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导航

阳明学与袁宗道的“四书”诠释
作者: 周群 来源: 中国哲学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四书 袁宗道 阳明学 日期:2004
描述: 本文是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十五”规划课题(01JA750.11-44045)及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十五”规划基金项目(J3-038)成果之一,并曾在台湾大学举行的“近世东亚儒学中的经典诠释传统”第十四次研讨会上宣读。
极乐寺纪游
作者: 袁宗道,倪爱平 来源: 中文自修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螺髻 水田 袁宗道 西山 路径 梁桥 波相 罗纹 杭州西湖 道院 日期:2004
描述: 高梁桥水,从西山深涧中来,道此入玉河。白练千匹,微风行水上,若罗纹纸。堤在水中,两波相夹,绿杨四行,树古叶繁,一树之荫,可覆数席,垂线长丈馀。岸北佛庐道院甚众,朱门绀殿,亘数十里。对面远树,高下攒簇,间以水田。西山如螺髻,出于林水之间。极乐寺去桥可三里,路径亦佳。马行绿阴中,若张盖。殿前剔牙松数株,松身鲜翠嫩黄,斑剥若大鱼鳞,大可七八围许。暇日曾与黄思立诸公游此。予弟中郎云:“此地小似钱塘苏堤。”思立亦以为然。予因叹西湖胜境,入梦已久,何日挂进贤冠,作六桥下客子,了此山水一段情障乎?是日分韵各赋一诗而别。
袁宗道文论:识见辞采的双向虚化
作者: 易闻晓 来源: 甘肃社会科学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轻视艺事 排击七子 否定修辞 无识无见 日期:2004
描述: 袁宗道文论是其心性之学的内在理路向文论领域的自然延伸 ,其负性带气、推倒一切的轻率态度直接来自佛禅否定精神。这种否定精神引起袁宗道对复古主义的激烈批判 ,并导致对“代文士”的卑夷与对文章艺事的轻视态度 ;他的立本论主张无识无见、尚达论否定修辞润色 ,都根源于这种深层的否定精神。此一精神在袁宗道文论中的深刻存在表明它已成为公安一派文论的基本“定性”之一。
阳明学与袁宗道的“四书”诠释
作者: 周群 来源: 孔子研究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四书 袁宗道 阳明学 日期:2004
描述: 公安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袁宗道诠释"四书",显示了学宗阳明的取向,具有与儒林学人论学不尽相同的特色.袁宗道诠释"四书"与王门主意派形似而与王门现成派实同.宗道诠释"四书"是公安派中惟一系统解说儒家经典的著作.宗道通过提升意念,为公安派自然抒写性情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凭.
寻访“公安派”的遗踪
作者: 曾纪鑫 来源: 今日湖北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暂无 日期:2003
描述: 任何一部中国古代文学史,在论及晚明文学时,都不得不对公安派大书一笔。公安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为三袁,即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三兄弟,其中袁宏道成就最大,因他们是湖北荆州公安人,所以称之为公安派。作为一个重要的文学流派,它不仅开创了一代新的文风,主宰着当时的文坛,而且对后世也产生了较为深远的影响。继公安派不久,文坛上即出现了一个以继承发
寻行数墨(一)
作者: 韩羽 来源: 书屋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明太祖 公安三袁 袁宗道 朱元璋 稽古 蒋梦麟 陈友谅 法制 唐尧 文物 日期:2003
描述: “臣稽古帝王,巍乎成功,焕乎文章,惟放動(唐尧)称焉,百代罕俪矣。至乃跨蹑百代,肩踵放動,共敝天壤,照耀今古者,孰逾我皇祖(明太祖朱元璋)哉!夫我神州之内,自相递承,礼乐文物,未尽变易也。岂有天骄阑入中原,椎结其冠裳,汛扫其法制,如胡元也者。丁斯时也,材谢神武,则成功岂易;德鲜圣哲,则文章奚遑。乃太祖皇帝,龙奋淮甸,擒薙丑虏,驱而置之大漠之外。”“至夫馘汉(陈友谅)擒吴(张士诚),灭夏(明升)平
“公安派”骄子属“三袁”
作者: 韩书文 来源: 北京宣武红旗业余大学学报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袁宗道 三袁 文学创作 中央集权制 袁宏道 新局面 由盛转衰 公安派 明王朝 文化思想 日期:2003
描述: 公元十四世纪自朱元璋建立了明王朝政权以后,强化了中央集权制度,同时在文化思想上也加强了控制。明政权对文人一方面采取笼络手段,设文华堂揽人才,后又召集文士三千人编纂《永乐大典》;另一方面则采取高压手段,大兴文字狱,开设八股文科举考试,加之大力提倡理学,鼓吹"三纲五常",在这种情况下,明代前期的文坛处于沉寂状态,文学创作毫无生气。从"英宗失政"以后,明王朝开始由盛转衰,政治、经济、文化思想诸方面都开始发生了变化,文学创作也随之呈现出一个新局面。明中叶以后,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学发生了鲜明的拟古主义与反拟古主人的斗争,出现了许多文学小集团或文学流派,著名的有前七子、后七子、唐宋派和公安派等。在杰出的思想家李贽的文学思想影
识:出版家的必备素质
作者: 范军 来源: 出版参考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施拉姆 信息论 出版机构 数学理论 出版家 伊利诺伊大学 “识” 编辑出版工作 传播学 明代文学 日期:2003
描述: 我们把“识”作为出版家的重要的、必备的素质提出来,一方面有历史和现实的出版实践的依据,另一方面也是受到中国古代文史理论的启示。因此,这里有必要先来看看古代理论家对“识”的认识。 中国古代文史理论特别强调一个字——识。唐代史学家刘知几认为,史有三长,即:才、学、识。明清的学人更是把“识”放到了最重要的位置。明代文学家袁宗道说:“信乎器识文艺,表里相须,而器识猿薄者,即文艺并失矣。虽然,器
上页 1 2 3 ... 15 16 17 ... 23 24 25 下页 尾页 跳转至:第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