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关汉卿杂剧动词配价语法研究
作者:刘飞飞 日期: 2004 文献类型 :图书
描述:传统的训诂学是运用以形索义、因声求义等方法从汉字的字形、字音等方面对汉语字(词)的语义进行分析的学科。从《尔雅》以“义训”首开名物训诂之先河,到刘熙的《释名》从声音求语源,直至清代段、王等训诂学的先贤,传统训诂学都是从汉字的内在特点对汉字字义(词义)进行训释。随着西方语言理论的引入,中国的语言学界不断尝试将这些理论中适合汉语特点的方法和经验引入汉语研究中,配价理论正是这种尝试的结果。运用配价理论研究汉语事实,始于1978年朱德熙先生的《“的”字结构和判断句》。其后,主要应用在对动词、名词、形容词的语义分析上。从动词角度看,是通过对动词配价能力即一个动词所能搭配的名词数量的描写进一步了解动词的语义特点。目前,这一理论在汉语语义研究上的方法已日臻成熟,使得应用这一理论研究古汉语的语料成为可能。 本文选用了与现代汉语口语较为接近的元代关汉卿的杂剧作为语料主要有以下两方面的原因:第一,元杂剧是元代新兴的艺术,它的观众就是普通百姓,所以它的说唱都是切近当时的口语。第二,关汉卿的杂剧完整保存下来的共有18篇,加上残剧3篇共21篇。可形成一个较为充足、相对封闭且包含有一定数量重现频率较高,配价类型丰富动词的语料...
鲁南弦子戏的调查与研究
作者:张悦 日期: 2020 文献类型 :图书
描述:鲁南弦子戏是流行于鲁南地区的一种古老的戏曲形式,其唱腔可以追溯至元、明时期,在明末清初时期发展至繁盛。鲁南弦子戏在长期的衍化进程中,基于临沂独特的岱崮地貌和发达的水路交通等自然环境,以及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日常风俗和特色方言文化等人文环境,与沂蒙民歌、戏曲、器乐等本土艺术形式相互借鉴,以“五大曲”、“复曲”、“单曲”等曲牌,形成了其特色性的曲牌体结构;在传承中形成了家族、村落以及师徒传承等多元化的传承方式,构建起鲁南弦子戏独有的艺术风格。
汤显祖:戏梦人生与文化求索
作者:郑培凯著 日期: 2015.12 文献类型 :图书
描述:本书以1995年出版的《汤显祖与晚明文化》为基础,新增作者最近研究的若干成果及一篇访谈录,借探讨汤显祖的政治生涯与文学戏剧艺术创作,追索他对人生意义的观照与思考,并透过他的历史文化关怀,呈现明末文化风气与氛围及其发展的动向。本书从不同角度研究和评述了汤显祖及其作品,旨在探讨具体的社会、政治、文化情况与艺术探索的关连,涉及艺术想象与历史现实的互动辨证关系,通过分析与陈述具体的历史材料,发掘汤显祖进行艺术思维所触及的人生实存与文化意义等问题
彷徨中的自我寻找:贝克特戏剧的荒诞审美意识研究
作者:杨宝海 日期: 2008 文献类型 :图书
描述:萨缪尔·贝克特是兴起于上世纪五十年代的法国,随后在西方社会盛极一时的“荒诞派戏剧”流派中的代表性剧作家。本文首先讨论了贝克特生活的社会现实环境,以探讨他的哲学、美学和艺术思想产生的社会背景和思想来源。贝克特的前半生正是西方社会处于极度动荡的时代。社会现实对西方敏感的知识分子产生了强烈的精神震撼,他们展开了对理性、对科学的批判,进而展开了对资本主义物质和精神文明的全面批判。在他们看来,资本主义是一个人遭受异化,宗教衰落后人们精神迷惘、道德滑坡,一个陷入了日趋严重的精神危机的社会。在这个时代里,一个作为哲学、美学和文学范畴的“荒诞”概念在西方社会产生了。在存在主义哲学的基础上,诞生了加缪的荒诞哲学;加缪对“荒诞”概念作出了最经典的哲学阐释。贝克特的主要哲学思想即来源于存在主义哲学和荒诞哲学,但他仅汲取了这两种哲学思想的消极面;同时他又受西方古老的虚无主义思想传统的深刻影响。贝克特的宗教思想是复杂矛盾的。本文提出,贝克特对待基督教的态度是受了法国思想家、数学家帕斯卡尔的“打赌说”思想影响。贝克特荒诞审美意识具有如下特点:在思维方式上贬低理性,推崇直觉主义的方式,重视隐喻的作用。这形成他独特的、反现实主义的、荒诞的艺术真实观。贝克特对“悲剧”、“喜剧”这两个传统美学范畴是既继承又超越的;他的剧作里,喜剧因素和悲剧因素被悖谬乖张地结合在了一起。丑与荒诞的结合也使贝克特的戏剧呈现出别样的风格。本文论述了贝克特的艺术虚无观。本文还论述了贝克特戏剧整体上的“间离化”审美效果以及与布莱希特“史诗剧”的“间离化”效果之不同。本文还发掘和辨析了贝克特荒诞审美意识中存在的几个悖论:要用艺术来表现艺术的虚无;解构语言,却使用碎片性语言编织出了一部部“完整”的作品,等等。本文讨论了贝克特审美意识决定下戏剧的重要主题:宇宙与人生的虚无、人精神上的无所皈依感、等待、死亡与终结。本文试对贝克特的荒诞戏剧艺术特点进行概括,着重探讨了贝克特戏剧在人物形象、情节、环境、语言等方面的特征,“反戏剧”和“纯戏剧”特征,以及象征、元戏剧、反讽等手法的运用。本文尝试借用阿多诺的“否定性”美学理论试图阐述贝克特荒诞审美意识的意义。贝克特是二十世纪西方文学史、文化史上一位里程碑式的人物。他的审美意识和戏剧艺术在当时具有超前性,对今天的文学和戏剧艺术仍然有借鉴意义,值得我们深入研究。
古典戏曲中文士婚姻与两性问题研究
作者:谭美玲 日期: 2004 文献类型 :图书
描述:历来戏曲研究中人们常注意浪漫的爱情、丑恶的婚变、贞烈的妻子等课题,并没有注意到各朝文士与其种种婚姻行为模式的变化,更没有看到当中隐藏的男女两性的社会角色的原始意义。婚姻是男女社会角色的开始,也是落实男女关系的一种制度。戏曲里的文士角色,是文人作者的自我投射。从戏曲中的婚姻关系,能凸显各朝两性关系的定位,以及文士社会角色的困局。本论文希望透过戏曲中文士婚姻变化的轨迹,找出文士在婚姻行为、社会角色定位上的深层意蕴。本论文先以两性关系、行为取向的源头为讨论基础。两性关系远始于《易经》里阴阳定位的叙述,经过先秦至汉代各朝的推演,从《春秋繁露》起,阴阳两性地位、权力、正反、主从的划分,已经壁垒分明;往后各朝的男性主权地位、权力范围更巩固,对女子的行为规范也越演越烈。这种种规范影响到文学文本的书写,唐传奇以至宋元南戏凸显的负心主题,都是对于现实宗法父权文化的暴露,作者对于此种社会行为的认同,表现出文士在现实压力与个人抉择上的出路。在戏曲里所凸显的,从社会性别的角度来分析,发现更并非前人研究所说的为攀附权贵、地位差距、现实梦想那么简单,而是为了现实权力核心的认同,文士必须找出社会里中心点的位置。这种核心权力的认同,在宋元南戏有负心婚变,元杂剧有共患难,明代有坚贞与不渝,至清代有惧内、贞烈、道化的出现。纵观宋元明清各朝戏曲文本,筛选出151种(188段姻缘)与文士婚姻行为、夫妻相处相关的剧本,来探析文士出路与婚姻行为间的抉择涵意。根据婚姻的结合形态、变化原因,再配以数据统计,来归纳出当中文士的取向,发现他们的婚姻行为、两性相处的模式,全是受当朝的政治权力的影响。文士在各朝的婚姻与两性关系的困境,都离不开社会的要求,宗法礼教的父权圈套,文士也是父权圈套底下的一个阴柔、辅助的社会角色、身份。论文中再针对一些典型文士的个案,观照同一个人物在各朝剧本的变化轨迹,也离不开上述的情况。本论文再以东西方的文士丈夫对比,来探究出中国文士形象的苍白、阴柔,实际始于诗教的温文尔雅的培育与要求,一切以公家、宗族、礼教为前提,私人的感情、行为全后退或忽视。所以,戏曲文本中的文士,少有独特的、有个性的狂狷者,往往都是拥有正面性格的,没有负面的,全为社会宗族服务。
海岩剧探说
作者:安晓燕 日期: 2006 文献类型 :图书
描述:海岩作为内地最负盛名的编剧,曾创作了如《便衣警察》、《一场风花雪月的事》、《永不瞑目》、《玉观音》、《拿什么拯救你,我的爱人》等一系列引发收视热潮、产生轰动效应的电视剧,也曾轻松地将徐静蕾、陆毅、孙俪、佟大为、刘晔、余娜等名不见经传的新人打造为当红青春偶像!于是,海岩剧理所当然得成为了知名的电视剧品牌,甚至成为了内地电视界一道奇特的文化景观! 但目前直接针对海岩剧的研究却并不多见,大多局限于简单的记者访谈或是某些学者专著中的偶尔提及,因此依然存在不少尚待发掘的领域。 本文试图以文本分析、女性主义电影批评、影视类型的有关理论,以2005年前(含该年)播出的七部海岩剧为研究对象,从海岩剧塑造生死困境下的唯美爱情、书写人性深处的罪与罚、进行道德教化三大方面来分析了海岩剧的主题,以证明海岩剧并非只是:“公安+爱情”;同时,本文从剧中所采取的男性/女性双重视点和文本中潜藏的消费元素来寻求海岩剧的看点所在;并针对社会各界评论海岩剧时所产生的褒贬不一、观点相左的现状,以辨证的思维探讨了海岩剧存在的问题和它的商业意义,以求在给海岩剧一个公允评价的同时,也能给国产电视剧的创作带来些微启示。
上页 1 2 3 ... 1433 1434 1435 ... 1458 1459 1460 下页 尾页 跳转至:第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