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导航
-
画像与主体意识觉醒:汤显祖《牡丹亭》第十四出《写真》之精神分析
-
作者:
张舒然
来源: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文献类型 :期刊
-
关键词:
《牡丹亭》
主体意识觉醒
杜丽娘
精神分析
日期:2012
-
描述:
明代文学文化领域出现了反对理学"存天理,灭人欲"的风潮,作为最富盛名的杂剧代表,《牡丹亭》成功塑造了杜丽娘这样大胆追求个人幸福的女性形象,并被后人看作是女性意识觉醒的表现。文章将通过细读,主要运用精神分析理论,从第十四出《写真》中的细节描写,尤其是对画像的描写来剖析杜丽娘的自恋和她的内心世界,同时试图赋予杜丽娘自画像以新的意义。
-
汤显祖《牡丹亭》的人物形象描写
-
作者:
王小琴
来源:
芒种
文献类型 :期刊
-
关键词:
四梦
柳梦梅
《牡丹亭》
《邯郸记》
玉茗堂
若士
《紫钗记》
杜丽娘
戏曲创作
人物形象
日期:2012
-
描述:
汤显祖(1550—1616)字义仍,号若士,别号署清远道人,江西临川人。少负才名,屡困春闱,万历十一年(1583年)始中进士。先后担任南京太常寺博士、广东徐闻县典史、浙江遂昌知县,于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辞官回临川老家,自筑玉茗堂,潜心戏曲创作,陆续写出了《牡丹亭》《南柯记》《邯郸记》《紫钗记》,合称"川四梦"或"
-
重构的女性神话:论《吴吴山三妇合评牡丹亭还魂记》的女性意识
-
作者:
周娅,赖力行
来源:
广西社会科学
文献类型 :期刊
-
关键词:
生命
文心
女性神话
至情
性灵
日期:2012
-
描述:
《吴吴山三妇合评牡丹亭还魂记》是众多《牡丹亭》评点中突出的一部。其特点在于,作为批评主体的三妇,在历史语境中的女性本体立场观照下,以生命践行至情、凭"性灵"咏叹至情、秉"文心"体悟至情,重构了一个源于评点对象而终有超越的现实版的女性神话。
-
吴吴山三妇合评《牡丹亭》之文化考察
-
作者:
张筱梅
来源:
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文献类型 :期刊
-
关键词:
吴吴山三妇
《牡丹亭》
合评
传播意识
理想婚姻
唱和式评点
日期:2012
-
描述:
清朝康熙年间出版的吴吴山三妇合评《牡丹亭》是目前完整保留下来的最早的女性对这一剧本的评点。这个评本的产生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因素:其一是关于女性戏曲评点的能力问题。在三妇评点的真实性方面,以往学者认为三妇根本没有对戏剧作品进行评点的能力,所谓合评其实是吴人代作。但明清时期许多女性读者评点《牡丹亭》的事实以及评语表现出的不同的性格特点都表明,这部评点是吴吴山与其妻子们共同完成的,有夫妻"唱和"式创作的特点。其二是明清时期文化人的理想婚姻以及文学对夫妻关系的表现。随着明清社会新思潮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文化人开始抛开礼法的约束,在自己的文学作品中展现夫妇之情,表现了对理想的伙伴式婚姻关系的追求。吴人将夫妻共同评阅《牡丹亭》的韵事公之于众,肯定了妻子们的才华,展现了夫妻间文艺与情感上的共鸣。其三是关于女性文学传播意识的变化。这个评点本的刊刻出版,在女性文学传播观念方面意义深远。之前的女性戏曲评点甚至诗文等文学创作,常常只在闺阁女性或亲族好友等小圈子中流传,明末清初的文学女性开始认识到文字印刷可以使女性创作走入公共领域。钱宜推动了三妇评点的出版,实现了女性戏曲评点的大众传播。
-
汤显祖《牡丹亭》处置式考察
-
作者:
康芸英
来源: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文献类型 :期刊
-
关键词:
《牡丹亭》
考察
处置式
日期:2011
-
描述:
“处置式”是汉语的一种特殊句式,它的表现形式主要是把字式和将字式。处置式大致产生于公元7世纪到8世纪之间,且不同的时期,处置式呈现出不同的发展特点。通过对《牡丹亭》中的“把”、“将”字处置式进行统计和考察,发现处置式在明代的发展呈现诸多特点,即“把”字渐趋发展,“将”字逐渐式微,谓语部分结构形式更加复杂,处置式、使成式、被动式等不同句式结合使用。
-
一部伟大的史诗 对汤显祖《牡丹亭》的最新评价
-
作者:
丹尼尔·布尔特,张玲
来源:
剧本
文献类型 :期刊
-
关键词:
柳梦梅
戏剧形式
牡丹亭
评价
排行榜
杜丽娘
表演
知识分子
汤显祖
史诗
日期:2011
-
描述:
美国文艺评论家丹尼尔·布尔特(Daniel.S.Burt)博士2008年出版了《100部剧本:世界最著名剧本排行榜》一书,对世界100部剧本进行了排名,汤显祖的《牡丹亭》是唯一入选的中国剧本,排名第三十二位。现将该书对《牡丹亭》的评价摘译如下,并附上其排行榜,仅供参考。
-
明代戏曲插图中的白描艺术探微:以汤显祖的《牡丹亭》为例
-
作者:
王春阳
来源:
文艺争鸣
文献类型 :期刊
-
关键词:
构图
白描
戏曲插图
线条
日期:2011
-
描述:
钱南扬校点的《汤显祖戏曲集》采用臧懋循刊刻“玉茗堂四种曲”中的插图,其插图能够代表明代戏曲插图的风格和水平.其中《牡丹亭》的插图人物生动,山水如诗,描绘精细,用笔潇洒,本文以《牡丹亭》戏曲插图为例,从白描角度分析明代的戏曲插图的艺术特色.
-
女儿笔底女儿心:《吴吴山三妇合评牡丹亭还魂记》评语的女性立场
-
作者:
郭梅
来源:
文化艺术研究
文献类型 :期刊
-
关键词:
吴吴山三妇
《牡丹亭》
《吴吴山三妇合评牡丹亭还魂记》
日期:2011
-
描述:
在《牡丹亭》的众多评点本中,《吴吴山三妇合评牡丹亭还魂记》以其清丽典雅的评语和独具一格的女性视角,鲜明地反映了当时闺阁妇女的文学艺术观念和生活观念。本文先总论三妇批语,分析她们对杜、柳之"情"的心理观照和对丽娘之"梦"的深层解析,探讨她们所表现出的对美好爱情生活的理想追求;然后分论三妇批语,剖析她们对《牡丹亭》之"情"的不同体悟,研究她们所表现出的强烈的女性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