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导航
-
论汤显祖《牡丹亭》“至情”之美
-
作者:
张硕
来源:
大庆师范学院学报
文献类型 :期刊
-
关键词:
牡丹亭
至情之美
意蕴
汤显祖
日期:2016
-
描述:
明代戏剧家汤显祖被称之为“唯情派”,《牡丹亭》是其代表作,“情”是该剧的主题和灵魂,作者又赋予它丰富的“至情”意蕴,“至情”不仅是追求个性解放的自由之情,还是歌颂自然人性的欲望之情,同时还是反对封建礼法束缚的抗理之情。正是由于丰富的“至情”之美,才使得这部作品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
-
汤显祖与《牡丹亭》
-
作者:
俞为民
来源:
金融博览
文献类型 :期刊
-
关键词:
尚贤
《牡丹亭》
玉茗堂
若士
罗汝芳
良傅
杜丽娘
义仍
王艮
懋昭
日期:2016
-
描述:
四百多年前,在东西方的剧坛上产生了两位伟大的戏剧家:汤显祖和莎士比亚。两人都于1616年逝世,今年是两位戏剧家逝世400周年。今天我们纪念汤显祖,重读他的名作,对于弘扬中华民族文化,增强民族自信,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汤显祖,字义仍,号若士、海若、海若士,晚年号茧翁,自署清远道人。江西临川人。生于明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卒于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出身书香门第,高祖和祖父都是藏书家,祖父汤懋昭和父亲汤尚贤都是廪生。汤显祖从13岁起,便先后师从乡人徐良傅、罗汝芳。罗汝芳是王学左派的创始人王艮的三传弟子,他的思想对汤显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青年时期的汤显祖也曾热衷于功名,21岁
-
梦幻、梦境与神话仪式——汤显祖的《牡丹亭》与莎士比亚的《仲夏夜之梦》
-
作者:
胡志毅
来源:
艺术评论
文献类型 :期刊
-
关键词:
中国古典戏剧
柳梦梅
《牡丹亭》
梦情
狄米特
仲夏夜之梦
刘昊
杜丽娘
拉什
明传奇
日期:2016
-
描述:
今年是汤显祖和莎士比亚逝世400周年,我们可以将汤显祖和莎士比亚进行比较。在汤显祖与莎士比亚的比较研究中,最早的论文有徐朔芳的《汤显祖与莎士比亚》,近期的有刘昊的《莎士比亚戏剧与中国古典戏剧中的爱情与异地》[1]。本文试图从梦幻、梦境和神话仪式的视角,将汤显祖的《牡丹亭》与莎士比亚的《仲夏夜之梦》进行比较。一、梦幻:主题与象征梦想,是一种诗学。加斯东·巴拉什的《梦想的诗学》提出了“梦想
-
汤显祖《牡丹亭》东传朝鲜王朝考述
-
作者:
程芸
来源:
文学遗产
文献类型 :期刊
-
关键词:
《牡丹亭》
《燕行录》
域外传播
汤显祖
日期:2016
-
描述:
古代朝鲜王朝的燕行文人及其结交的清朝文友,是汤显祖《牡丹亭》东传的主要推动者。汤显祖诗文曾因《列朝诗集》等书籍的传入而为李朝文人所关注,《牡丹亭》的东传,则进一步激发了李朝文人对汤氏其人其作的兴趣。清乾隆四十三年(1778)《牡丹亭》因李德懋、朴齐家等人的燕行而被带入朝鲜半岛,这既是一次偶然的"文学史事件",也具有重要的样本分析的价值,体现了古代东亚"人物往来"、"书籍流转"与"知识环流"的某些特征。
-
汤显祖和莎士比亚的女性观与性别意识之思想根源比较
-
作者:
李毅
来源:
北方文学
文献类型 :期刊
-
关键词:
女性观
比较文学
莎士比亚
汤显祖
日期:2016
-
描述:
汤显祖和莎士比亚在文学作品上的成就显然有目共睹,二人的戏剧作品在历史的发展中一直处于经典的地位而不可撼动。本文采用比较文学批评方法,通过对比汤显祖与莎士比亚在作品中所体现的女性观与性别意识,探究两者的思想根源。
-
日本学者根山彻的《牡丹亭》研究
-
作者:
罗小东
来源:
人文丛刊
文献类型 :期刊
-
关键词:
根山彻
柳梦梅
牡丹亭
梅花意象
日期:2015
-
描述:
根山彻的《明清戏曲演剧史论序说——汤显祖〈牡丹亭还魂记〉研究》是当代日本汤显祖研究的重要著作。传统的学界研究多关注杜丽娘的形象塑造及其意义,而根山彻通过对比《牡丹亭》及其蓝本话本《杜丽娘记》,认为汤显祖笔下的杜丽娘与话本中的元形象并无太大不同,她仍属古代冥婚谈故事的基本范畴。而对于柳梦梅,汤显祖却是做了颠覆性的改写。在这一改写的背后,寄寓和反映的是作者的心声和不幸的贬谪经历。
-
杨宪益、戴乃迭英译《牡丹亭》研究
-
作者:
赵征军
来源:
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文献类型 :期刊
-
关键词:
操控与改写
《牡丹亭》
文学译介
杨宪益、戴乃迭译本
日期:2015
-
描述:
《牡丹亭》在中国戏剧史和英美文化系统中都占有崇高的历史地位。该剧在西方的成功译介得益于特定时代之下节译、编译等多样化的翻译形式。然而当下的《牡丹亭》译介研究只看重全译本,而对选译本、尤其是“一体化”时代之下杨宪益、戴乃迭译本多有忽略。这不利于杨宪益、戴乃迭翻译思想的总结,也无益于中国戏剧及其他文学样式的对外传播。本文以杨译本所处时代为背景,参照文化学派翻译理论,采用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方法,探讨赞助者、意识形态、诗学等因素与译者主体的交互过程,总结杨译本的规范,以期对当下中国文学的对外译介提供借鉴。
-
杨宪益、戴乃迭英译《牡丹亭》研究
-
作者:
赵征军
来源:
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文献类型 :期刊
-
关键词:
操控与改写
《牡丹亭》
文学译介
杨宪益、戴乃迭译本
日期:2015
-
描述:
《牡丹亭》在中国戏剧史和英美文化系统中都占有崇高的历史地位。该剧在西方的成功译介得益于特定时代之下节译、编译等多样化的翻译形式。然而当下的《牡丹亭》译介研究只看重全译本,而对选译本、尤其是"一体化"时代之下杨宪益、戴乃迭译本多有忽略。这不利于杨宪益、戴乃迭翻译思想的总结,也无益于中国戏剧及其他文学样式的对外传播。本文以杨译本所处时代为背景,参照文化学派翻译理论,采用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方法,探讨赞助者、意识形态、诗学等因素与译者主体的交互过程,总结杨译本的规范,以期对当下中国文学的对外译介提供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