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导航
-
戏曲艺术的转折与发展
-
作者:
孟繁树
来源:暂无
文献类型 :图书
-
关键词:
现代戏
表现内容
戏曲史
元杂剧
戏曲发展
板式变化体
戏曲体制
表现形式
弋阳腔
戏曲艺术
日期:1985
-
描述:
在戏曲发展史上,曾经发生一次重大转折,它以板式变化体制的出现为标志,导致第二代戏曲的诞生。目前戏曲艺术正面临着第二次转折,眼下的危机是第三代戏曲降生前的阵痛。为了预测这次转折的动向和趋势,需要对两次转折进行比较研究,从中把握戏曲艺术的发展规律,以便克服我们戏改工作中的盲目性。一从北宋到明末清初,在历时几百年的时间里,戏曲艺术经历了几次大的嬗变,由形成到取得高度发展,中间元杂剧和明传奇是两个高峰。清初至清中叶,传奇的发展处于停滞状态,
-
戏曲音乐的脈络初探
-
作者:
周大风
来源:暂无
文献类型 :图书
-
关键词:
地方戏曲
戏曲形式
贵州弹词
胡琴腔
弋阳
龙江剧
戏曲音乐
宋光宗
青阳腔
秧歌戏
日期:1981
-
描述:
经历了一千多年的孕育,吸收了中国古代民歌、说唱、歌舞、杂技、傀儡戏等等民间艺术的因素,终于在北宋宣和到南宋光宗年间,(1119年—1194年)诞生了中国第一个戏曲形式,这就是“南戏”(又称“永嘉杂剧”)。这种戏曲形式,又经历了宋、元、明、清八百年左右的不断演变丰富提高,以及衍变派生、互相影响,到今日,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已有三百七十多种地方戏曲可称得繁花似锦、互放异彩。为人民的获取历史知识、提高道德、情操、风尚、以及反映人民的生活和思想情
-
兰溪古建筑的戏曲题材雕刻艺术
-
作者:
陈星,周菊青
来源:暂无
文献类型 :图书
-
关键词:
戏曲题材
《定军山》
大额枋
三国戏
百寿图
格扇
宜黄腔
指日高升
李笠翁
雕刻艺术
日期:2005
-
描述:
中国戏曲艺术源远流长。兰溪位于浙江中西部,自古田园富庶,商业繁华,旧时农村戏曲演出,主要在庙宇、祠堂中的戏台或野外的雨台、万年台及临时搭建的草台等,城区演出则在各会馆戏台。就兰溪而言,南宋时,永嘉南戏就已经传入,南宋中期,邑内已流行杂剧《目连戏》、《焰口戏》、《木偶戏》等。“明末清初,可说是南曲全盛时代,赣东浙东又是南曲孕育新派的摇篮;在金华、兰溪、义乌一带流行的婺剧,乃是在弋阳腔、宜黄腔的底子上,加上了昆腔的新风格,李笠翁正是这一戏曲的保姆。”(曹聚仁《兰溪·李笠翁的家乡》)。清初,苏州昆山腔由杭州溯钱塘江传入兰溪,康熙元年,夏李村李渔筹办“家庭昆剧社”,教歌姬家伶演习昆曲,并自己创作了《风筝误》、《奈何天》等总称为《李笠翁十种曲》,撰写了中国最早的戏剧理论专著《闲情偶寄》。李渔之所以成为著名的剧作家、戏剧理论家,绝非偶然,这与兰溪戏曲艺术底蕴的深厚是密不可分的。1949年流行兰溪境内的剧种有昆曲、徽戏和滩簧。婺剧的兰溪昆腔,又称兰溪草昆,其演出剧目、表演程式、音乐唱腔都有自己的特色。除专业剧团外,盛行于明、清至民国的民间业余文娱团体名坐唱班,活动不受时地限制,春节元宵、祭祀庙会、婚娶寿庆之时就是他们演出最...
-
“引俗入雅”——雅、俗文化对流中的唐英戏曲创作
-
作者:
胡婷
来源:暂无
文献类型 :图书
-
关键词:
昆曲
京剧
地方戏
昆曲俗化
花雅之争
唐英
日期:2006
-
描述:
清乾隆年间爆发的“花雅之争”是俗文化在戏曲领域的开端。唐英就是这一时期积极向“花部”学习的昆曲作家代表,他试图采用“引俗入雅”的方式改造昆曲。“引俗入雅”的戏曲创作观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对中国戏曲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本文从雅俗文化对流的历史背景入手,对唐英作品中的俗语运用,丑、净角比例增加的现象进行分析,指出了唐英在戏曲俗化过程中的贡献。
-
戏曲百花园中的一朵山野小花——绍兴滩簧
-
作者:
周晓峰
来源:暂无
文献类型 :图书
-
关键词:
暂无
日期:2007
-
描述:
清乾隆、嘉庆之际,山阴、会稽一带盛行"鹦歌戏"、扮演者多为一旦一丑,偶有三人演出,故亦称"对子戏"或"三脚戏"。从业者非专业戏文子弟,俗谓之"串客"。演出以说唱新闻与小型杂扮相结合的形式,反映民间生活,尤以男女私情为多。故常遭官府榜禁,
-
戏曲现代的历程 下
-
作者:
张庚
来源:暂无
文献类型 :图书
-
关键词:
现代戏
戏曲文化
遗产
指导思想
样板戏
互相关
关键性
新人物
戏曲现代化
批判吸收
日期:1991
-
描述:
四现在专门来谈谈现代戏的问题。在戏曲现代化的运动中,现代戏实际上是带关键性的一个问题。不可能设想,戏曲现代化的过程中,有没有优秀的现代戏是无关紧要的,但也不能认为,戏曲的现代化,其目的就只在于产生现代戏。必须认识到,戏曲现代化的目的是要把我国的戏曲文化,从传统遗产清理到新戏曲的创造看成一个总体,看成一个互相关联的事情。如果不重视整理、批判吸收遗产,要创造新戏曲是不可能的,但如果只研究遗产而不创造新戏曲,那么遗产的继承既失去目的,也就会落空了,并且由此也就会衰亡了,所以又要继承,
-
福建地方戏曲探魅
-
作者:
何绵山
来源:暂无
文献类型 :图书
-
关键词:
地方戏曲
目连救母
高甲戏
宋元南戏
清中叶
梨园戏
铅印本
莆仙戏
目连戏
中国戏曲
日期:1998
-
描述:
一、福建地方戏曲特点 (一)历史悠久.福建在唐代才得以开发,但戏曲形成的时间却几乎与全国同步.晋末至唐五代,北方人士大量南移,使中原古乐传入福建.唐咸通二年(861年),福州玄沙寺住持宗一法师南游莆田,县里曾排百戏迎接;五代时,闽王王审知也备百戏迎僧人神晏.当时傀儡戏在福建也很盛行.宋代,杂剧传入莆仙,用莆仙方言演唱,人称兴化杂剧.杂剧传入漳州,兴盛一时.南戏于南宋传入福建,与兴化、泉州、漳州等民
-
云南少数民族戏曲音乐
-
作者:
李汉杰
来源:暂无
文献类型 :图书
-
关键词:
吹吹腔
壮剧
西双版纳州
佤族清戏
戏曲音乐
民族音乐
赞哈
文山州
民族传统音乐
云南少数民族
日期:2005
-
描述:
[连载] 民族戏乐在民族音乐中,凡与戏曲相伴而生形成的音乐及其文化统称为民族戏乐。中国的戏曲是一种融戏剧、音乐、舞蹈、表演于一体的综合性艺术。云南少数民族戏乐按剧种划分为:大理州的白剧音乐、德宏州的傣剧音乐、文山州的壮剧音乐、楚雄州等地的彝剧音乐、西双版纳州的傣族赞哈剧音乐;其次还有腾冲的佤族清戏音乐、禄丰等地的苗剧音乐等。它们大部分是在本民族传统音乐的基础