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导航
-
元杂剧中历史剧的内涵及界定
-
作者:
高益荣,马小玉
来源:暂无
文献类型 :图书
-
关键词:
界定
元杂剧
内涵
历史剧
日期:2022
-
描述:
元杂剧中历史剧相当丰富,对其题材来源、创作原则分析,以及内涵的界定,可以为正确解读历史剧提供参照。相比今日频频出现于影视与戏剧舞台的假历史剧之名而粗制滥造的所谓历史剧,元杂剧里的历史剧可为当下的创作提供反思思路与创新灵感,这也正是我们今天关注元杂剧、研究元杂剧中历史剧的意义之所在。
-
执着与和解——20世纪美国汉学界元杂剧悲剧美学讨论
-
作者:
李玉辉,潘明军
来源:暂无
文献类型 :图书
-
关键词:
美国汉学
元杂剧
悲剧
和解
日期:2022
-
描述:
美国汉学界的元杂剧研究中,元杂剧有无悲剧的问题是其研究的一个侧重点。与欧洲研究者不同的是,美国学者能跳出欧洲推崇悲剧的传统,不以是否符合西方古典悲剧标准来评判元杂剧。从20世纪20年代起,美国汉学界的元杂剧悲剧研究经历了三个阶段:从祖克等认为元杂剧中没有悲剧但有悲剧元素的存在,到韦尔斯等提出的元杂剧剧目中有与西方表现形式不同的悲剧,再到海登、夏颂等提出的元杂剧评论不宜以西方悲剧概念为标准。本世纪以来,美国汉学界对元杂剧悲剧性的多元化评论表现出其对东方古典戏剧的接受及东西方戏剧审美的和解。
-
元杂剧历史人物形象研究
-
作者:
胥斐然
来源:
重庆工商大学
文献类型 :图书
-
关键词:
文学形象
元杂剧
历史人物
日期:2019
-
描述:
作为“一代之文学”的元杂剧,是中国古代叙事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戏曲艺术走向成熟的标志。不论是在叙事文学还是戏曲艺术范畴,人物形象的塑造始终是其最核心的要素。近年来,元杂剧人物形象研究成为元杂剧学术研究中一个方兴未艾的领域,研究者们立足于多个角度,对元杂剧中的人物形象进行了分类解读,但研究重点偏于微观视角,整体性、群像性的人物形象研究仍然较少。本文跳出窠臼,将目光放诸于元杂剧中频繁出现的历史人物,并结合文学、历史、文化等多重因素,对其进行综合阐释,旨在进一步丰富元杂剧人物形象研究的层次。以《元曲选》和《元曲选外编》为计,把历史人物作为剧中主角而进行二次创作的元杂剧作品共有九十一篇。以不同时期历史人物所具备的品貌特征为标准,可将其分为先秦两汉人物剧、晋唐人物剧、两宋人物剧三个类别。其中,先秦两汉人物剧多体现“尚智”、“尚义”的情感倾向,黄老之学、隐逸思想也蔚然而兴;晋唐人物剧重在讲述文人、武将发迹变泰的人生际遇和神仙度脱凡人的玄幻经历;两宋人物剧既带有浓厚的清官崇拜意识,又批判了贤良忠勇之士不被重用反受迫害的黑暗现实,表现出政权更替下百姓生活的艰难不易。三个类别的历史人物形象作品都是特定历史环境的真实反映,本文结合各时期的社会风貌,对作品体现的时代特征进行了简要概述。经由元杂剧作者二次创作的历史人物,融入了元代社会的影子,其文学形象变得丰富而立体,总体可划分为文人、武将、神仙、其他四个大类。其中,文人形象的构成最为丰满,既有才华横溢的书生,又有公正廉洁的清官,还有呕心沥血的谋士,他们是元杂剧作者笔下最熟悉的形象,但无奈自身命运却与之截然相反。因此,在塑造武将和神仙形象时,他们将其极度美化,分别呈现出忠义英勇、飘逸洒脱的形象特征。此外还有对舍生取义的义士的崇拜,对身不由己的帝王的悲悯,都充分体现在元杂剧作者对历史人物文学形象的塑造上。本文将历史人物与文学形象进行对比研究,发现元杂剧中部分历史人物的文学形象与其历史原型有较大偏差,于是运用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间的关系,深入阐释了该现象存在的缘由,并对其做出合理解释。最后,结合元代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面貌和存在于创作者、受众者的主观因素,对元杂剧历史人物形象进行了文化阐释,揭示了元杂剧作者热衷于历史人物再创作的文化内涵。
-
元杂剧历史人物形象
-
作者:
胥斐然
来源:
重庆工商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
文献类型 :图书
-
关键词:
文学形象
元杂剧
历史人物
日期:2019
-
描述:
作为“一代之文学”的元杂剧,是中国古代叙事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戏曲艺术走向成熟的标志。不论是在叙事文学还是戏曲艺术范畴,人物形象的塑造始终是其最核心的要素。近年来,元杂剧人物形象研究成为元杂剧学术研究中一个方兴未艾的领域,研究者们立足于多个角度,对元杂剧中的人物形象进行了分类解读,但研究重点偏于微观视角,整体性、群像性的人物形象研究仍然较少。本文跳出窠臼,将目光放诸于元杂剧中频繁出现的历史人物,并结合文学、历史、文化等多重因素,对其进行综合阐释,旨在进一步丰富元杂剧人物形象研究的层次。以《元曲选》和《元曲选外编》为计,把历史人物作为剧中主角而进行二次创作的元杂剧作品共有九十一篇。以不同时期历史人物所具备的品貌特征为标准,可将其分为先秦两汉人物剧、晋唐人物剧、两宋人物剧三个类别。其中,先秦两汉人物剧多体现“尚智”、“尚义”的情感倾向,黄老之学、隐逸思想也蔚然而兴;晋唐人物剧重在讲述文人、武将发迹变泰的人生际遇和神仙度脱凡人的玄幻经历;两宋人物剧既带有浓厚的清官崇拜意识,又批判了贤良忠勇之士不被重用反受迫害的黑暗现实,表现出政权更替下百姓生活的艰难不易。三个类别的历史人物形象作品都是特定历史环境的真实反映,本文结合各时期的社会风貌,对作品体现的时代特征进行了简要概述。经由元杂剧作者二次创作的历史人物,融入了元代社会的影子,其文学形象变得丰富而立体,总体可划分为文人、武将、神仙、其他四个大类。其中,文人形象的构成最为丰满,既有才华横溢的书生,又有公正廉洁的清官,还有呕心沥血的谋士,他们是元杂剧作者笔下最熟悉的形象,但无奈自身命运却与之截然相反。因此,在塑造武将和神仙形象时,他们将其极度美化,分别呈现出忠义英勇、飘逸洒脱的形象特征。此外还有对舍生取义的义士的崇拜,对身不由己的帝王的悲悯,都充分体现在元杂剧作者对历史人物文学形象的塑造上。本文将历史人物与文学形象进行对比研究,发现元杂剧中部分历史人物的文学形象与其历史原型有较大偏差,于是运用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间的关系,深入阐释了该现象存在的缘由,并对其做出合理解释。最后,结合元代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面貌和存在于创作者、受众者的主观因素,对元杂剧历史人物形象进行了文化阐释,揭示了元杂剧作者热衷于历史人物再创作的文化内涵。
-
元杂剧父亲形象研究
-
作者:
王琦
来源:
牡丹江师范学院
文献类型 :图书
-
关键词:
时代背景
元杂剧
父亲形象
塑造艺术
父亲类型
日期:2019
-
描述:
父亲是家庭中的重要角色,元杂剧中塑造了众多的父亲形象,在162本元杂剧中,包含父亲形象的剧本82部,父亲角色122个,对元杂剧父亲形象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第一章分析元杂剧父亲形象产生的时代背景。首先,政治黑暗,阶级压迫严重,使得欺压百姓、滥杀无辜、强抢妻女事件时有发生,面对如此惨剧,父亲虽尽力挣扎却常常收效甚微;其次,经济发达使社会畸形繁荣,人们为了追逐利益不择手段,父亲忙于经营,缺席于家庭,导致子女父爱缺失,亲人之间感情匮乏,更有甚者争夺家产、栽赃陷害,父子关系疏离;最后,民族融合使婚姻形式多样,父亲在儿女婚事上有了新的选择,逐渐接受赘婿婚、收继婚,以及女儿再嫁的婚姻形式。第二章将父亲形象根据社会地位与职业身份的不同,分为帝王型、官吏型、平民型三大类,其中现实中的帝王型父亲对子女冷漠疏离,虚构的龙王父亲却通情达理;位高权重的高官父亲为子女树立榜样,地位低下的吏员父亲受权豪欺压;平民型父亲中,儒士父亲相比于亲情更看重仕途,商贾父亲大多为善长仁翁,乐善好施。第三章是在前两章的基础上,分析元杂剧父亲形象对子女的态度,包括父亲与子女之间的关系模式、对子女的教育理念以及婚恋方面的态度。第四章通过分析元杂剧的脚色体制、剧作家运用的描写方法、修辞手法,以及多种类型化的情节设置来展现元杂剧父亲形象的塑造艺术。
-
元杂剧中的佛教剧研究
-
作者:
庞雅心
来源:
山西师范大学
文献类型 :图书
-
关键词:
佛教因素
元杂剧
佛教剧
佛教思想
日期:2019
-
描述:
元杂剧的宗教剧是元杂剧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其中佛教剧在宗教剧中占了极大的比重。元朝统治者的推崇、元代文人在宗教中需求心灵上的救济、以及民众寄希望于神佛,都为元杂剧佛教剧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条件,佛教剧在元代具备了传播的社会条件和广阔的大众市场。历代研究者对元代的宗教剧多有关注,但是因为长期以来概念界定不清,大多以“神仙道化剧”将宗教剧笼统概括,极大程度地忽略了佛教剧的价值。本文从佛教剧中的佛教思想和佛教因素两个角度入手,分析佛教剧中体现的佛教思想,以及佛教因素对于佛教剧创作的作用。认为佛教剧中体现的佛教思想,可以起到弃恶扬善的作用,同时给当时社会的人民群众带来心灵上的依托。佛家寺庙、佛教人物、度脱方式、问禅情节这样的佛教因素,一方面为元杂剧作者提供了丰富的灵感与素材,另一方面对佛教剧情节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另外,佛教剧因其宗教性,采用了其他剧本所没有的佛教语言,这些佛教语言与本色当行的戏曲语言相间互用,形成了佛教剧独特的语言风格。同时,佛教剧设置的矛盾冲突,都与作者宣扬的佛教义理密切相关。佛教剧中喜剧手法的运用,在揭露人情世态的同时,也将人物形象刻画的更加丰满。佛教剧在元代的广泛传播,给当时的人们带来了心灵上的依托,传播到后世,也为后世文学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本文旨在通过对元杂剧佛教的研究,使人们对佛教剧有一个更加明确的认识,同时也使人们对元杂剧和当时的社会有一个更加全面的把握。
-
神仙道化剧 元杂剧中的道教文化
-
作者:
王晓芳1,吕稳醒2
来源:暂无
文献类型 :图书
-
关键词:
神仙道化剧
道教文学
道教文化
演述
宋代之前
元杂剧
道教修炼
艺术成就
日期:2021
-
描述:
元代神仙道化剧形成独特的风格,丰富了元杂剧的艺术成就。元代神仙道化剧所体现的道教文化,展现了当时道教的社会影响。通过对这些剧本的解读,可以了解道教文化的发展轨迹。神仙道化剧是元杂剧的重要形式,也是道教文学、戏曲的重要体裁,其内容主要是演述道教修炼成仙、教化度人的故事。神仙道化剧的发端当在宋代之前。宋代洪迈《夷坚志·优伶箴戏》记载当时流行的杂剧内容,就常常可见儒释道各称诵其教的言论,可见儒释道都曾利用杂剧来弘扬自身的思想。据陶宗仪《南村辍耕录院本名目》的记载,金代流行的院本戏剧也很多,其中就有属于道教神仙题材的《庄周梦》《瑶池会》等,可见神仙道化剧在元代之前就已出现。可惜金院本以及南戏中的神仙道化剧只留下剧目,难考其详。
-
元杂剧《望江亭中秋切鲙》的当代戏曲改编
-
作者:
蒋茜
来源:暂无
文献类型 :图书
-
关键词:
京剧《望江亭》
元杂剧《望江亭中秋切鲙》
昆曲《望江亭中秋切鲙》
川剧《谭记儿》
张君秋
日期:2022
-
描述:
《望江亭中秋切鲙》是关汉卿的一部重要喜剧,自20世纪50年代始被改编成川剧、京剧、赣剧、曲剧、昆曲等若干剧种,其中尤以川剧、京剧、昆曲三个剧种的改编最具代表性。川剧首先进行改编,剧作家凭借深厚的艺术功力成功实现了从杂剧到戏曲剧本的转化,确立了此后改编的基本思路;京剧以张君秋先生为中心进行改编,进一步优化了故事结构,生动展示了张君秋先生独特的艺术风格,成为京剧旦角“张派”艺术确立的标志性剧目之一;昆曲改编竭力展示杂剧原貌,强调原汁原味,最接近关汉卿原著,并借助网络平台创新传播方式,受到年轻观众的关注。元杂剧《望江亭中秋切鲙》的当代戏曲改编从创新到回归,其间展示出时代图景的深刻流转,也反映了人们戏曲观念的变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