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导航

洪惟助,臺灣嘉義縣新港鄉人。曾為美國哈佛大學、科羅拉多大學訪問學者,巴黎第七大學客座教授。現任國立中央大學特聘教授,從事詞、曲、戲曲、書法教學、研究四十餘年。所主持的中央大學戲曲研究室,自1992年元月成立迄今,已累積有豐富的收藏和學術成果,是中央大學的特色之一。2003年創設中央大學中文研究所戲曲組,已培養數十個碩士、博士生。2017年創建中央大學崑曲博物館。

【學術成果目錄】

壹、專書

1.洪惟助著,《崑曲宮調與曲牌》,2010年6月,台北:國家出版社出版。廿五開本,327頁。(96、97年NSC96-2411-H-008-015-MY2)(93年NSC93-2411-H-008-009)(92年NSC92-2411-H-008-020)(ISBN-978-957-36-1223-0)獲國科會出版獎助

2.洪惟助、黃心穎、孫致文等著,2004年5月,《關西祖傳隴西八音團抄本整理研究》,台北市政府客家事務委員會出版。十六開本,386頁(ISBN-957-01-7148-0)

3.洪惟助、孫致文著,《新竹縣傳統音樂與戲曲探訪錄》,國立中央大學中文系戲曲室出版,2003年7月。十六開本,236頁。此書原為新竹縣文化中心於1999委託著作,初稿完成後,新竹縣文化中心邀請專家六人審查,並開審查會,後因「九二一地震」,文化經費縮減,未克出版。2003年獲得中央大學經費支持,再做補充,始於2003年7月出版(ISBN-957-01-4360-6)

4.洪惟助主編,《崑曲藝人及學者訪問錄》,國家出版社出版,2002年12月。十六開本,700頁,約一百二十萬字(ISBN-957-36-0813-8)

5.洪惟助主編,《崑曲資料研究索引》,國家出版社出版,2002年12月。十六開本,883頁,約一百四十萬字(ISBN-957-36-0812-X)

6.洪惟助主編,《崑曲辭典》,國立傳統藝術中心出版,2002年5月。菊八開本,1,616頁,三百餘萬字。此書歷經十年,經過多次修訂後始定稿。(ISBN-957-01-1013-9)

7.洪惟助主編,《嘉義縣傳統戲曲與傳統音樂專輯》,嘉義縣立文化中心出版,1997年6月.414頁

8.洪惟助主編,《桃園縣傳統戲曲與音樂錄影保存及調查研究》,桃園縣立文化中心出版,1996年6月,505頁(ISBN-957-00-8010-8)

9.洪惟助著,《清真詞訂校注評—附敘論》,台北市華正書局出版,1982年3月,749頁

10.洪惟助著,《詞曲四論》,台北市華正書局,1977年5月初版,1979年再版,152頁

 

貳、創作

1.洪惟助,2013年,新編崑劇《范蠡與西施》,4月初在杭州演出二場、4月底─5月中在台灣演七場。劇本2013年12月在《中國崑曲論壇2012》發表,古吳軒出版社,頁305-323。(ISBN 978-7-5546-0169-3)

 

參、期刊及專書、論文集中著作

1.洪惟助,2018年12月,〈王古魯譯著《中國近世戲曲史》修定補充手稿輯錄〉,《中華戲曲》56期,頁71-84(CSSIC)

2.洪惟助,2018年2月,〈空谷幽蘭在台灣綻放〉,《崑曲評鑑》,2018年第1期,總第七期,頁32-37

3.洪惟助,2017年8月,〈《牡丹亭‧遇母》【番山虎】曲牌研究〉,《湯顯祖學刊》創刊號,商務印書館

4.洪惟助,2017年8月,〈台灣崑劇團的營運策略及其影響〉,《戲曲藝術》,總第152期,頁118-123(CSSCI)

5.洪惟助,2017年4月,〈白先勇的崑曲事業及其影響〉,《藝術百家》,總第157期,南京:江蘇省文化藝術研究社,頁26~28(CSSCI)

6.洪惟助,2016年7月,〈乾嘉以來崑劇折子戲、全本戲演出情況〉,《戲劇學刊》,第24期,國立台北藝術大學戲劇學院,頁87-105(ISSN 1813-9078) (THCI)

7.洪惟助,2015年12月,〈論《風箏誤》原作及其當代演出本〉,《中華戲曲》50期,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頁20~49(CSSCI)(ISBN-978-7-5039-6088-8)

8.洪惟助,2015年8月,〈周傳瑛的成就及其啟示〉,《中國崑曲論壇2013》,古吳軒出版社,頁183-193(ISBN 978-7-5546-0452-6)

9.洪惟助,2012年9月,〈沈月泉父子手抄本初探─以《琵琶記‧饑荒、思鄉》為例〉,《裊晴絲吹來閒庭院》崑曲與非物質文化傳承國際研討會論文集,香港城市大學,頁201-247(ISBN-978-7-5495-2400-6)。

10.洪惟助,2012年2月,〈從風箏誤到鳳還巢〉,《中國崑曲論壇2010》,蘇州大學出版社(ISBN-978-7-80733-767-6)

11.洪惟助,2011年9月,〈《十五貫》的成就及其對今人的啟示〉,《崑劇十五貫文集》,中國戲劇出版社,頁137~146

12.洪惟助,2011年3月〈《九宮大成南北詞宮譜》同宮調同牌名南曲引子與正曲關係初探〉,《2010兩岸戲曲音樂學術研討會》,國立傳統藝術總處籌備處,頁193-222(ISBN-978-986-02-7203-1)

13.洪惟助,2011年1月,〈當代戲曲的一些現象─兼論戲曲現代化及其與中國文化、劇種特色的認同〉,《跨學科視野下的文化身份認同》,北京出版社,頁283-290(ISBN-978-7-301-17668-9)

14.洪惟助,2011年1月,〈先生媽張李德和女史〉,《臺灣文學評論》,第十一卷第一期,頁207~212(ISSN-1680-8622)

15.洪惟助,2011年,〈崑曲傳習計畫與臺灣崑劇團〉,《崑山文化研究》2011 貳,總第十二期,頁35~39

16.洪惟助,2010年8月,〈芝庵《唱論》聲情說論評〉,《中華戲曲》41期,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頁218~231(CSSCI)(NSC92-2411-H-008-020)(ISBN-978-7-5039-4629-5)

17.洪惟助,2010年6月,〈仙呂入雙調考辨〉,蘇州《中國崑劇論壇2009》,蘇州:蘇州大學出版社,頁79~92(93年NSC93-2411-H-008-009)(ISBN-978-7-80733-481-1)

18.洪惟助,2010年4月,〈崑曲的宮調與燕樂的關係〉,《中國戲曲理論的本體與回歸─09中國戲曲理論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頁479~494(ISBN-978-7-5039-4415-4)

19.洪惟助,2010年1月,〈從北【喜遷鶯】的初探主腔說及崑曲訂譜〉,《名家論崑曲》,國家出版社,頁959~1010。(NSC94-2411-H-008-015) (ISBN-978-957-36-1190-5)

20.洪惟助,2009年12月,〈《牡丹亭‧拾畫、叫畫──從文學本到折子戲演出本〉,《面對世界的崑曲與《牡丹亭》》,香港:香港大學,頁334~353(ISBN-978-7-5325-5452-2)

21.洪惟助,2009年10月,〈中央大學戲曲研究室收藏、研究、與數位典藏〉,《時光─數位典藏計畫97年度成果發表專刊》,國科會數位典藏計畫,頁30-33

22.洪惟助、黃思超,2007年6月,〈北黃鍾宮【水仙子】曲牌初探〉,《台灣學術新視野─中國文學之部(二)》,五南出版社,頁685-730(NSC94-2411-H-008-015) (ISBN-978-957-11-4777-2)

23.洪惟助,2007年5月,〈崑曲從吳中流傳異地,在文學、音樂、表演所產生的變異─以金華崑曲為主要探討對象〉,《2006戲曲藝術國際研討會─京崑對唱在巴黎論文集》,中華文化復興運動總會、國立台灣戲曲學院、巴黎第八大學,頁191-215(NSC95-2411-H-008-006)(NSC98-2410-H-008-072)

24.洪惟助,2006年12月,〈台灣「幼曲」【大小牌】與崑曲、明清小曲的關係-以〈追韓〉、〈店會〉、〈陸月飛霜〉為例〉,中央大學《人文學報》30期,頁1-40(TSSCI)(ISSN-1993-9167)

25.洪惟助,2005年12月,〈從拗喉捩嗓到歌稱繞樑的《牡丹亭》〉,《湯顯祖與牡丹亭》,中國文哲專刊32,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頁737-780(93年NSC93-2411-H-008-009)(ISBN-986-00-3948-8)

26.洪惟助、孫致文,2004年9月,〈崑劇〉,《台灣傳統戲曲》(教科書),學生書局,頁517-539

27.洪惟助,2003年,〈崑劇何以被列為「人類口述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二○○二年文建會文化論壇系列實錄-世界遺產》,文建會出版,頁143-148(ISBN-957-01-4125-5)

28.洪惟助、孫致文,2002年3月,〈王西廂與馬西廂〉,《宋元文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東吳大學,頁111-140(ISBN-8847-37-8)

29.洪惟助,2001年3月,〈從曲譜看《長生殿.驚變》音樂的演變〉,《中國文哲研究通訊》,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頁39-51(ISSN-1017-7558)

30.洪惟助,2000年1月,〈台灣的崑曲活動與海峽兩岸的崑曲交流〉,《兩岸戲曲回顧與展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國立傳統藝術中心籌備處,頁24~35。(ISBN-957-02-5555-2),北京:中國崑劇研究會《蘭》刊(1999年12月)及廣西《中國文化報》(2000年2月17日)有節錄轉載

31.洪惟助,1999年6月,〈論台灣傳統戲曲的保存與發展〉,《傳統藝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國立傳統藝術中心籌備處,頁119~138

32.洪惟助,1998年12月,1999年4月再版,〈台灣亂彈戲中的扮仙戲〉,《民族與文化》,第七輯,韓國:漢陽大學民族學研究所,頁69~83

33.洪惟助,1998年6月,〈從崑劇的興盛史,台灣的戲曲發展可以獲得什麼啟示?〉,《87年傳統藝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國立傳統藝術中心籌備處主辦,頁185~203

34.洪惟助,1998年4月,〈1963年台灣七子戲培訓班始末及其影響〉,《海峽兩岸梨園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國立中正文化中心主辦,頁73~90

35.洪惟助,1998年8月,〈崑曲的《賜褔》與台灣北管《天官賜褔》──比較兩者在文辭、音樂的異同與變化〉,《明清戲曲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籌備處,頁777~834

36.洪惟助主編,《台北市文化資產民俗部門之調查》(傳統戲曲、音樂部份),台北市政府民政局出版,1995年11月。頁273~433

37.洪惟助,1994年6月,〈論詞與音樂的關係及後世詞譜的缺失〉,《中國文哲研究通訊》第四卷第二期,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頁16~22

38.洪惟助,1994年11月,〈評王易樂府通論斠律篇,並提出對詞樂研究的幾點意見〉,《第一屆詞學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頁45~64

39.洪惟助,1989年11月,〈吳梅務頭之說商榷〉,《第一屆清代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高雄:國立中山大學,頁307~352

40.洪惟助,1988年10月,〈有關中國戲劇的幾個問題〉,《中華學苑》,第37期,頁137-143

41.洪惟助,1988年6月,〈中國戲劇何以遲至宋金之際方始成熟〉,《國立中央大學人文學報》,第六期,頁1-9

42.洪惟助,1988年10月,〈有關中國戲劇的幾個問題(一)〉,《中華學苑》,第37期,頁137-143

43.洪惟助,1988年3月,〈也談東坡與西臺—山谷寒食帖跋中的李西臺是誰〉,《故宮文物月刊》,第5卷12期,頁115-117

44.洪惟助,1986年6月,〈姜夔的憂國之作與懷人之作〉,中華文化復興運動推行委員會主編《中國文學講話(七)兩宋文學》,巨流圖書公司印行,頁399-405

45.洪惟助,1983年10月,〈史達祖生平及其梅溪詞之特色〉,《幼獅學誌》, 17卷4期,頁95-120

46.洪惟助,1977年1月,〈人文科學的治學方法與態度〉,收入《如何計劃大學生活》書中,台北市創見出版社,頁3-35

47.洪惟助,1976年6月,〈論禮記樂記的音樂思想〉,《孔孟月刊》,第14卷第10期,頁23-56

48.洪惟助,1974年3月,〈段安節樂府雜錄箋訂(下)〉,《中華學苑》, 13期,頁111-217

49.洪惟助,1973年9月,〈段安節樂府雜錄箋訂(上)〉,《中華學苑》,12期,頁77-148

  

【學術成果簡介和選篇】

一、《崑曲宮調與曲牌》,2010年6月台北國家出版社出版,二十五開本,327頁

本書分五章。第一章〈音律與宮調〉,此問題是一般文人、學子以為艱深玄奧的學問,本書以簡單清楚的條理和語言論述,讀者讀本書,對音律與宮調能有清晰的概念。近代學者多認為崑曲宮調、甚至宋詞,都與燕樂無關,本書根據宋代詞人的論說與詞牌的宮調注記,以至元明清人有關宮調的敘述和說明,論述宋代詞樂、明清南北曲均承繼燕樂而來。

第二章〈仙呂入雙調考辨〉,「仙呂入雙調」為燕樂二十八調所無,而明代《南九宮譜》、《增定南九宮譜》、《南詞新譜》以至清初的《南曲九宮正始》俱有仙呂入雙調及其所屬曲牌;清代康熙以後,《南詞定律》、《九宮大成譜》以至吳梅《南北詞簡譜》均無仙呂入雙調,《九宮大成譜》將《南九宮譜》等曲譜的仙呂入雙調曲牌多歸入仙呂宮,《南詞定律》、《南北詞簡譜》則多歸入雙調,本書第二章〈仙呂入雙調〉論述此宮調名產生之由來。〈附錄一〉將《南九宮譜》等譜的仙呂入雙調曲牌在上述七種曲譜中分歸各宮調的異同列表,此表可以清楚看出仙呂入雙調曲牌在各曲譜的宮調歸屬。

第三章〈管色及其運用〉,吳梅《顧曲麈談》、陳栩〈學曲例言〉、王季烈《螾廬曲談》等書均有各宮調使用管色表,而彼此雖大同,亦頗有異,後人多不細究。本書第三章〈管色及其運用〉根據《遏雲閣曲譜》、《六也曲譜》、《集成曲譜》、《崑曲大全》、《與眾曲譜》、《粟廬曲譜》、《振飛曲譜》等七種曲譜所標示的管色,統計其使用次數,與吳、陳、王三家所述,製表比對,並做說明。吳、陳、王諸氏憑經驗、感覺論說,我們根據曲譜的管色標示統計,應該比較符合唱演的實際情況。本章並論述傳統崑笛與十二平均律笛的差異,以及管色的運用,並有「重要曲譜折子戲管色轉換表」(附錄三)簡要說明管色轉換之情況。本章對於管色運用的論述,應較前人詳盡充實。

第四章〈宮調與聲情〉,芝庵《唱論》聲情說,自元代周德清《中原音韻》、陶宗儀《輟耕錄》、歷明、清以至今日之曲家、學者引述不輟;近代學者周貽白、楊蔭瀏等雖予批判,引錄、引用者仍然不絕!本書第四章〈宮調的聲情〉,一方面從音樂理論的角度探究,一方面檢視雕蟲館百種曲、元刊雜劇三十種以及崑劇折子戲錄影二百○八折,雙方面論證《唱論》聲情說可信度低,參考價值甚微。希望後來學者不要再不經意地附會、引用。

第五章〈曲牌、常用曲牌〉第一、二節論詞牌、曲牌之形成及南北曲之淵源。第三節論唐五代兩宋人的填詞,與一般成說不同。第四節簡要說明崑曲的作詞與訂譜。《螾廬曲談》云:「自來論崑曲之書,絕無論及製譜之法者。」本書比對同曲牌之曲多支,從中找出訂譜之規律。第五節主要論「常用曲牌」,王季烈《螾廬曲談》舉常用曲牌529個以為作詞、製譜者參考,當代曲家多說常用曲牌三百多,《中國戲曲音樂集成‧江蘇卷》表列常用曲牌352,都沒有說明其依據。我們統計八種常用曲譜,各曲牌所使用的次數,出現五次者,或剔除重覆,出現三次者,為常用曲牌,共得319(尾聲不計)。以此檢視《中國戲曲音樂集成‧江蘇卷》表列的常用曲牌,有14個未達標準,頗有僅出現一次、二次者;已達標準,而未被收錄者達28曲,其中出現十餘次甚至出現二十次以上者頗多。再檢視《螾廬曲談》所舉常用曲牌,在八種曲譜中未達標準、甚至未曾出現者就很多了。我們根據常用曲譜的統計結果,應是比較能反映曲牌的實際使用情況。

本書附一片光碟:〈崑曲重要曲譜資料庫〉。過去要了解一個曲牌,都要花許多時間翻檢曲譜,我們整理重要曲譜,製成光碟公開出版,方便學者檢索,可以省卻多少人翻檢曲譜的時間精力;何況許多學者與學校並未能藏有這麼多曲譜。本資料庫蒐集十二種重要曲譜,掃描原譜,建立檢索系統,如要檢索【喜遷鶯】,十二種曲譜所有【喜遷鶯】曲牌都可以出現,此後,有關曲牌、套式、宮調、管色等資料都可以在此資料庫中獲得,對於曲牌研究與崑曲訂譜都有很高的使用價值。

二、主編《崑曲辭典》,菊八開本,共1,616頁,圖片1,003張,體例嚴整、內容完備

許多學者認為它總結了二十世紀崑曲研究的成果。出版後,戲曲學界一致肯定,公認為戲曲學重要參考著作。

以下摘錄幾條各地學者對《崑曲辭典》的批評:

1.美國耶魯大學孫康宜教授編注《古色今香─張充和題字選集》云:「從很多方面來看……無論就編撰該辭典所花費的時間,還是辭典所包含的題材之廣,以及收集崑曲數據所經過的艱辛……都算是崑曲研究領域的空前成就。」(《古色今香》2009年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頁69。2010年5月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頁135)

2.上海著名戲曲學者陸萼庭云:「看得出來,這部《崑曲辭典》是很有想法的,這裡當然有歷史的回顧,傳統的張揚,但用意絕不是讓讀者僅僅去追認歷史,發思古之幽情。我翻閱過辭典的一部分初稿,給我留下較深印象的,一是充分注意崑劇藝術的整體特點,既重視整本名劇的介紹,也盡顯折子戲的輝煌,特別沒有忘記那些精巧的淨丑小戲,試圖破除崑劇專擅生旦對手戲的狹隘認識。其二,特闢表演藝術及演出場所專章,為一般戲曲、曲學辭典所忽略。」(〈聞足音跫然而喜〉,2002年5月12日,中央日報副刊)

三、《崑曲藝人、曲家及學者訪問錄》,2002年出版,十六開本,700頁

訪問一百位藝人、學者,是忠實的田野記錄,是戲曲研究的原始資料,其價值普受戲曲學術界所肯定。

南京著名崑曲學者丁修詢在〈百年實錄的啟示-《崑曲演藝家、曲家及學者訪問錄》讀後〉一文的結束語云:「本書作為一份廿世紀崑曲概況的田野調查,確是全面而真實地反映了崑曲的面貌,也為崑曲在「救活」和致力「振興」的數十年後,卻無可奈何地急驟萎縮的現狀,找出潛在的致病根源,提供原始材料,以便挽狂瀾之既倒的志士們作出判斷,這是本書主要意義所在。

總而言之,這是一部百年崑曲史上從未有過的大手筆、大一覽。不僅有現實意義,而且在久遠的日後,還可作一部生動活潑的廿世紀崑曲史來讀。」(《戲曲研究通訊》二、三合集,200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