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导航

钱谦益“弇州晚年定论”发覆
作者: 魏宏远 来源: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弇州晚年定论” 王世贞 钱谦益 钱锺书 日期:2013
描述: "弇州晚年定论"是一"公案"性质的问题,明清以来王锡爵、李维桢、焦弘、钱谦益、陈田、四库馆臣等都曾予以关注,诸人之所以强调王世贞晚年之论,目的是要以其晚年文学思想来否定其早年文学思想,并由否定王世贞早年文学思想而对七子派复古运动进行反思或质疑。钱谦益提出的"弇州晚年定论"的核心问题是强调王世贞晚年"自悔",由此而否定七子派复古运动的合法性,然而却因引文错误而受钱锺书先生批判。若细致搜检王世贞晚年文献,钱谦益之说未必"每不足信",王世贞晚年在创作内容、取法对象、创作方法、审美趣尚等方面都发生了转变,不过作为一位博学广识者,王世贞的思想并不是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而是"随事改正",目的是"勿令误人而已"。
论明代阁臣在君臣冲突情境中的行为取向 ——以李东阳、费宏与王锡爵为中心
作者: 李佳 来源: 云南社会科学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阁臣 费宏 李东阳 君臣冲突 王锡爵 日期:2013
描述: 在明代君臣冲突情境中,一些阁臣采取“委曲将顺,乃克有济”之道事君。此种行为取向以阁臣顺从皇帝主张,反对同僚强谏,又积极救护因谏诤而获罪的官员为基本特征。关涉阁臣此类行为取向的舆论评说褒贬不一,贬辞责其不能去位以明大臣气节,褒论则着眼于其能留任以护持时局。明代阁臣的此种行为取向与该时代中枢体制变迁有内在的关联。这种行为取向的存在,使得帝制框架内的士大夫政治获得了必要的弹性,具有一定程度的合理性,然于同官立朝之道,终究在一定程度上注入了谀君的气息。
浅析归有光《项脊轩志》的艺术魅力
作者: 黄盛 来源: 神州(上旬刊)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暂无 日期:2012
描述: 选入高中语文教材的《项脊轩志》是明代著名散文家归有光的代表作之一.全文记叙了项脊轩的今昔变化,表达了作者对家道中落的无限惋惜及对亡去的祖母、母亲及贤妻的深切怀念,寄寓了作者一生功业无成的感叹.通篇记叙的是家庭琐事,取材平淡,却于、平淡之中见奇,处处紧扣项脊轩,娓娓叙来,笔意平和,不加涂饰,感情真挚饱满,另具一种韵味和内在的感人力最.它集中体现了归有光文笔朴素流畅,叙事简洁明快,感情情丰富真实,善于表现身边琐事的散文风格.王锡爵在为归有光所写的墓志铭中评赞道:“所为书写怀抱之文,温润典丽,如清庙之瑟, 一唱三叹,于无意间感人,而欢愉惨恻之思,溢于言语之外……”
东林党,看上去很美
作者: 云海 来源: 读者欣赏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暂无 日期:2012
描述: 党争不过是官员间拉帮结派为政治利益互相攻击,因此各方无论胜负总要备受天下人指摘。不过凡事必有例外,历史上恰有这样一支党派,无论它明枪暗箭地“咬”谁,都永远摆出为国为民、舍生取义的君子气象,引得不明真相的群众摇旗呐喊、敬仰膜拜。这个看上去很美的党派,就是东林党。从明万历三十二年(1604)到清朝初年,东林党与天斗、与地斗、与人斗,斗得不亦乐乎,上至庙堂下至乡野都成了他们的竞技场,最终也把明朝彻底斗垮,成为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源起顾宪成王锡爵之战 任何一个政党都需要一个合适的时机通过合适的事件来宣布自己正式登上历史舞台。从顾宪成PK王锡爵开始,虽然那时东林党还没有东林这个名号,但是它作为一个政治派别开始出现在历史的视野里。 王锡爵何许人也?时任内阁首辅、建极殿大学士,领吏部尚书衔兼太子太保,从一品,与张居正这等内外兼修的绝世政治高手相较都丝毫不落下风。而说起顾宪成,这位同志的前半生却真是毫无出奇之处。从万历八年(1580)进入公务员序列,混了13年才由六品主事升至从五品的考功司员外郎。但就是这位当时看起来还并不起眼的小人物,无论在朝在野,一直隐隐操控着天下公论和庙堂格局,算得上真正的“影子巨头”。
细节奏华章,真情就美文
作者: 傅素芳 来源: 语文周报(高中教研版)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暂无 日期:2012
描述: 我们常说,见微知著;窥一斑而知全豹;一滴水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其实它们说的都是以小见大,都是通过细节来展现事物的全貌,并能尺水兴波。归有光的《项脊轩志》就是这样一篇文章,明代王锡爵说“所为抒写怀抱之文……无意于感人,而欢愉惨恻之思,溢于言语之外。”本文将带领读者品味归有光细节中的深情。
王锡爵与《牡丹亭》:一位明朝官员的戏曲梦
作者: 来源: 中国科学探险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锡 明朝 牡丹 回肠 官员 戏曲 日期:2012
描述: 一曲“牡丹亭”.写出了明朝生死爱情的绝唱和士大夫的风雅追求。当首辅王锡爵让家班上演“水磨调”版的《牡丹亭》后.这一昆曲中的经典曲目便从苏州流传开来.成为大江南北的宠儿,历久弥香。当我们回到400年前的太仓王家南园去看《牡丹亭》时.一段尘封其背后的时代传奇和官场恩怨.也便徐徐来拉开帷幕,荡气回肠。
叶向高:做一个真阁臣真的很难
作者: 谌旭彬 来源: 百家讲坛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暂无 日期:2011
描述: 1624年六月,副左都御史杨涟上疏弹劾魏忠贤24项大罪,东林党人与魏忠贤的矛盾进一步激化。为平息风波,朱由校谕令正抱病在家、请求退休的叶向高返回内阁供职。然而,叶向高不但没有完成这场调停,反而被二者合力推离出了1624年的大舞台。那么,一向擅长调和的叶向高为何失手了,他又面临着怎样艰难的抉择? 青年学者谌旭彬本期为您揭秘大明朝的B面—叶向高。 第三条路 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十一月二十五日,礼部尚书叶向高被推举入阁,在诸内阁辅臣当中,位次居于末尾。按照这个位次,叶向高本可在内阁敷衍度日,不必承担重责。不过人算终归不如天算,叶向高入阁之后,诸阁臣中朱赓和于慎行先后去世;王锡爵则坚决推辞入阁;李廷机又被言官们弹劾,引咎居家,杜门不出;位次居末的叶向高竟然成了唯一的阁臣,并开始了长达七年之久的独掌内阁的漫长生涯。 当时明帝国的局势,可谓非常棘手。万历皇帝在位时日已久,朝政废弛,大僚多缺,官员久不升迁;朝中党争日趋激烈;宦官涉税、开矿,搜敛无度……最揪帝国群臣之心的,则莫过于万历皇帝宠爱郑贵妃,有意用郑贵妃之子福王取太子而代之。 对一个帝制国家而言,太子制度决定着皇权的归属和延续,是士大夫们心目中的国之根本,班固曾经说过:“太子,天下本,本一摇,天下振动。
不事雕饰,质朴增情
作者: 王霞 来源: 新课程(中学)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暂无 日期:2011
描述: “温润典丽,如清庙之瑟,一唱三叹,无意于感人,而欢愉惨恻之思,溢于言语之外。”明人王锡爵曾这样评价明代散文作家归有光的叙事抒情散文《项脊轩志》。的确,此文由物及人,即事抒情,记物、叙事和抒情融于一炉,如行云流水,舒卷自如;笔墨纡徐平淡,悱恻动人。 《项脊轩志》是一篇编入人教版选修教材《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中的回忆性散文,其由物及人,即事抒情,不事雕饰,质朴增情的写作风格恰恰是中学生值得学习之处。
上页 1 2 3 ... 26 27 28 ... 35 36 37 下页 尾页 跳转至:第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