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导航
-
从北宋戏剧砖雕探寻台州南戏等戏曲发展脉络
-
作者:
郑瑛中
来源:暂无
文献类型 :图书
-
关键词:
戏剧砖雕
南戏
发展概述
台州
古代戏曲
日期:2013
-
描述:
台州是南戏繁华地之一。1987年,台州黄岩县西灵石寺塔出土了北宋时期6块戏剧砖雕,均为阴线浅刻的参军戏人物砖雕,保存完整,是十分珍贵的南戏实证文物。本文试分析这些戏剧人物砖雕的内涵及其与唐代台州文教先驱郑虔的渊源、临海等地出土的五代青瓷人物瓶特征等方面,探寻南戏的产生,以及南戏出现以来台州古代戏曲在宋、元、明、清各时代的演变和发展脉络。
-
元代宗教戏剧世俗化特征论略
-
作者:
戴峰
来源:暂无
文献类型 :图书
-
关键词:
宗教
元代
世俗化
民俗
戏曲
日期:2010
-
描述:
元杂剧中以宗教文化为题材的作品是一个突出的部类。这些作品多以宗教文化为背景,却在总体上具有十分明显的世俗化特征,表现出强烈的世俗精神。剧作中神佛常用引诱和逼迫的方式来度脱凡夫俗子,凡夫俗子们却极端留恋于世俗的享受和情感,对于宗教有强烈的拒绝态度。在这些宗教戏剧中,玄妙的彼岸世界往往不过是一袭华美的包裹,而真正涌动其间的则是百味杂糅的世俗情感,世俗社会的势力、影响和作用显得格外分明,宗教职能则为审美职能所排挤,它们在传扬教义的框架之内,莫不加演着一幕幕情味各异的人间活剧。元代宗教戏剧世俗化形成的原因,既与宋元宗教本身掺杂的世俗因素相关,亦受到元杂剧的作者心理、观众好恶和演出环境的深刻影响。
-
元代戏剧若干问题考
-
作者:
黎国韬
来源:暂无
文献类型 :图书
-
关键词:
演唱
楔子
院本
旦本
末本
男女主唱演员
日期:2014
-
描述:
对元代戏剧中的旦本末本数量、男女主唱演员、楔子演唱特征等问题作出探讨,可以得出以下一些观点:其一,元杂剧的末本数量要远远多于旦本,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二,元人关于杂剧女伶的记载要远远多于男伶,这与末本多于旦本的情况形成了矛盾,造成这种矛盾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其三,《元曲选》部分杂剧楔子表演时,正末、正旦以外的脚色也可参与演唱,这是金元院本"非一人主唱"体制在元杂剧中的残留,并不一定是明人后加或者后改的。
-
封建礼教下的大团圆——浅析元代戏剧《墙头马上》
-
作者:
宋晗
来源:暂无
文献类型 :图书
-
关键词:
封建礼教
反抗
悲喜剧
爱情
团圆
日期:2017
-
描述:
《墙头马上》是元代著名戏曲家白朴的作品,是中国古代元朝经典剧作。与郑光祖的《倩女离魂》、王实甫的《西厢记》、关汉卿的《闺怨佳人拜月亭》一起,被誉为元杂剧四大爱情剧。也被中国古代列为十大喜剧之一。如袁行霈先生在《中国文学史》中评价此剧为"一部具有浓厚喜剧色彩的爱情戏"。戏剧中女主人公李千金敢爱敢恨,有胆识、敢作为的鲜明人物性格与勇于和封建势力对抗的超前意识都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
宋元戏曲史
-
作者:
王国维著
来源:
北京:团结出版社
文献类型 :图书
-
关键词:
古代戏曲(学科:
戏剧史
辽宋金元时代)
古代戏曲
地点:
年代:
中国
日期:2006.01
-
描述:
本书主要内容:上古至五代之戏剧、宋之小说杂戏、宋之乐曲、元杂剧之渊源、元剧之文章等。
-
明应王殿元代戏剧壁画新探
-
作者:
戚世隽
来源:暂无
文献类型 :图书
-
关键词:
娱神戏
明应王殿戏剧壁画
戏剧图像
日期:2008
-
描述:
山西省洪洞县境内的明应王殿元代戏剧壁画,即忠都秀作场壁画,历来被视为研究元杂剧的重要文物证据之一.文章从戏剧图像形式以及忠都秀壁画作为娱神戏的这一特定条件,重新考察了这幅壁画所包含的戏剧内容,认为以往将其视为元杂剧图像的论断并不充分,它更可能表现的是元代民间的词话搬演形式.
-
元代道教戏剧程式化结构解析
-
作者:
廖敏1,张明学2
来源:暂无
文献类型 :图书
-
关键词:
仙凡仙
道教信仰
元代道教戏剧
戏中戏
程式化结构
日期:2009
-
描述:
道教特有的神仙信仰在丰富和充实元杂剧内容的同时,使仙凡仙--戏中戏程式化结构成为可能,构成了元代道教戏剧与众不同的审美意蕴和艺术表现形式,促进了道教与戏剧之间紧密结合与良性互动,既形成盛极一时的元代道教戏剧又促进道教向民间进一步辐射和渗透.道教以其独特的神仙信仰系统丰富和充实了元杂剧主题内容,建立起仙凡仙和戏中戏的程式化戏剧结构.
-
元化南北民族文化交融与戏曲发展变化
-
作者:
郝晓屹
来源:暂无
文献类型 :图书
-
关键词:
文化交融
南戏
北戏南移
元杂剧
嬗变
日期:2014
-
描述:
元代是北方民族蒙古族建立的全国政权,也是民族文化碰撞融合的重要时期,南北文化与民族文化融合促使文学艺术的内容与形式发生变化,北方的杂剧繁盛并传播到南方与南戏相互影响。本文从南北文化融合角度,论述了在北戏南移之后,与衰微的南戏得以相互碰撞与交融,并发生嬗变,以及这两种本质相同却在形式上有区别的戏曲艺术形态,在北戏南移碰撞与交流中产生的几种变化,以此说明元代南北交融与戏曲产生微观变化的利代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