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社会符号学视角下的《牡丹亭》英语译本对比研究
作者:许方圆 日期: 2008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描述:《牡丹亭》是有“东方莎士比亚”之称的明代著名文学家汤显祖的臻乘之作,也是我国文学史上的不朽名著。戏剧《牡丹亭》无论是主题思想,还是戏剧艺术,抑或语言特色,都标志着中国古典文学发展的高峰,集中反映了中华民族的哲学人生观、审美意向和语言艺术,对后代的文学创作有巨大的影响,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中华民族的心理价值取向。作为一部中国传统戏剧,《牡丹亭》一百多年来一直为西方文化界所关注,为中西文化交流的一座重要桥梁,其主要表现方式,一为昆曲在国外的公演,一为《牡丹亭》戏剧文本译介。昆曲《牡丹亭》公演已经不断在世界各国掀起轰动,但是《牡丹亭》戏剧文本的译介相比较而言还没有达到应有的程度。现存的《牡丹亭》译本中最有影响力的当数Cyril Birch的译本和汪榕培的译本,两个译本年代不同,侧重点也不同,生动而又深刻地反映了中国文化在本土译者和外语译者心目中的不同理解,而这种不同理解又影响乃至左右着外语读者对《牡丹亭》的接受和欣赏,从而进一步影响制约着中西文化交流。本文即从此出发,就两个译本的同异进行比较,采取的比较方法论是社会符号学翻译法,尤其侧重于奈达的翻译对等理论。社会符号学翻译法因其对社会...
一梦悠悠味浓浓
作者:王高平 日期: 2008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描述:作为昆曲舞台上最伟大的剧目之一和汤显祖最重要的作品,《牡丹亭》有着深刻的文化内涵、强烈的时代精神和极高的审美价值。因此,自它诞生以来,一直以顽强的生命姿态存活在、飘荡在昆曲的舞台之上,也深深地扎根于普通读者和观众的内心之中,凝固成了一种永恒的经典。在这个过程之中,《牡丹亭》凝聚着一股超越时空的艺术生命力,它充分揭示出了《牡丹亭》经百读而不厌、历万演而不衰的主要原因。这种生命力一方面有其外在的表现形式,另一方面,又有其内在独特的审美构造和价值内涵。因此,本文不但要探讨这种超时空艺术生命力的外在呈现状态,而且更要以此为基础追溯支撑这种外在呈现的根本原因。论文第一部分对超时空的艺术生命力进行了解读,分别从它的外在表现和内在决定因素两方面进行了分析和阐释。应该说,读者、观众对于艺术作品的认同和接受决定了它生命历程的长短,同时,艺术作品本身必须极具欣赏价值,也就是要拥有极高的审美价值。所以,超时空的艺术生命力就可以理解为,艺术作品要以其独特的审美价值,让受众在与它的交流、互动中达到一定的共鸣程度、反观强度并要持续一定的时间长度。本文第二部分具体阐述了《牡丹亭》超时空艺术生命力的呈现状态和影响范围,包括它对于普...
从语境的层次性看《牡丹亭》的两个英译本
作者:樊静华 日期: 2008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描述:语境是语言学中的重要概念。系统功能语言学认为语言在一定的语境中发生,并在一定的语境中被理解或得到解释。作为语言使用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因素,语境决定着语言的意义和功能。翻译是一门有关语言使用的学科,和语境关系密切,翻译过程中的理解和表达都是在具体语境中进行的。翻译涉及原语和目标语在意义上的对等,而意义系统受制于语言的社会文化语境、情景语境等,因此寻找意义的对等也就是寻找两种语言的语篇在相同的语境中在功能上的对等。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应该尽量使译文能复现原文的语境特征,译者所选择的形式必须能最大程度传递原文语境下的意义和功能。国内外很多学者已经注意到系统功能语言学语境理论对翻译的重要性,并对此作出了理论的阐释和实践的应用。但是应用其分析探讨中国古典戏剧的翻译还不多见。《牡丹亭》是明代著名剧作家汤显祖的代表作,也是中国戏剧史上的不朽之作。它属于明代传奇剧本,由曲词、宾白、科介、下场诗等几部分组成,人物众多,语言各具特色,原文有着特定的文化语境和情景语境;因此要想在译文中复现原文的语境效果,传达对等的意义和功能,译者必须对原文语境进行细致而准确的分析。但是国内外对于《牡丹亭》的翻译情况讨论较少,从文献上来看,还...
《牡丹亭》改本研究
作者:赵天为 日期: 2006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描述:《牡丹亭》是中国戏曲史上影响最大的作品之一,自问世起,就受到了广大读者和观众的喜爱,家传户诵,搬演不衰。但在令人瞩目的传播历程中,《牡丹亭》并非维持原貌,一成不变。相反,它始终与不断的改动相伴随。从文人到曲师到伶工,以及当代的编剧、导演,每一位改编者都注入了不同的艺术倾向,投射出时代审美的折光;从主题思想到情节结构,从曲文曲律到宾白科诨,从角色行当到穿关道具,全方位多角度的改编使《牡丹亭》呈现出纷繁复杂的面貌,也引起人们的关注和争论。因而一部《牡丹亭》的传播史就是一部被不断改动的历史,对《牡丹亭》改本的梳理和研究,是《牡丹亭》研究不可忽视的一个方面。本文通过包括全本、曲谱、舞台演出本在内的《牡丹亭》改本的详细考察,力求勾勒出改本系统更加清晰、完备的轮廓,并通过对《牡丹亭》各类、各个改本成败得失的分析和甄别,为当今戏曲舞台上的名著改编提供一定的借鉴。文章包括绪论、正文、结论三大部分。绪论部分:首先,综述《牡丹亭》问世以来的剧坛盛况,勾勒《牡丹亭》改本产生的背景。其次,介绍《牡丹亭》改本的概况,并阐述本文的研究价值。最后,回顾前辈学者在这一领域的研究情况,阐述本文在研究方法、研究思路等方面的设想。第一章:明代的《牡丹亭》全本改本研究。以明代文人为改编主体的《牡丹亭》全本改本包括沈璟、臧懋循、徐肃颖、冯梦龙、硕园诸家,他们进行改词就调的不懈尝试,不惜大规模删改汤显祖的原著,以期解决《牡丹亭》不易歌唱、不利搬演等方面的缺憾。但由于损害了原著的曲意,受到大量批评,改本无一搬上舞台彻底宣告了改词派的失败,但也为后人积累了经验教训。第二章:清代的《牡丹亭》全本改本研究。虽然清代的《牡丹亭》全本改本创作主体依然是文人,但关注点转移到了政治方面,无论是借《牡丹亭》寄托自己的理学理想,还是对《牡丹亭》的违碍之处进行删改,都体现了改编者身处清代文网下的精神扭曲。对原著精神的背叛使之被评论家嗤之以鼻。第三章:曲谱中的《牡丹亭》改本研究。曲谱中的《牡丹亭》改本创作主体是精通音律的曲师。他们以保持汤显祖原词为宗旨,取得了改调就词的创新成就。其中格律谱和清宫谱以汤显祖原本为改订对象,创制集曲、厘定曲牌,不改原词,从音律入手解决了《牡丹亭》的失律问题,因而受到大力的推崇。戏宫谱则以梨园演出本之“文”,谐清唱派曲谱之“律”,为规范《牡丹亭》的演出作出了积极的贡献。第四章:舞台上的《牡丹亭》改本研究。古代舞台上的《牡丹亭》改本主要以折子戏的形式出现,其改编主体是参与梨园演出实践的艺人。他们在舞台表演上精益求精,通过情节、曲白、科诨等诸多方面的增饰删改,突显原著的精神意趣,使之成为《牡丹亭》的舞台经典,至今盛演不衰。当代的《牡丹亭》改编者应该借鉴前人的改编经验,力求创作出当代的《牡丹亭》经典。结论:《牡丹亭》的改编有三类,改词,改调,改表演。每一类改编都有其可取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但是,突出原著的精神意趣,尽量维护原著的优美文辞,是改编成功的关键所在。在此基础上,适应舞台、把握古典与现代的契合点,则是当代戏曲名著改编能否获得肯定的重要因素。
汤显祖的岭南行与还魂梦
作者:牟菲 日期: 2019 文献类型 :期刊
描述:汤显祖与岭南的缘分始于万历十九年(1591年),他在岭南虽然只有短短半年,却与岭南结下了深深的缘分.对于汤显祖而言,贬谪让其在仕途上跌入人生的谷底,但岭南一行冲击了他的思想观念,为其戏剧创作积累了素材;对于岭南而言,汤显祖创办了贵生书院,讲学论道,给岭南的文教事业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略论王学左派对汤显祖思想及戏曲《牡丹亭》创作的影响
作者:许艳文 日期: 1997 文献类型 :期刊
描述:明代王阳明学说的兴起是中国思想史上一个划时代的事件,而王学左派对当时的思想界和文学界有着更为积极的影响,本文通过对戏曲家汤显祖所处这一特定社会环境的介绍,以探讨汤氏思想形成及《牡丹亭》创作的意义和影响。
上页 1 2 3 ... 13 14 15 ... 71 72 73 下页 尾页 跳转至:第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