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导航

知识女性的理性精神:也说《吴吴山三妇合评牡丹亭还魂记》
作者: 姚品文 来源: 中国古代小说戏剧研究丛刊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吴吴山三妇 牡丹亭 西厢记 理性精神 杜丽娘 明清之际 知识女性 评点本 汤显祖 理论研究 日期:2008
描述: 汤显祖研究中不少学人注意到了明清时期女性读者对《牡丹亭》的强烈反响,并进行了研究和积极评价,其中突出了《吴吴山三妇合评本牡丹亭还魂记》(以下简称三妇评本)。这是汤学领域新的开拓。《汤显祖研究通讯》2007年第1期发表了刘淑丽的文章(该文还论及《才子牡丹亭》),我深表赞同,在此略作补说。
问题选择与学术增值:评程芸的《汤显祖与晚明戏曲的嬗变》
作者: 郑传寅,陈建华 来源: 戏曲研究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戏曲研究 晚明文学 戏曲史 作者 汤沈之争 徐朔方 晚明思想 学术增值 文学观念 汤显祖 日期:2008
描述: 环视当今的古典戏曲研究,其学术路径大抵可分为两种:其一,将更多的视线与精力投向声腔、戏班、服饰、演出、剧场、舞台等要素,偏重于戏曲形态、演剧模式和舞台艺术的考察,悬置作家作品、忽略文学观念的演进。其优点是可以迅速开疆拓土、填补空白,形成新的学术增长点。另一种则是回归案头,回到戏曲史特别
关于《牡丹亭》和青春版《牡丹亭》的研究
作者: 郑传寅 来源: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牡丹亭》 宗教智慧 文学评论 艺术智慧 日期:2008
描述: 《牡丹亭》自诞生之日起,围绕她的争论就不绝于耳。有人赏其词清句丽,有人斥其屈曲聱牙;有人视之为曲中魁首,赞赏有加;有人目之为洪水猛兽,肆意禁毁。一部《牡丹亭》不知引逗了多少人的情思!四百多年间,物换星移,昆曲由盛而衰,《牡丹亭》的演出也随着昆曲的衰落而难得一见。而今,一部以“青春”为旗帜的《牡丹亭》重新勾起了人们对民族文化的乡愁,“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几乎没有看过戏的当代大学生突然发现,我们古老的民族文化花园里,竟然伫立着这样一株绝色牡丹,怎能不感慨万千。2008年盛春时节,青春版《牡丹亭》剧组来珞珈山演出,用“观者如堵”、“好评如潮”来形容其盛况,毫不为过。被感动的岂止是珞珈山?整个武汉市那一段时间真的是“满城争说《牡丹亭》”。以下三篇文章记录了武汉大学艺术学系师生观赏这次精彩演出后组织的一次讨论。《〈牡丹亭〉与宗教智慧》一文从宗教文化的角度指出:《牡丹亭》的叙事融进了我国民间广为流播的宗教智慧。剧作出无入有、张皇幽缈的宗教叙事与“为情作使”、彰显人欲的主观意图之间构成一种契合,正是这种契合使“至情”有了超越生死、感人肺腑的艺术张力,宗教智慧转化成了艺术智慧。《妙在离合之际——论青春版...
从全本戏到折子戏——以汤显祖《牡丹亭》的考察为中心
作者: 解玉峰 来源: 文艺研究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演出样式 《牡丹亭》 折子戏 民族戏剧 厅堂演出 内在规律 全本 汤显祖 日期:2008
描述: 从全本戏到折子戏是中国民族戏剧演进特有的规律。折子戏较适于有时间限制的厅堂演出和剧场演出,艺术上更有全本戏所不及的长处,故最终在乾隆中叶取代全本,成为民族戏剧最主要的演出样式。《牡丹亭》的演出史较全面地反映了民族戏剧从全本戏到折子戏的历史过程及其内在规律。近百年来民族戏剧面临严重的生存困境,今日尤甚。鉴往知来,探明从全本到折子这一基本规律,对于我们民族戏剧之存亡继绝乃至发扬光大当深有启示。
悟入戏曲艺术精神的有益尝试——读程芸《汤显祖与晚明戏曲的嬗变》有感
作者: 刘祯,刘涛 来源: 戏曲艺术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宋元戏曲 艺术本质 现代学术 艺术精神 晚明 嬗变 戏曲创作 汤显祖 日期:2008
描述: 自王国维《宋元戏曲考》后,戏曲史学作为一门学科得以跻身现代学术之林,近百年来,相关研究更有如榛r方启、苑囿新开。另一方面,有关戏曲艺术本质的追问,也早己成为了一个“敞开性”的理论话题,吸引着几代学者的关注。程芸的《汤显祖与晚明戏曲的嬗变》旨在探讨晚明戏曲创作、曲学观念、舞台风尚之间的互动关系,此种选题、立意,似乎与戏曲艺术本质的理论问题无所关涉,为何称其提供了悟入戏曲艺术精神的有益尝试我们之所以有这种评价,是有感于作者写作思路的独特性和“问题重构”时的某些不同一般之处。我们注意到,敢于“回到旧题”,尤其是回到旧题的开端,是程芸这部专著的一个突出特点;而“回到旧题的开端”,既使得这部专著成为近年“汤学”研究值得广泛重视的力作,也凸显出它对于戏曲本质问题的参考价值。所谓开端,即指一个端点,而此端点却是整个体系的原型构架和缩影。也就是说,开端处已经包蕴全体,而全体则是开端本身的展开。作为一个独立的体系性的理论问题,“戏曲艺术本质”这一问题的开端,其实就是要依据“历史和逻辑相统一”的原则去着重理清两条线索:一条是戏曲本体观念的逻辑演进,另一条是戏曲艺术形态的历史衍变。落实为学理运作,就要求研究者能进入具体的戏曲史,去...
新视域下的新成果——评《汤显祖与晚明戏曲的嬗变》
作者: 郭英德,范红娟 来源: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成果 晚明 视域 嬗变 认识活动 “问题意识” 汤显祖 戏曲 日期:2008
描述: 学术研究作为一种认识活动,有两种维度:一是横向的开拓延伸;一是纵深的钻研挖掘。前者往往带来一个新领域或课题,筚路蓝缕,自是厥功甚伟;后者则可以带来一个新的研究境界,它不仅需要深考精研的功夫,更依赖于“问题意识”的重构。程芸博士的《汤显祖与晚明戏曲的嬗变》一书无疑属于后者。阅读该书,我们最深刻的印象,就在于其强烈的问题意识。
一个“情”字催生的青春意识——对汤显祖《牡丹亭》的思索
作者: 王瑾 来源: 广东艺术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寻梦 明代戏曲 牡丹亭 人性 杜丽娘 意识 作品 人情人欲 汤显祖 代表作 日期:2007
描述: 汤显祖曾说:一生四梦,得意处惟在牡丹,《牡丹亭》是汤显祖的代表作,亦是明代戏曲史上最出色的作品。其故事取自《杜丽娘慕色还魂》,《牡丹亭》的故事由一个情字唤起青春意识的觉醒
论折子戏:以汤显祖《牡丹亭》的考察为中心
作者: 解玉峰 来源: 戏曲研究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寻梦 中国民族戏剧 戏曲研究 牡丹亭 历史演进 中国戏剧 明万历 戏剧演出 折子戏 汤显祖 日期:2007
描述: 中国民族戏剧的演出,就其形态着眼,可略分为两类:一为全本戏,一为折子戏。全本戏,又称本戏、正剧,全本戏所演故事大都情节曲折、首尾完整;折子戏,有散出、散套、杂单、杂出等不同称名,相对全本戏而言,其情节表现大都是片断性的、不完整的。折子戏大都是从全本戏中脱离出
上页 1 2 3 ... 37 38 39 ... 42 43 44 下页 尾页 跳转至:第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