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导航

《西湖遗恨》得失谈
作者: 王敬尔 来源: 当代戏剧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改编本 经济形态 封建时代 西湖 小农经济 百年历史 闭关自守 表演 戏曲 生产方式 日期:1990
描述: 《西湖遗恨》是杨兴等人根据马健翎先生《游西湖》一剧改编的。《西》剧源远流长,如果从明人周朝俊的《红梅记》算起,中经《红梅阁》、秦腔《游西湖》及马的改编本,到京剧《李慧娘》,已有近五百年历史了。李慧娘的光辉形象,在我国可以说是家喻户晓。《西湖遗恨》出台后,尽管对剧本的处理,还存在着这样那样的不足,但在节奏快、舞台美、表演新、布景雅等方面,却获得了一致好评。戏曲产生于封建时代,它和母体的生产方式、经济形态是双向合拍的。小农经济闭关自守,散漫拖沓等缺点,无不在剧本编写和演出中,打上层层烙印。记得小时看汉二簧的《游西湖》,前后两本,两个晚上才演完。后来马
明代鄞县戏剧家周朝俊与《李慧娘》
作者: 撰稿 戴松岳 来源: 鄞州日报 文献类型 :报纸
关键词: 暂无 日期:2021.03.21
描述: 暂无
周朝俊和李慧娘
作者: 来源: 宁波晚报 文献类型 :报纸
关键词: 暂无 日期:2009.05.31
描述: 暂无
削尽繁华存本色周郎可谓善顾曲
作者: 来源: 东南商报 文献类型 :报纸
关键词: 暂无 日期:2016.12.18
描述: 暂无
周朝俊《红梅记》传播研究
作者: 岳晨璐 来源: 山西师范大学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文本传播情况 《红梅记》 明代 周朝俊 日期:2017
描述: 明代传奇作家周朝俊,是万历时期重要的戏曲作家。《红梅记》是其仅存的代表作,也是我国戏曲史上的优秀作品,成为历代戏曲舞台上不断上演的经典剧目。历代文人、学者从不同方面对周朝俊《红梅记》做研究,但是在传播方面,还没有系统、全面的研究。本文从“传播”的角度,从文本、演出、评点、图像、近现代传播等方面入手,结合中国戏曲发展的历史大背景,对《红梅记》自成书至今的传播情况作了较为详细的分析和梳理。本文以周朝俊《红梅记》为研究对象,分为五章,力图多侧面、多角度,综合、全面地对《红梅记》传播情况进行论述,并在此基础上,对中国古代戏曲的传播规律作总结和归纳。第二章对《红梅记》的文本传播情况以及特点进行梳理。现存的全本有五种,分别是《玉茗堂批评红梅记》《新刊出相点板红梅记》《新刻袁中郎先生批评红梅记》、明万历师俭堂刻本《丹桂记》、明万历宝珠堂刻本《丹桂记》。其中,宝珠堂本与师俭堂本极其相似,如出一手。据张秀民《明代印书最多的建宁书坊》一文可知,建阳别称“潭阳”。据《宋代“建本”地名考释》一文可知,“富沙”即建阳别称。由此可见“富沙儆韦萧鸣盛校阅”或“潭阳萧儆韦鸣盛校阅”均为“建阳萧鸣盛校阅”。而建阳师俭堂堂主萧腾鸿之叔即萧鸣盛,可见师俭堂与宝珠堂有关系应该是无疑的。此外,较为特殊的是现存全本《玉茗堂批评红梅记》,将其单列一节,分别从人物形象、关目结构、曲白科诨三个方面对进行梳理、分析。第五章从报刊、电影、电视、网络四个角度进行分析。报刊传播也是《红梅记》传播的重要手段,其中《申报》中有涉及《红梅记》演出的记载。本章在电影方面,分析和总结了由《红梅记》改编的两部电影,分别是1981年刘琼导演、胡芝风主演的戏曲电影《李慧娘》和2012年黎妙雪导演、舒淇、余文乐等主演的电影《情谜》。通过对电影剧情、镜头、舞台背景、空间处理、音乐、叙事结构等方面的分析,总结出这两部戏曲电影的鲜明特点。电视方面,主要对由《红梅记》改编的电视剧《天师钟馗之红梅阁》进行分析,从叙事手法、人物设置、戏剧冲突等方面分析,其与原剧本相比,变化较多,但是中心思想并未改变。
古典戏曲旦脚研究
作者: 许强 来源: 河南大学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杂剧色 地方戏 旦 脚色 日期:2015
描述: 旦脚的出现是戏曲形态由滑稽调笑伎艺化的演出到故事性人物搬演转变的标志性节点,同时也对戏曲脚色的最终定型与确立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此外,关于前人研究多集中于在戏曲演进某一阶段以及在整个脚色体系中的旦脚考察,并未做过对这一戏曲单个脚色系统、全面的探讨,故而本文的研究旨在从散佚在各个文卷中零碎材料搜集与整理基础之上,从以下四章逐步展开研究:第一章,对旦脚的起源与定型进行考述。杂剧色无“旦”,通以副末副净的插科打诨演出为主,“装旦”旨为戏谑之意,演故事、扮人物使得原以调笑为主之“旦”地位提高,并存在有别于男性之外女性角色的性别区分,完成了“旦”作为脚色的最终定型。第二章,对南戏、传奇代表作品的梳理,纵深考察旦脚的分化与旦行的形成。在南戏整夯“七脚制”的基础上,传奇以其自身表现广阔的社会生活带来了旦脚显示年龄与性格名目的出现。而原传奇全本戏中处于非主角儿的女性角色在折子戏的光照下却有了不依附于主角儿,展示其自身独有魅力的契机。故为了直观、细致的考察这一重要转变,本文选取明末周朝俊所做传奇《红梅记》以及明清时期所刊录的一些有关《红梅记》折子戏选本进行比刊,期冀寻其答案。第三章,清中叶之花雅之争促成了花部的迅速勃兴,不仅带来了纷纭复杂有别于雅部昆山腔,显示其自身压倒性优势的各个地方性声腔小戏,而且同时也促使中国戏曲至此进入到了地方戏繁荣发展的历史阶段。考察以往地方戏之探讨,多遵循从声腔上做其必要分类,很少甚至没有从地方戏剧种自身独有的脚色体制上做异同区分。其实,地方戏的地方性不仅表现在声腔剧种的相异上,其剧目有自身独有围绕各自剧种脚色设置结构情节的方式,故本章以旦脚为例,见微知著探寻地方戏与脚色之间的微妙关系。第四章,为前三章之理论提升,将旦脚为例的脚色研究,置于戏曲发展演进的大背景下进行考察,具体集中在杂剧色之“装旦”与戏曲演出的伎艺化;脚色之旦脚与戏曲形态的成熟;旦脚之分化与戏曲文学的发展;旦行之形成与地方戏的兴起四部分展开论述。且选取戏曲发展演化中间的两个重要阶段,即旦脚的确立与旦行的发展,来反观其在女性文化上的特殊价值。
明代宁波府作家研究
作者: 陈波 来源: 上海师范大学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作家 明代 研究 宁波府 日期:2013
描述: 本文以明代宁波府的作家为主要研究对象,希望通过对有明一代宁波府作家全面的考察研究,包括对作家生平、著述的考察和文学作品的研究,描绘出明代近300年宁波文学发展的总体面貌和地域特色。通过对各种历史资料,包括方志、明代诗文总集与地方诗文集等的搜寻,本文作者共发现明代有文学作品传世的作家700多人,所能见到的诗文集100余种。根据这些第一手资料,本文对这些作家的生平、著述等情况进行了考察研究。论文正文前有“绪论”,主要介绍国内外有关研究的现状和成果,对研究方法及几个问题进行说明以及介绍明代宁波的教育与文化发展状况,并对明代宁波府作家加以历时的综述。从第二章起,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考察明代各个时期的宁波作家:第二章介绍明前期(洪武到成化时期)的作家。这个时期,宁波刚经历过政治变革,经济、文化虽未得到发展,但产生了不少作家,其中较为重要的作家有桂彦良、乌斯道、郑真、陈敬宗、杨守陈、杨守阯等人。第三章介绍明中叶前期(弘治至嘉靖前期)的作家。随着经济、文化的发展,这一时期宁波作家的创作开始呈现出繁荣的趋势,宁波文学出现了第一个高峰。当时知名的作家有张琦、张邦奇、张时彻、陈束、范钦等,其中张时彻可谓此时甬上文坛的盟主。第四章介绍明中叶后期(嘉靖后期至万历朝)的作家。经过了较长时间的积累,宁波府的文学开始了全面的发展,这一时期作家类型丰富,作品各具特点,展现出多姿多彩的创作风格,达到了第二个也是最辉煌的高峰。主要作家有沈一贯、余有丁、屠隆、沈明臣、沈一中、余寅、周朝俊等,其中屠隆的成就最高。第五章介绍明末清初的作家。这一时期社会动荡不安,整个中国处于一片混乱之中。随着明朝的覆灭,浙东人民纷纷举起抗清的旗帜,而张煌言和钱肃乐成为了浙东地区抗清运动的领袖人物。这一时期的宁波文学带有明显的遗民色彩,主要作家有陈良谟、张煌言、钱肃乐、魏耕等。第六章介绍明代宁波的布衣作家,这是明代宁波文学的特色文化。这一章主要介绍明初的布衣兄弟李孝谦、李悌及明中后期的沈明臣、叶太叔、杨承鲲、吕时等人。这些布衣诗人中,沈明臣成就最高,他是全国颇为知名的布衣诗人,理所应当地也成为甬上布衣诗人的代表人物。第七章介绍明代宁波的家族作家。明代宁波的望族有很多,主要有江北屠氏、槎湖张氏、镜川杨氏、西湖丰氏与砌街李氏等,所以此章主要介绍此这些家族。此外,本文有两个附录,一是明代宁波作家小传,二是明代宁波府作家诗文别集叙录。
上页 1 2 3 ... 5 6 下页 尾页 跳转至:第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