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导航

戏曲唱功中的“字正”与“腔圆”
作者: 段婷婷 来源:暂无 文献类型 :图书
关键词: 咬字 传统戏曲 唱功 戏曲演员 审美追求 发声 字正腔圆 吐字 日期:2008
描述: 咬字、吐字,是戏曲唱功方法之一。咬字须准、吐字要清.收声归韵是戏曲演员必须遵循的传统戏曲发声的基本原则。反之,如戏谚所说:咬字不清、吐字不明,犹如钝刀杀人。因此,字真、字准、字纯为戏曲的立腔之本。演员在演唱所要体现的内容主体和审美追求,则是依字行腔,字正腔圆。
晒我姚剧进校园事例 解你戏曲进课堂问题——京剧进校园之我见
作者: 徐百昂 来源:暂无 文献类型 :图书
关键词: 校园 十七世纪 京剧 姚剧 乾隆年间 事例 课堂问题 戏曲 日期:2008
描述: 我校从2003年开始进行姚剧进校园试点(姚剧是浙江余姚的地方戏,俗称余姚滩簧。形成于十七世纪中叶的清乾隆年间。它流行于余姚、慈溪、上虞等地,至今已有二百五十多年的历史),本人参与了姚剧进校园试点的各项活动,在
戏曲唱功中的“字正”与“腔圆”
作者: 段婷婷 来源:暂无 文献类型 :图书
关键词: 吐字发声 传统戏曲 戏曲演员 唱功 字头 字音 基本原则 唱腔 字尾 归韵 日期:2009
描述: 咬字、吐字,是戏曲唱功方法之一。咬字须准、吐字欲清,收声归韵是戏曲演员必须遵循的传统戏曲发声的基本原则。反之,如戏谚所说:咬字不清、吐字不明、犹如钝刀杀人。因此,字真、字准、字纯为戏曲的立腔之本。演员在演唱所
何来歌舞“掩”故事——戏曲创作颓势谈
作者: 乔嘉瑞 来源:暂无 文献类型 :图书
关键词: 文本创作 贴近实际 元杂剧 明清传奇 戏剧文本 楚辞 诗经 故事 丑恶 文采 日期:2005
描述: 戏剧文本创作,是戏剧艺术赖以发展繁荣的前提和基础,"剧本剧本,一剧之本",说的就是这个道理.中国戏剧文本创作,有着贴近实际,倡导风化、弘扬正气、鞭达丑恶、演义历史、古为今用、追求奇巧、引人入胜、注重文采,雅俗共赏等优良传统.同诗经、楚辞、唐诗、宋词一样,元杂剧和明清传奇,为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大厦的构建,起到了积极的和不可替代的历史作用.同时,元杂剧和明清传奇的出现,也标志着中国戏剧文本的创作,在元明清时期就已达到了相当成熟的阶段.中华民族先进文化的发展,是薪火相传,延绵不绝的,其中,经典的传承,尤为重要.纵观近现代中国戏剧发展的概况,元杂剧和明清传奇中的经典范本,一直深刻地影响着中国剧坛和有出息有民族责任感的中国剧作家,这些剧作家一方面植根民众、向生活学习,一方面继承和弘扬了元杂剧、明清传奇的优良传统,潜心剧作、精心构思,在各自不同的时代,为中华民族奉献出了堪与元杂剧和明清传奇相媲美的优秀的戏剧剧本,如成兆才的<花为媒>、卢胜奎的京剧系列三国戏、陈墨香的<玉堂春>,郭沫若、田汉、老舍、曹禺的戏剧剧本,翁偶虹的<锁麟囊>范钧宏等的<杨门女将>,阎肃的<江姐>,魏明伦的<四姑娘>,郭启宏的<南唐遗事>、陈亚先的<曹操与杨修>、孙月霞的<画龙点晴>、隆学义的<金子>等等(优秀剧作很多,这里仅举几例).这些剧作,为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的发展和延伸,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插图版画与中国古典戏曲的传播
作者: 赵春宁 来源:暂无 文献类型 :图书
关键词: 中国古代戏曲 戏曲题材 传播 艺术价值 中国版 画史 中国古典戏曲 插图版画 日期:2009
描述: 戏曲题材版画是中国古代版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版画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周心慧先生《中国古代戏曲版画考略》一文评价古代戏曲版画说:“在中国古版画艺苑中,戏曲版画是最为引人注目的一株奇葩。无论其遗存数量之多,镌刻之精,拟或艺术价值之高,皆胜其他题材版画一筹。”①戏曲题材版画以戏剧情节和人物为主要表现内容,通过巧妙的艺术构思、独具匠心的构图来表现主题。相对于其他题材版画,它内容丰富,形式多样,风格各异,明清时期版画的各个流派如建阳派、徽派、金陵派、武林派等在戏曲题材版画中也都有表现。从表现形式上说,有的着重表现人物,类似人物画;有的注意背景刻画,以凸现曲辞意境,还有的把重心放在情境场面描①周心慧《中国古代戏曲版画考略》,《中国古代版刻版画史论集》,学苑出版社1998年版,第65页。绘上。即使是同一部戏,不同的作者表现方式也是千差万别。书籍插图是古代戏曲题材版画传播的最主要媒介和接受的最主要途径。叶德辉《书林清话》有云:“吾谓古人以图、书并称,凡有书必有图。”①图书与版画插图并重,文字与图画相互配合,相得益彰,不仅促进了古代戏曲版画的繁荣和发展,也为戏曲故事的流传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一、古代戏曲插图版画的发展...
山西壶关县紫团村白云寺及其戏曲砖雕考述
作者: 王星荣 来源:暂无 文献类型 :图书
关键词: 砖雕 乾隆 实物资料 地方戏 舞台演出 道光 戏曲演出 白云 考述 山西省 日期:2004
描述: 山西省壶关县树掌镇紫团村有白云寺。寺虽不甚大,但殿庑、过厅、廊房、看楼、戏台一应俱全,并存有清与民国年间的碑刻六通。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该寺表现戏曲演出场面的砖雕,为研究清代上党地区地方戏的发展和演出状况,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实物资料。
戏曲教育家郭文龙逝世
作者: 纪闻 来源:暂无 文献类型 :图书
关键词: 卓有建树 无私奉献 1912年 教育事业 天津 基本功 职业道德 1995年 戏曲教育 中国戏曲 日期:1996
描述: 戏曲教育家、中国戏曲学院离休教师郭文龙先生于1995年12月23日在北京逝世,享年83岁.郭文龙先生,原名子清,艺名德宝,祖籍山东,后落户北京.1912年12月24日,出生于北京的一个梨园世家.父辈昆仲六人,皆从业梨园.郭文龙9岁时,入北京群益社科班学艺,后随家移居天津,由叔父郭凤岩练功,从景玉奎先生学戏.14岁出台,此后多年在天津搭班,出演于天桂、春和、新民、大舞台、天华景各戏院.郭文龙先生从1936年(24岁)开始,长期从事戏曲教育事业,曾在稽古社、鸿春社、鸣春社、四维戏校、中国戏曲学校任教,在教授基本功、刀枪把子等多
湖南艺术职业学院戏曲名师(一)
作者: 泛舟 来源:暂无 文献类型 :图书
关键词: 名师 艺术 职业学院 湖南 戏曲 嗓音条件 日期:2010
描述: 贺华元贺华元,原名荣华,乳名"发伢子",同辈艺人尊呼"发哥"。浏阳人,生于公元1895年(清光绪二十一年)。六岁父母双亡,孤苦无依,后由外婆抚养至13岁,送往长沙华兴科班学戏,为第一科大师兄。先学靠把,因嗓音条件不适,改学大净。贺天赋甚高,勤学苦练,半年登
上页 1 2 3 ... 22 23 24 ... 62 63 64 下页 尾页 跳转至:第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