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导航

晚清上海戏曲出版述论
作者: 杨惠玲 来源:暂无 文献类型 :图书
关键词: 戏曲出版 上海 晚清 日期:2022
描述: 清光绪、宣统年间,上海的戏曲商业出版声势渐盛,后来居上。其特点主要有:《西厢记》出版次数最多,《牡丹亭》《桃花扇》等经典之作和皮黄戏选本也是出版热点。出版过曲籍的书局与报刊社为数颇可观,其投资者来自全国各地。它们大多在其他城市设立分部或销售网点,出版的曲籍流通于国内各个地区。参与编校的人员大多来自上海及周边戏曲文化积淀深厚的地区,且在戏曲、小说、书画与诗文等领域颇有造诣。由于石印与铅印技术的运用,曲籍类型、版本形态与营销策略都产生了显著变化。得益于大都市的聚集效应和相对宽松的社会环境,上海成为新崛起的戏曲出版中心。
三国戏曲集成 晚清昆曲京剧卷
作者: 胡世厚主编 来源: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文献类型 :图书
关键词: 昆曲 清后期 作品集 中国 剧本 日期:2018.06
描述: 《三国戏曲集成》从北京、上海、南京、杭州、太原、河南等省市及高校图书馆、戏曲院团搜集历代创作的三国戏587种,其中完整剧本471种,残曲、存目116种,分编为《元代卷》、《明代卷》、《清代杂剧传奇卷》(上下)、《清代花部卷》、《晚清昆曲京剧卷》、《现代京剧卷》(上中下)、《山西地方戏卷》、《当代卷》(上下),共8卷12册。这些剧本将三国时期的重大历史事件和主要人物都搬上舞台,是当今汇集三国戏*多、*全、*完备的一部文献价值极高的书。
古典戏曲旦脚研究
作者: 许强 来源: 河南大学 文献类型 :图书
关键词: 杂剧色 地方戏 旦 脚色 日期:2015
描述: 旦脚的出现是戏曲形态由滑稽调笑伎艺化的演出到故事性人物搬演转变的标志性节点,同时也对戏曲脚色的最终定型与确立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此外,关于前人研究多集中于在戏曲演进某一阶段以及在整个脚色体系中的旦脚考察,并未做过对这一戏曲单个脚色系统、全面的探讨,故而本文的研究旨在从散佚在各个文卷中零碎材料搜集与整理基础之上,从以下四章逐步展开研究:第一章,对旦脚的起源与定型进行考述。杂剧色无“旦”,通以副末副净的插科打诨演出为主,“装旦”旨为戏谑之意,演故事、扮人物使得原以调笑为主之“旦”地位提高,并存在有别于男性之外女性角色的性别区分,完成了“旦”作为脚色的最终定型。第二章,对南戏、传奇代表作品的梳理,纵深考察旦脚的分化与旦行的形成。在南戏整夯“七脚制”的基础上,传奇以其自身表现广阔的社会生活带来了旦脚显示年龄与性格名目的出现。而原传奇全本戏中处于非主角儿的女性角色在折子戏的光照下却有了不依附于主角儿,展示其自身独有魅力的契机。故为了直观、细致的考察这一重要转变,本文选取明末周朝俊所做传奇《红梅记》以及明清时期所刊录的一些有关《红梅记》折子戏选本进行比刊,期冀寻其答案。第三章,清中叶之花雅之争促成了花部的迅速勃兴,不仅带来了纷纭复杂有别于雅部昆山腔,显示其自身压倒性优势的各个地方性声腔小戏,而且同时也促使中国戏曲至此进入到了地方戏繁荣发展的历史阶段。考察以往地方戏之探讨,多遵循从声腔上做其必要分类,很少甚至没有从地方戏剧种自身独有的脚色体制上做异同区分。其实,地方戏的地方性不仅表现在声腔剧种的相异上,其剧目有自身独有围绕各自剧种脚色设置结构情节的方式,故本章以旦脚为例,见微知著探寻地方戏与脚色之间的微妙关系。第四章,为前三章之理论提升,将旦脚为例的脚色研究,置于戏曲发展演进的大背景下进行考察,具体集中在杂剧色之“装旦”与戏曲演出的伎艺化;脚色之旦脚与戏曲形态的成熟;旦脚之分化与戏曲文学的发展;旦行之形成与地方戏的兴起四部分展开论述。且选取戏曲发展演化中间的两个重要阶段,即旦脚的确立与旦行的发展,来反观其在女性文化上的特殊价值。
清代宫廷戏曲人物画的两种讨论
作者: 张夏菁1,宁霄2 来源:暂无 文献类型 :图书
关键词: 观念 清晚期 清代宫廷戏曲人物画 缀玉轩 日期:2021
描述: 清代宫廷人物画的相关研究中,戏画的数量、入藏始末众说纷纭,未有统一的目录性整理。清宫戏画的相关研究也大多集中在戏剧戏曲学领域,较少关注其所含有的图像学史料属性下的相关研究,戏画作为一种古代视觉艺术形态,其自身的图像学意义也尚待挖掘。本文从现存史料出发,整理了清代戏曲人物画与戏出画的整体数量与剧目信息,通过讨论戏画作为史料性质图像和艺术性质图像的基本属性,展开美术史与观念史视域下的戏画研究。
明刊闽南戏曲选本《满天春》“十八队”研究
作者: 王淑苹 来源: 厦门大学 文献类型 :图书
关键词: 梨园戏 版本比对 《满天春》 日期:2016
描述: 本文的研究对象是明刊闽南戏曲选本《满天春》,通过对该选本的发现过程和选本形态进行介绍,并将它收录的十八出折子戏分别与元明古本、现今梨园戏口述本进行细致的文本比较分析,从而较为全面地把握《满天春》本的特征及其所反映的闽南明代梨园戏的搬演面貌。 全文分为引言、第一章、第二章、第三章、第四章五个部分。 引言从阐述《明刊三种》及《满天春》的文献价值出发,归纳整理目前学界对《满天春》的研究状况,提出本文的研究问题和研究思路。 第一章首先从《明刊三种》的发现过程入手,对《明刊三种》和《满天春》“十八队”进行了简要的概述。 第二章探讨了《满天春》“十八队”与宋元南戏古本的渊源关系。通过将《满天春》“十八队”中接近宋元旧貌的四个剧目《蒋世隆》《吕蒙正》《郭华》《朱文》与元本佚曲、明改本和明末其他戏曲选本进行比较,从而发现《满天春》本虽然受到了明改本和弋阳诸腔本的影响,仍保留较多宋元戏文古本的面貌。 第三章从梨园戏系统内部,将《满天春》本与现存梨园戏口述本、清抄本进行比较,由此发现明、清和现今三个时期的梨园戏本一脉相承,与宋元古本的面貌十分接近;口述本、清抄本甚至比《满天春》本更为详尽、完整,保存更多古本的旧貌,而《满天春》本则对民间演出脚本进行了压缩雅化。 第四章从《满天春》本看明代梨园戏的传演面貌。从《满天春》的选录情况和“十八队”的剧本形态透析明代闽南梨园戏的搬演盛况,以及梨园戏与正音戏并存互容、并逐渐向漳州、潮州等地传播的繁荣景象。
现知安庆最早的戏曲剧本选集刻本 —— 李世忠主编的《梨园集成》
作者: 王秋贵 来源:暂无 文献类型 :图书
关键词: 光绪初年 世忠 戏曲剧本 梨园 折子戏 皖江地区 黄梅戏 日期:2020
描述: 我一直以为,安庆最早刻印发行戏曲剧本的,是民国期间的坤记书局和黄宝文书店.他们印行了一些黄梅戏唱本,如《小辞店》《何氏劝姑》《罗帕记》等,都是单本小册子,约相当于64开本,发行于以安庆为中心的江南江北各县,适应了皖江地区城乡民众对黄梅戏的需求.前不久,经张全海提醒,我才恍然想起,早在清光绪初年,安庆倒扒狮街,就有一家"竹友斋",刊行了一套以皮黄戏(京剧)为主的戏曲剧本选集——李世忠主编的《梨园集成》.这是一部整套的大册书,版面为231mm× 140mm,全套分为24册,共收48个剧本,有单出折子戏,有整本大戏,还有多本连台戏.它的发行情况虽然难以追寻,但从存世本看,肯定超出了安徽省的范围,南方江浙,北方京城都有,并且流传到了日本.
清代赵匡胤题材宫廷戏曲研究
作者: 王方 来源: 暨南大学 文献类型 :图书
关键词: 赵匡胤题材 清代宫廷戏 连台本戏 单出戏 日期:2019
描述: 赵匡胤的相关传说故事自宋代便进入民间说话系统,在经历了元明清说话艺术和戏曲艺术的渲染、加工后,至清代,出现了赵匡胤故事集大成的小说作品《飞龙全传》,确立了赵匡胤行侠仗义的草莽英雄形象。清代赵匡胤题材的宫廷戏曲的编创,广采前代及同时代杂剧传奇、小说鼓词、传说评话等各类文艺作品中的赵匡胤故事,通过增加、删改以往作品中的情节,使之符合宫廷审美。这些宫廷戏曲有着鲜明的“皇家品格”,在思想上以点缀升平、提倡忠义、宣扬天命为旨归,在艺术上中规中矩,唱词文雅,好用典故。清宫戏曲中的“宋太祖戏”,内容上主要可以分为演绎赵匡胤早年行侠经历和立宋后“下南唐”两大故事类型。叙述发迹变泰经历的,多据小说《飞龙全传》改编。这类故事不出前代赵匡胤故事的框架,人物塑造延续了清前期已确立的锄强济弱、英勇威猛的英雄形象。“下南唐”系列“太祖戏”主要来自当时流行的鼓词、花部戏等民间文艺,由于民间艺人的不断演说,在编创这类大戏时尚未出现定本,因此宫廷戏曲中“下南唐戏”版本多样,故事背景相同,但具体情节设置、人物安排有异。在演绎同一事件时,存在彼此间念白、唱词相互借鉴传抄的情况。在这类剧中,赵匡胤性格弱化,神性消失,在后期的乱弹戏中甚至出现了“斩杀郑恩”等有损形象的情节。通过对清代赵匡胤题材宫廷戏曲的研究,可丰富补充现有的赵匡胤题材文学作品的研究、了解赵匡胤形象在在清宫内的流传接受情况,为进一步探究清代宫廷演剧面貌提供参考。
清风媒:大型独幕历史戏曲
作者: 邓晓川 来源:暂无 文献类型 :图书
关键词: 地方戏 中国 当代 剧本 日期:1997
描述: 暂无
上页 1 2 3 ... 34 35 36 ... 62 63 64 下页 尾页 跳转至:第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