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导航

论孙埏戏曲《锡六环》中布袋和尚形象的新变
作者: 薛玉池 来源:暂无 文献类型 :图书
关键词: 布袋和尚 《锡六环》 布袋弥勒 日期:2021
描述: 布袋和尚作为一个世代累积型的人物形象,经历了由历史到民间再到文人的积累过程。清戏《锡六环》出于主题建构、文艺创新的需要对以往的布袋和尚进行了改造。在外在特征上,弱化布袋和尚"形裁腲脮,蹙頞皤腹"的特征,更为世俗化。增加的儒士背景,反映着作者释道合一的思想以及对人生的看法。布袋和尚神通的强化既来源于舞台表演的需要,也有母题传说的进一步发展。《锡六环》中布袋和尚形象是在文人参与下,由时代、文体、主题共同作用呈现出的独特风格。
中国戏曲音乐的钢琴化探究
作者: 张静薇 来源:暂无 文献类型 :图书
关键词: 钢琴伴唱 《京剧瞬间》 作曲家 戏曲音乐 钢琴作品 中国钢琴音乐 钢琴曲 《红灯记》 旋律音调 日期:2020
描述: 中国戏曲源于原始社会,是人们庆祝劳动的收获时,表达喜悦心情的肢体语言。于先秦至唐代开始萌芽,宋金时期开始盛行一种有故事情节、有角色和化妆表演,载歌载舞兼有伴唱和管弦伴奏的歌舞戏,这便是戏曲的雏形。元代元杂剧的出现,代表着戏曲艺术进入了一个高峰。而明、清时期,戏曲的发展内涵已相当丰富,又形成一个发展的新高潮,进入了繁荣时期。如今,戏曲已成为一个具有独立化、多元化和综合化的综合性艺术体系,它保存了民族历史文化的特征,体现了中国传统音乐之根本,折射了中国传统艺术之精神,为广大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
明清戏曲的海洋书写——以海洋政治为主线的考察
作者: 陈威俊 来源: 厦门大学 文献类型 :图书
关键词: 倭寇 郑和下西洋 朝贡 海盗 海洋戏曲 日期:2019
描述: 在戏曲研究领域,海洋书写是一个长期缺席的研究对象。近年来随着古代海洋文学研究的深入,探论古典戏曲中的海洋书写,亦需提上日程。笔者试图先通晓海洋文学研究发展之脉络,再对“海洋戏曲”与“戏曲中的海洋书写”进行概念界定及辨析,并对现存古典戏曲中的海洋书写进行资料整理和初步研究。本文在以海洋政治为主线的前提下,选择“海洋朝贡书写”“海盗及抗盗军民书写”“郑和下西洋书写”这三个具有代表性的“海洋母题”,进行主题式阐释,以期管窥全貌,展现明清戏曲中的海洋风景。具体内容包括:第一章从宫廷戏与民间文人戏两种视角出发,阐发朝贡视角下剧作所呈现的海神信仰、海洋外交等书写内容及其海洋文史背景,同时比较二者官方与私人叙事的互补关系。第二章在宏观考察戏曲中正邪两赋的海盗倭寇书写的基础上,分析剧中的海盗倭寇和抗盗军民形象,进而折射出文人对当时海疆忧患的个人立场与种种思考。第三章先梳理己知演绎“郑和下西洋”古典戏曲概貌,后以明廷杂剧《奉天命三保下西洋》与清传奇《金龙印》为例,具体剖析剧作中郑和形象、异域书写等海洋书写相关论题。
焦作马村玉皇庙舞楼戏曲碑刻以及演剧考述
作者: 程谦 来源:暂无 文献类型 :图书
关键词: 玉皇庙舞楼 碑刻 焦作马村 戏曲 日期:2020
描述: 焦作马村玉皇庙舞楼建于台基之上,坐南面北,硬山卷棚形制,灰色板瓦覆顶,面阔三间,进深一间,砖木结构,总体形制简单,规模狭小。现存的清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重修舞楼碑记》记载了马村玉皇庙重修舞楼的过程。在玉皇庙舞楼的演出班社主要有头班戏、庆妞戏、任世俭戏班、陈占魁戏班、李长顺戏班等,所扮演剧种,不仅有地方戏怀梆,而且还有徽调土二黄(京剧前身)戏。
对湖北地方戏曲的回看和思考
作者: 阮润学 来源:暂无 文献类型 :图书
关键词: 地方戏曲 阳新采茶戏 远安花鼓戏 梁山调 荆河戏 襄阳花鼓戏 南剧 文曲戏 东路花鼓戏 荆州花鼓戏 日期:2014
描述: 一、回看湖北地方戏曲《中国戏曲志·湖北卷》(截止时间1982年,文化艺术出版社,1993年第1版,下同)认为:"湖北现存剧种,除文曲戏是1924年由坐唱搬上舞台外,道光年间,大小剧种均已先后形成,各具地方特色,主腔多为板式变化体结构。"书中所列的湖北地方戏曲剧种有:清戏、汉戏、南剧、荆河戏、山二黄、湖北越调、楚剧、荆州花鼓戏、东路花鼓戏、黄梅采茶戏、阳新采茶戏、襄阳花鼓戏、远安花鼓戏、随县花鼓戏、郧阳花鼓戏、文曲戏、梁山调、
宋代至清代戏曲服饰风格演变
作者: 李晓红 来源:暂无 文献类型 :图书
关键词: 服饰款式 服饰色彩 戏曲服饰 程序化 风格 日期:2022
描述: 戏曲服饰是戏曲艺术的重要象征符号,其随着戏曲的发展而不断嬗变。宋朝至清,戏曲服饰在汲取日用常服和品官服饰营养的基础上,总体呈现出由简至繁、由生活实用到艺术审美的发展趋势,并在不同时期展现出不同的风格特征。宋金杂剧服饰承袭了自唐参军戏以来的滑稽风格,且与生活常服较近,因此在服饰中呈现出生活化与滑稽性并举的风格特征;元明杂剧创作实现了一代之盛,在服饰方面也表现为样式各异、色彩绚丽,不断趋于丰富化与艺术装饰化;明清传奇阶段,伴随舞台艺术的表意功能与综合化程度都达到了高度的自由,其服饰风格也走向高度艺术化与程式化的稳定阶段。此外,不同角色服饰在色、型、图、质等元素上的形态差异,亦进一步反映了阶级有别、性格有别、风俗有别、方位有别等戏曲服饰的设计规制与文化内涵。
焦循“崇花贬雅”戏曲美学观新探
作者: 安裴智 来源:暂无 文献类型 :图书
关键词: 昆曲 文化认知 崇花贬雅 焦循 日期:2020
描述: 清中叶,在"花雅争胜"的历史背景下,出现了一种"崇花贬雅"的戏曲美学观,代表人物是"乾嘉学派"经学家焦循。其主要观点:一是"代有所胜"的文艺发展史观,认为"花部"取代"雅部"有历史合理性;二是强调戏曲的教化功能;三是主张大众化的平民美学观。"崇花贬雅"论在一定意义上揭示了昆曲衰落、"花部"地方戏崛起的历史趋势,一改"崇雅尚昆"的明清文人审美传统,其对大雅昆曲采取贬抑的文化态度,对后世戏曲界产生了深刻影响,在不同年代不同程度地影响着后代学人对昆曲文化身份的认知,也影响了百年来中国戏曲的研究走向。
戏曲票房历史考述
作者: 武翠娟 来源:暂无 文献类型 :图书
关键词: 清末民国 戏曲史研究体系 昆曲曲社 宋元“社” 戏曲票房 日期:2019
描述: 关于"票房"的来源,一直众说纷纭。我国戏曲史上的票房最早产生于宋,时名"××社";后昆曲生,衍出"曲社"名;入清,随着京剧艺术的崛起,原供演唱大鼓书的票房遂逐渐转变为以京剧为主,"票房"也随之被确立为戏界指称业余组织机构的通用词汇,并在清末民国得到了最大程度的发展。对戏曲票房展开全面系统的历史考述,既是构建全面、立体、动态的戏曲史研究体系的迫切之需,于戏曲历史的完整书写亦不无补阙之功。
上页 1 2 3 ... 32 33 34 ... 62 63 64 下页 尾页 跳转至:第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