述: 《牡丹亭》作为我国古典文学中历久弥新的著作,众多学者在研究中对其趋之若鹜。在中文研究方面,王雪松和蒋小平(2014)对分析了20世纪以来《牡丹亭》主题研究的发展趋势,认为主题研究主要分为三个阶段,即民国时期、新中国成立初期和新时期,每个阶段都有自身的研究特色;此外,王燕飞(2005)从《牡丹亭》创作的时间和地点入手,最后将其与其他主题相似的著作进行比较研究,文章內容丰富,和前者相比,观点也不尽相同。
用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解读汤显祖《牡丹亭》
作者: 庹诗静 来源: 北方文学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牡丹亭》 汤显祖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 日期:2017
描述: 明代中后期,人本主义新思想已根深于一批文人的观念之中,新的文化风气开始萌动。"心学"的发展使人们越来越超脱理学的桎酷与压抑,转向对人性中本能欲望,自我情感的肯定并追求个性自由,追求自然本色的人生,汤显祖就是其中之一。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中分析汤显祖的"至情"之作《牡丹亭》,旨在通过这部作品来探究明代时期文学创作的的审美文化的特点。
冯梦龙《风流梦》与汤显祖《牡丹亭》之比较
作者: 邹自振 来源: 福建艺术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戏曲舞台 风流 《牡丹亭》 “临川四梦” 舞台演出 还魂记 冯梦龙 汤显祖 日期:2017
描述: 汤显祖的"临川四梦",特别是《牡丹亭》,以其深邃的思想光辉和感人心扉的艺术力量,在明清两代熠熠生辉。但是,为了把它搬上戏曲舞台,需要经过不断改编,才能更适合舞台演出的实际。汤显祖在世时,就有吴江派剧作家沈璟(沈伯英)改本《同梦记》,汤显祖逝世后,又有臧懋循改本《还魂记》、徐肃颖改本《丹青记》、冯梦龙改本《风流梦》、硕园改本《还魂记》等。研究《牡丹亭》的改编本,对全面认识汤显祖及其戏曲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试对冯梦龙改本《风流梦》与汤显祖原本《牡丹亭》进行比较,就教于方家。
试论汤显祖《牡丹亭》的“至情观”
作者: 张军辉,张梦媛 来源: 戏剧之家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牡丹亭》 至情观 汤显祖 日期:2017
描述: 汤显祖的《牡丹亭》是影响极大的主情之作,“至情观”是其思想核心。杜丽娘是作者理想中“情”的代表人物,围绕她因情而死,死而复生,展现了她的“至情”理想。本文分析了《牡丹亭》中“至情观”的背景,以及其广泛深刻的时代意义和对文学发展的深广影响,由此“至情观”也进一步发展。
论汤显祖《牡丹亭》唱词中“红”的英译
作者: 吴剑 来源: 集美大学学报(哲社版)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红” 英译 《牡丹亭》 汤显祖 日期:2017
描述: 在英语国家的中国古典戏剧研究中,戏剧文本是一大难题。戏剧文本的翻译工作有待进一步推进和优化。以明代剧作家汤显祖的《牡丹亭》唱词为封闭语料,抽取出含颜色词“红”的语料38例,与汪榕培2000年的英译本逐一进行比对研究,总结出了一部成熟戏剧译本的翻译规律与值得借鉴之处。汪榕培在《牡丹亭》“红”的英译中使用了很多隐喻、转喻、文化顺应策略。此外,利用做脚注、附录等方法注明词汇的文化内涵,能够帮助读者更快、更好地理解整句唱词的意义。
汤显祖与《牡丹亭》
作者: 谭建山 来源: 快乐语文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暂无 日期:2017
描述: 汤显祖是我国明朝著名的文学家,他写的戏剧《牡丹亭》感人至深,是不朽的传世之作。相传,在汤显祖写作过程中,发生了这样一个故事有一天,汤夫人到汤显祖的书房叫他吃饭,可书房里静悄悄的,连个人影也没有。等了好一会儿,仍不见汤显祖回来,夫人有些着急了,便带领家人里里外外去找,可仍然不见他的身影。正当汤夫人着急的时候,一个丫鬟指着后院门旁的一间柴屋说:“夫人,您听,里面好像有人在哭。”汤夫人侧耳一听,果然从柴屋里传来一阵隐隐约约的哭泣声,哭声里
梅兰芳搬演、研讨汤显祖《牡丹亭》再论
作者: 谷曙光 来源: 戏曲艺术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牡丹亭》 搬演 论述 梅兰芳 日期:2017
描述: 在《梅兰芳搬演汤显祖〈牡丹亭〉述论》基础上,对梅氏演、论《牡丹亭》作补充论述。通过查阅梅兰芳及同时代人著述、《申报》演剧广告、整理老戏单等途径,梳理了梅兰芳历年在上海、北京及其他城市演出《牡丹亭》的详细情况。又对梅兰芳发表的有关汤显祖及其《牡丹亭》的论述和文章、三次拍摄《牡丹亭》电影的史实,作了考述和分析,进一步阐发了艺术大师长期演绎经典名剧的独特意义。
评点文本与人生经历的虚实共生——论吴吴山三妇合评《牡丹亭》
作者: 陈旭青 来源: 中国古代小说戏剧研究丛刊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虚实共生 《吴吴山三妇合评牡丹亭》 女性评点 日期:2017
描述: 以吴吴山三妇各自的人生经历及与丈夫吴吴山的生命交集为着眼点,分析三位作者在不同心理状态下人生经历与评点文本互相交织影响所呈现的虚实共生特色,以及在男性视角审视下三妇所做评点中的女性情欲认知。
上页 1 2 3 ... 28 29 30 ... 42 43 44 下页 尾页 跳转至:第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