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导航
-
“拟议"“变化"与文学复古
-
作者:
孙学堂
来源:
中国明代文学学会(筹)第八届年会暨2011年明代文学与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
文献类型 :会议论文
-
关键词:
拟议
变化
复古
日期:2011
-
描述:
何景明与李梦阳论诗,曾引《周易·系辞》中的“拟议以成其变化”来针砭对方的“尺寸法古”.后来李攀龙将这一易学命题提升为诗文复古的纲领,既标志着复古理论的“成熟”,也标志着复古实践陷入窘境.通过探讨宋明学者如何阐释这一易学命题,可以发现复古论者的思维方式深受经学影响;通过解析复古论者如何运用这一易学命题,可以透视李、何论诗的分歧所在,以及前后七子复古思想的变化。
-
明代古樂府創作要論:以李東陽、李夢陽、李攀龍為中心
-
作者:
孫尚勇
来源:
新世纪中华文学史料学研究的理论与实践学术研讨会暨中华文学史料学会第五届理事会
文献类型 :会议论文
-
关键词:
古乐府
诗歌创作
明代
文学思想
日期:2011
-
描述:
文章介绍了李东阳古乐府及其意义、李梦阳古乐府创作及其“尺寸古法”以及李攀龙古乐府的诗学意义,其创作实践证明,与宋元古乐府创作同当时代礼乐文化建设存在或隐或显的内在关系不同,有明一代古乐府创作之风格变迁,主要是在文人案头诗歌创作实践及文学理论层面展开的,更多的体现了明代文人在文本层面赋予古乐府的诗歌追求。
-
李攀龙「唐诗選本」選评「王维诗」析论
-
作者:
侯雅文
来源:
中国王维研究会成立二十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
文献类型 :会议论文
-
关键词:
暂无
日期:2011
-
描述:
本文旨在分析李攀龙的《古今诗删》以及后人对《古今诗删》中「唐诗」的部分进行笺释、删修、评说、辑评所形成的「唐诗选」系列刊本,如何选评「王维诗」。这项研究的目的有二:一、以明代复古派后期领袖的「诗歌选本」为据,考察其对「王维诗」的编选,所呈现的「辨体」诗观。以及此一「诗观」对明初具影响力的唐诗选本,与前七子领袖李梦阳、何景明诗说的承变。二、以上揭《唐诗选》系列刊本,择其具代表性者,考察其以「笺释、删
-
略论宗臣的仕隐矛盾
-
作者:
顾国华
来源:
明代文学与科举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
文献类型 :会议论文
-
关键词:
暂无
日期:2008
-
描述:
宗臣(1525—1560年),字子相,号方城,扬州兴化人。嘉靖庚戌(1550年)进士,除刑部主事,改吏部考功,历稽勋员外郎,外补福建参议,迁福建提学副使,卒于官,年仅36。在郎署时与谢榛、李攀龙、王世贞、徐中行、梁有誉、吴国伦等人交游唱和,声应气求,若出一轨,称"嘉靖七子",亦称"后七子"。宗臣一生短暂,为人正直,为官清廉,内反权奸,外抗倭寇,还给后世留下了诗文十五卷。四库馆臣对其评价甚高:
-
李攀龙唐诗选本的传播与接受
-
作者:
金生奎
来源:
明代文学与科举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
文献类型 :会议论文
-
关键词:
暂无
日期:2008
-
描述:
李攀龙作为明中期著名文学复古派"后七子"的领袖人物,"操海内文章之柄垂二十年"①,其影响力不仅体现于诗歌创作层面,也反映在诗学批评领域。不过,李攀龙并无专门的诗学论著②,"评诗少见笔札"③,其文集中涉及诗文评论的,主要是一些信札、序跋文字,总共也只有15条。④作为影响一代诗坛的大家,李攀龙的诗学批评思想主要反映于他编选的诗歌选本之中,即《古今诗删》三十四卷及由其而来的《唐诗选》七卷。⑤因
-
《滁州西涧》三问——关于明代该诗流传和评论的思考
-
作者:
李庆
来源:
复旦大学第二届中国文论国际研讨会
文献类型 :会议论文
-
关键词:
流传
《滁州西涧》
作品评论
唐诗
韦应物
日期:2005
-
描述:
唐代诗人韦应物的《滁州西涧》:独怜幽草涧边行,上有黄鹂深处鸣。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可以说是他诗歌中最有代表性的作品,也是现代流传的唐诗中广为人所知的作品之一。 围绕该诗的流传和在明代对它的评论,本文谈三个问题:一、“涧边生”还是“涧边行”? 二、李攀龙序的《唐诗选》为何未收此诗? 三、这首诗是“诗画一致”,是一幅“图画”吗?
-
唐汝询《唐诗解》“李白诗解”探论
-
作者:
王友胜
李德辉
来源:
2003年李白国际学术研讨会
文献类型 :会议论文
-
关键词:
暂无
日期:2003
-
描述:
明朝嘉靖、万历约百年间,诗坛自由竞争的风气甚浓,诗人们为了弘扬自己的诗学主张,掀起了一股选录唐诗的高潮,尤其自李攀龙《唐诗选》问世后,各种唐诗选本竞相争胜,多达百余种,其中, 万历末年涌现出了一部值得注意的选本,这就是唐汝询的《唐诗解》。此书《四库全书》未收,只著录于《存目》,将其置于次要地位。
-
《唐贤三昧集》与王渔洋诗学
-
作者:
蒋寅
来源:
中国唐代文学学会第十届年会暨国际学术研讨会
文献类型 :会议论文
-
关键词:
暂无
日期:2000
-
描述:
诗歌史上曾有众多的诗家借操选政,裁量古今才人,排列出景观各异的诗史序列,同时表达自己的艺术主张。但或以人微言轻(如杨仲弘),或以未提出明确的艺术主张(如高棅),或以书之真伪不定(如李攀龙),从来没有人像王渔洋那样以自觉的意识、缜密的计划、不懈的努力,将选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